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整结构与细节呈现:从丧葬史到个案研究
——魏晋南北朝丧葬文化研究述论

2015-06-12陈淑君陈华文

关键词:生死观魏晋著作

陈淑君, 陈华文

(1.浙江师范大学 图文信息中心,浙江 金华 321004;2.浙江师范大学 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完整结构与细节呈现:从丧葬史到个案研究
——魏晋南北朝丧葬文化研究述论

陈淑君1, 陈华文2

(1.浙江师范大学 图文信息中心,浙江 金华 321004;2.浙江师范大学 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魏晋南北朝丧葬文化的研究,一直以来存在由于资料分散或欠缺而问津者寡的现象,但近些年来,这种现象在逐渐改变。从专题研究到具体层面的著作和论文不断出版,那个更替迅速而政权不稳或短暂的社会中适应时代变化或发展需要的丧葬文化,开始比较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述论全面地梳理和展示了近百年来魏晋南北朝时期丧葬文化研究的全貌,尤其突出了一些重点成果并作了简要的介绍,对于魏晋南北朝丧葬文化的继续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魏晋南北朝;丧葬文化;研究;述论

丧葬文化专题性研究主要是指丧葬文化方面的专门性著作和论文,包括整体性的丧葬史、丧葬文化或更为专门的陵墓及与陵墓相关的建筑、绘画、祭祀等方面的研究,也包括以论文一类出现的各种针对具体丧葬内容的专门性、专题性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丧葬文化研究的主轴和重点,是构成魏晋南北朝丧葬文化个性或特色的核心部分,代表了魏晋南北朝丧葬文化从整体到具体研究的最高成就和最前沿的学术成果,是今后相关研究必需的基础。

一、著作类:宏大叙述与完整结构

对于魏晋南北朝来说,专门研究此期丧葬文化的著作还是非常有限。但如果将可能涉及此期的丧葬史或对于丧葬文化进行整体叙述的著作列入其中,应该还是相当可观的。因为,此类著作,对于魏晋南北朝的独特性及在历史中的地位,都无法回避,必须有所涉及。

严格意义上来看,1980年之后开始才较多地出现丧葬文化方面的研究著作,尤其是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有关著作。这一点可以参考拙文《关注人类的最终归处——以20年来丧葬文化研究著作为例》。①在20世纪的80年代后期,以杨宽的《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为较早,当中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陵寝制度,以衰退时期作为标题进行论述,并对此期的神道石刻等进行了比较研究。此前,此期南朝陵墓方面的调查工作在民国早期就进行过,并出版有张璜(清末民初)《梁代陵墓考》、(民国)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编辑委员会编《六朝陵墓调查报告》②等书,不过,这些书最后主要是为了文物而不是为了研究丧葬文化,因此,除了考古学界,在丧葬文化研究界没有引起太多关注。

1987年《中国丧葬与文化》③一书出版,全书12万多字,分上下篇,上篇“丧葬与文化”,共七章;下篇“中国丧葬习俗概说”,共三章,多处内容涉及魏晋南北朝丧葬文化,如“家庭墓葬”就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墓地发展到了顶峰,“厚葬与薄葬”则认为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了薄葬期等。此著作虽然粗略,但丧葬文化的大致轮廓已经初具,且古今及不同民族都有涉及,应该说是结构较为完整的一部著作。

1990年黄展岳的《中国古代的人牲人殉》④一书出版,此书不仅讨论了人牲人殉的异同和起源,还对魏晋南北朝时期设有专门的一节进行讨论,对汉族和少数民族存在的人殉制列举了大量的事例进行证明,并得出南朝未见相关记载,大约此俗已经衰微的结论。不过我们应当特别注意,人殉制度虽然衰微了,但这种心理却依然存在,因此,人们通过随葬陶俑等方式来达成具有人殉意义的目的,应该说这是俑类随葬盛行的最重要原因。

1991年徐吉军、贺云翱的《中国丧葬礼俗》⑤出版,与此同年出版的还有夏之乾的《中国少数民族的丧葬》、⑥周苏平的《中国古代丧葬习俗》⑦等著作。《中国丧葬礼俗》是一本比较完整地从历史发展脉络展示不同时期丧葬文化的著作,是一本结合历史、考古和部分现实进行描述和研究的代表了当时学术前沿和完整的丧葬文化结构的著作,其中就有大量内容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丧葬文化,如厚葬与薄葬等,它为后来徐吉军撰写《中国丧葬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少数民族的丧葬》与作为社科院研究人员的夏之乾之工作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早年他做过非常完备的内部印行的丧葬文化方面的研究索引,资料准备方面应该没有一点问题。该书列举的一些葬法(书中称为丧葬种类)如树葬、天葬等资料就运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记载;另外,如墓上建筑、二次葬等,也都有魏晋南北朝的印迹。《中国古代丧葬习俗》在丧葬仪式、居丧与守孝、谥法、墓葬制度和葬法葬式等方面,都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独特丧葬文化存在及其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作了初步的论述和讨论。

1992年《中国悬棺葬》⑧出版,这是第一次完整地对存在于中国各地的具体葬式——悬棺葬进行全面的梳理与研究之著作,材料非常丰富,讨论也非常细致。有12幅文前单独彩色插图和28幅文前黑白插图,这在当时的学术著作中是少见的。作为仅仅是对于一种葬法的研究,它从原始社会,直到当下依然还存在的各种悬棺葬形态,都进行了考察。除了历史资料外,还运用大量考古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对于魏晋南北朝有关多样性的葬法研究,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1995年李如森的《汉代丧葬制度》、⑨汪受宽的《谥法研究》⑩相继出版,前者虽然仅仅是对汉代的丧葬文化进行研究,但实际上它对于承前启后的魏晋南北朝来说,是不能视而不见的成果。至于后者,它贯穿整个封建社会过程,自然地将魏晋南北朝也涵盖其中。

大量丧葬史或丧俗文化方面的研究,给我们从不同的侧面,一笔笔、一点点地建构起魏晋南北朝丧葬文化的框架和越来越清晰的图画。虽然没有人敢说自己的研究已经接近于那个时代的丧葬文化底部,但却可以肯定,是在不断地接近着各种差异性具体文化的底部。

二、著作类:微观讨论与细部雕刻

与魏晋南北朝丧葬文化相关而具体微观的研究,其实并不少。只是研究的深度,各有不同。

(一)对于明器的研究

(二)对于丧服制度的研究

(三)对于凶礼之丧葬制度研究

(四)对于谥法的研究

(五)对于墓志诔碑文的研究

与墓志同样重要的是诔文与碑文,在南北朝墓志成熟之前,诔文与碑文更为重要,黄金明《汉魏晋南北朝诔碑文研究》就是这样一本著作。诔文以伤悼为主题,但不泛通过诔文以夸张的形式宣扬死者的伟大或善良的,具有为死者歌功颂德或讳的特殊前提;碑文更有这种文化羁累,大都以歌颂为主。所以,对于东汉时兴起诔碑文,作者以“生命的礼赞”为题,而至魏晋时,则以“生命的伤悼”为概括,至南北朝由于诔碑文的衰微而以“生命价值的失落”为主语。该书是博士论文后修订而出版的,它全面而又详实地研究了诔碑文这种与时代发展和时代文化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独特文体形态,对于丧葬文化存续的意义和时代特色的凸显,是有着其他文字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的。

(六)对于墓葬壁画的研究

(七)对于陵墓的研究

除了上述七类外,还有其他许多相关的研究,如祭祀类的研究、信仰类的研究、宗教传播与影响类的研究、祖先崇拜类的研究、生死文化的研究等等,这些方面的研究,对于魏晋南北朝丧葬文化的研究同样具有推动作用和影响意义。

三、论文类:个案为重与专题为辅

论文是魏晋南北朝丧葬研究成果最为庞大的群体,也是做学术者入门和最高层面上讨论一些具体个案,解决一些学术问题最好的研究手段和方式。一般意义上来讲,它适宜于针对个案或专题,可以集中时间或精力深入地讨论一个问题,并将成果迅速地发表于某一个刊物或学术会议之上,因此,最受学术问题讨论和研究的重视。根据魏晋南北朝丧葬史研究的特点和需要,我们简单地做如下几个方面的概括。

(一)总论式研究

不是个案而是对此期丧葬问题进行综合性观察或研究的现象,我们将之归类到总论式的研究之中。如赵俊杰的《中原地区汉末至曹魏时期的墓葬等级与葬俗变迁的阶段性》(载《中州学刊》2010年第4期)是关于等级制与薄葬内容的研究;梅铮铮的《汉末三国丧葬中若干问题考论》(载《四川文物》2002第6期)对此期的墓葬规格、结构的渐变、明器制度的变化从而形成薄葬与简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韩国河的《魏晋时期丧葬礼制的承传与创新》(载《文史哲》1999年第1期)对于晋制不封不树、陪葬、合葬及家族墓葬等提出了传承与创新的思辩式思考;张旭华的《两晋时期的丧礼实践与中正清议》(载《史学月刊》2011年第12期)则从丧礼实践与社会管理角度来看待习俗与社会提倡的孝道等伦理关系;张承宗的《魏晋南北朝妇女丧葬礼仪考》(载《苏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则具体针对此期的妇女丧礼问题进行了分类式的研究,强调丈夫或男性对于女性葬礼的影响。孙进已、干志耿的《我国古代北方各族葬俗试析》(载《东北师大学报》1982年第3期)是对北方古代各族葬俗进行综合分析,侧重的是葬法问题,由于是属于早期的研究,在资料方面还是具有积累的意义。从上述可知,总论式的研究,对于魏晋南北朝丧葬文化研究来说是相对缺乏的,原因就在于这类的研究,一方面要把握总体的趋势或特征极其不容易,另一方面,极易流于泛泛而谈失去实际意义。

(二)丧葬理念研究

魏晋南北朝丧葬理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死观、信仰和薄厚葬等问题上。陈群的《魏晋南北朝的生死观》(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主要是从玄学生死观和道教、佛教的生死观切入来讨论魏晋南北朝这一特殊时期对于生命意义的看法的,他认为早期的矛盾与后期的宁静淡远,都与这种生命观结合在一起。储晓军的《魏晋南北朝小说与民众生死观》(载《河海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则从文学,尤其是神鬼故事角度来窥视当时民众的生死观,他认为民众的生死观深受佛道等宗教的影响。韦凤娟的《从“地府”到“地狱”——论魏晋南北朝鬼话中冥界观念的演变》(载《文学遗产》2007年第1期)则是从鬼话中研究当时存在的另一个世界信仰,认为民间的地府到地狱是宗教信仰从民间到佛教的具体表达,从而使另一个世界的信仰体系更加完备和生动。除此之外,对于魏晋南北朝的薄葬观等讨论,比较受到关注,如魏鸣的《魏晋薄葬考论》(载《南京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主要关注魏晋薄葬现象并对此进行较全方位的解读;刘选、辛向军的《魏晋薄葬成因的考察》(载《甘肃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重点是突出社会动荡、制度创新和兼顾社会现实等方面,并由此切入找到此期盛行薄葬的原因;韩国河的《论秦汉魏晋时期的厚葬与薄葬》(载《郑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是在秦汉厚葬基础上讨论魏晋薄葬的文章,由于切入点不同,对于薄葬的认识就在维护社会稳定和政权稳定上下功夫;王波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薄葬习俗及其原因分析》(载《江海学刊》1998年第5期)则对此期的薄葬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认为薄葬是对厚葬为孝观念的变革;张宏慧的《略论魏晋时期的薄葬之风及其成因》(载《许昌师专学报》2000年第3期)则认为之所以实行薄葬是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促成的;王建宏的《魏晋薄葬形成的原因考述》(载《传承》2009年第1期)则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之外,提出佛教等外来宗教对于薄葬的影响;李梅田的《曹魏薄葬考》(载《中原文物》2010第4期)仅限于曹魏时期,并提出了曹魏薄葬是对汉代地面标记性设施和祭祀性设施、地下居室性设施和随葬明器的简省的薄葬,是一种新模式,并对后来的历史产生影响;董晔的《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薄葬风气》(载《山西师大学报》2013年第3期)比较客观地看待薄葬问题,首先认为它仅仅是一种风气,并在过程中日渐微弱,而厚葬则在魏晋南北朝后期占据了主流,其次,薄葬与厚葬都体现了对于孝道的不同理解和体现,是对于父命的遵行方式的改变。事实上,不管是生死观还是为了顺应当时历史现实而实行的薄葬,都是一个时代性的命题,离开了时代的社会现实,对于民众的影响就失去了意义。因此,丧葬理念是对于生命认知建立在生活或社会现实之上的最好的注脚,如果我们离开这一现实,它就会成为无本之木,这就促使我们在出台政策之时,必须符合民众的丧葬观念。

(三)丧葬习俗研究

(四)丧葬风水研究

(五)墓葬研究

墓葬是丧葬文化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内容,其中大量的与考古发掘等结合在一起,同时又与历史记载等相关文献结合,从而达到以实物证古或证真实的目的。但我们关注的是墓葬文化的研究而不是具体的考古发掘,因此,这方面的研究还是有着个体差异和学术趣向的巨大选择性。

(六)居丧研究

事实上,居丧违礼是魏晋南北朝时常常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一种出世行为,就像社会发展被动乱所打破一样,由于所谓的违礼,最终形成了当时认可并影响后来者的心丧制度,使重仪式的文化回到重内容的文化,这是魏晋南北朝在丧葬文化上对于后来朝代最大的贡献。

注释:

①陈华文.关注人类的最终归处——以20年来丧葬文化研究著作为例[J].民俗研究,2004(1):47-56.

②今见《南京稀见文献丛刊》之张璜(清末民初)《梁代陵墓考》、(民国)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编辑委员会编《六朝陵墓调查报告》,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

③罗开玉.丧葬与中国文化[M].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87.

④黄展岳.中国古代的人牲人殉[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⑤徐吉军,贺云翱.中国丧葬礼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⑥夏之乾.中国少数民族的丧葬[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

⑦周苏平.中国古代丧葬习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⑧陈明芳.中国悬棺葬[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

⑨李如森.汉代丧葬制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

⑩汪受宽.谧法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 傅新忠)

From the History of Funerals to Case Studies:A Review on Studies of the Funerary Culture of the Six Dynasties

CHEN Shujun1, CHEN Huawen2

(1.LibraryInformationCenter,ZhejiangNormalUniversity,Jinhua321004,China;2.CollegeofCommunicationandCreativeCulture,ZhejiangNormalUniversity,Jinhua321004,China)

Studies on the funerary culture of the Six Dynasties have long been under-theorized due to the lack of sources.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the publication of various research projects, books and journal articles contributed to create a relatively comprehensive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of the funerary culture of the Six Dynasties. With the aim of providing new direc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this article comprehensively presents the studies performed on the Six Dynasties’ funerary culture in the last one hundred years, focusing on the most important researches.

Six Dynasties; funerary culture; research; literature review

2014-11-19

陈淑君(1965-),女,浙江温岭人,浙江师范大学图文信息中心副研究馆员;陈华文(1959-),男,浙江武义人,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教授。

民政部一○一研究所重大项目“中国殡葬史”子项目“魏晋南北朝卷”(CB2013-03)

K892.22

A

1001-5035(2015)01-0042-09

猜你喜欢

生死观魏晋著作
柴文华著作系列
赵轶峰著作系列
杨大春著作系列
李帆著作系列
Dancing for theDead
话语杂糅中的生死观建构——“生前契约”语类分析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医学生生死观教育途径
没落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魏晋风流,纵是静坐也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