初中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研究
2015-06-12冯金华
冯金华
摘 要:教育活动的有效进行不仅取决于老师,还需要学生能够很好地参与,这才是成功的学校教育活动。结合课堂的教学内容,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以及开展一些户外的拓展活动或者是生生之间的交流,将学生很好地纳入到教育的体系之中,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数学 动态教学 学生参与 创新拓展
学习初中数学是一种复杂的、抽象的学习方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课堂教学方式一定要改善,让学生积极地思考,并融入整体的学习氛围当中,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一、思路换位
初中数学中的概念、定义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数学概念、定义的教学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因此,教师要思路换位,动态教学,深刻揭示定义中的数学本质属性及数学定律,从而扎实学生的数学基础。
例如,在平面几何“圆”的学习中,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实践模型。思路换位,创新教学方法,从生活原型中揭示事物原型,渗透数学定义。首先,让学生找出教室中圆的模型,屋顶嵌入式圆形灯、水杯口、窗台花盆底座、笔筒等,这些标准地讲都是圆环。那么设想圆面呢?设想圆形湖面、光盘盘片等。接着指出,圆的本质属性:圆是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集合。同时指出圆是一种几何图形,圆的概念也是圆本质属性的反映。概念是事物本质的属性,是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数学概念是人脑对现实对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反映形式,从事物产生的背景出发,转换思路,从原型中发现数学知识、定理,打破传统的一味灌输的模式,以与学生互动的动态教学理念,使数学概念更加形象化、具体化。
二、互动教学
构建和谐教学环境,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更好地学习知识。首先,整合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提问方式、作业布置等,由浅入深地传授知识,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是一种心境创新;其次,创设情境,把教材中的定理转化为一种师生互动教学,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认识数学定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介绍勾股定理中的“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之和”在任何的直角三角形中都成立,不同的方法就会得到不同的效果。预先准备四个相等的直角三角形,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是c,让学生自由拼接,观察他们可以拼接成什么图形,然后指出其中一名学生拼接的图形,四个三角形的斜边相对,组成以a+b为边长的正方形,得到S=(a+b)2=c2+4×ab/2,其中a2+b2=c2。这是比较常规的解法,还有很多种解法,教师可以多准备些卡片,进行不同的组合,以备证明,这种方法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
初中数学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较强,针对新教材“自主、创新、探究”的要求,注重教师新角色,引导学生思考、创新,以获得知识和实践技能,更多地从学生自身考虑,以人为本,充分转换思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转换角色,灵活运用应对策略,以互动促生成,以生成促探究,共同推进课堂教学过程。
三、转变思维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思维,拓展思路,充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灵活思考,发展数学应用能力的目标。例如,工厂现需要加工800个零件,工人甲如果单独完成需要20天,工人乙则需要25天完成,工人丙则需要16天完成,如果甲、乙、丙合作呢,最短需要几天?常规解法是,先算出每人每天的工作量,然后用总量800去除以三人一天的工作量,即800÷(800/20+800/25+800/16)=6.6天,那么实际应该是7天。如果教师引导学生转换思维,用一种新的解法来启发学生,假设零件总数是“1”,那么甲、乙、丙每日工作量分别为1/20,1/25,1/16,这时发现,1÷(1/20+1/25+1/16)=6.6,实际7天。可见,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这种方法显然很简单,而两种解法思路完全不同。学生在做题时,只要多加思考,就会有很多种解题方式。
动态教学就是要打破传统的一支笔、一块黑板的教学,转变教师角色,用多媒体服务教学,灵动课堂,活跃气氛,促使知识有效传递。另外,多媒体教学可以使课堂容量最大化、信息最大化。初中数学充满神奇奥妙。针对一道数学题,学生们可以尽情畅想思路,转变思维方式,获得多种解法,这不仅帮助学生灵活掌握并运用知识,同时发展了教师教学能力,创新了动态数学课堂。
四、思路提升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教师讲解,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没有自己的想法,所呈现的是教师呆板的灌输和学生呆板的学习,这样根本不能达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克拉夫斯基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否达到了一个真正教育人的程度,不是在教育模式下,学生能够吸收多少计划中准备灌输的知识,而是看这个教育活动,相应的教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上的创造力,让他们自己从本质上对学习有一种渴望,而不是被迫地学习,这样才能够指望他们以后可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例如,在学习“圆和椭圆”定义时,我提出几点有效的措施。首先,引导学生在教具上固定一点以不同长度的线段画圆,会发现这个长度决定圆的大小,此线段就是圆的半径,然后,引导学生如果固定两点不动,做圆周运动,会发现每一位同学画的椭圆都不一样。思路活跃的学生会回答,两点间的距离越近则椭圆越圆,两点间的距离越远则椭圆越扁。这时我把已知条件进行假设写在黑板上,固定两点a、b的距离是2c,椭圆上任取一点p,则pa、pb之和是2a,提问:2a、2c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们举手回答。回答全面且正确的学生很少,最后我总结发言,当2a>2c时,画出的是椭圆;当2a=2c时,画出的是一条以a、b为端点的线段;当c=0时,画出的是圆;当2a<2c时,无轨迹。以圆和椭圆的基本定义为本基,分层地进行剖析,深入教学。
五、探究拓展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在转变思路,深入学习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应拓展思考,探究问题,为学生提供一些拓展性问题,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空间,以不断发掘问题,解决问题。
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在掌握基础教学目标的同时,灵活应用,探究思考,拓展知识。例如,在“函数应用与图像”学习中,举例函数y=3x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我指导学生们画出函数图像,可以采用取点法得到,然后转换思路,提问如果y是自变量,x是因变量,结果如何呢?可以得到对数函数x=log3y,并指导学生用取点法画出图像,一个是指数函数,一个是对数函数,两者关系是什么?学习y=3x和y=log3x两个函数的时候,要激发学生对这两个函数的探讨,通过作图等方式来验证它们是否关于y=x对称,最后可以得出这两个函数是互为反函数的结论。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式,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尤为重要。总而言之,最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就是教师摒弃呆板的灌输思想,能够结合对应的课程理念和教育目标,分析学生的不同之处,采取相应教育方法,实现教学相长,帮助学生走进数学知识殿堂,热爱数学。
参考文献
[1]赵绪昌.数学智慧课堂的生成策略[J].数学通讯,2013(22).
[2]闻子明.谈初中数学课题的生成策略[J].中学数学,2012(8).
[3]沈忠斌.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初中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实践与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