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生为本地回归教育原点:芬兰基础教育理念刍议*

2015-06-12俞婷婕

关键词:芬兰理念学校

俞婷婕

(浙江师范大学 田家炳教育科学研究院,浙江 金华 321004)

以生为本地回归教育原点:芬兰基础教育理念刍议*

俞婷婕

(浙江师范大学 田家炳教育科学研究院,浙江 金华 321004)

洞晓并探究他国先进教育理念不仅是我国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现实要求,更是当前学校教育领域改革与发展的内在需要。通过纵向和横向两条逻辑主线对享誉全球的芬兰基础教育之主要理念进行阐述与剖析,总结并得出尊崇以生为本、理性地回归教育原点正是该国学校教育所倡导并践行的理念之核心。

以生为本;教育原点;教育规律;基础教育

一、引 言

2013年12月,笔者参加了于成都召开的2013年中国基础教育国际化研讨会。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陶西平在大会原引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的讲话:“要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和视野,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合作交流,以开放促进教育水平的提升。”[1]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周满生也提出:“基础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的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国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然选择。”[2]引导学生掌握国际观、提升教师的国际素养、培养具有国际化思维意识的中小学校长等,已然成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欲加快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步伐,首先需了解并知晓国外教育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及其实践,唯有此方能真正做到开阔眼界、对比自身、引发省思,从而更好地促成国际理解与交流。

恰逢2013年中国基础教育国际化研讨会召开前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刚刚发布了一则震动各国基础教育领域以及政府部门的重磅消息:我国上海地区继取得2009年PISA测试“三冠王”之后,又在2012年PISA测试中夺得数学、阅读、科学及总分等四项第一。[3]全球知名媒体美国使用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即时报道了中国学生已在该项国际标准测试中居全球领先的排名,并据此认定“中国已拥有全世界最聪明的学生”。[4]相比之下,在早前几次PISA测试中曾大放异彩的芬兰则由于在该年度测试中仅取得“科学第5、阅读第6、数学第12名”[5]的成绩而稍显逊色。上述事件及新闻发人深思:2012 PISA测试结果是否确实能够说明我们已拥有全世界最聪明的学生?该测试排名是否意味着芬兰基础教育已不再值得世人关注?冷静思忖片刻即可对上述两问做全然否定之回答。原因很简单:首先,上海是我国经济、教育最为发达的一线城市,参与PISA测试的该地区15岁中学生显然不能代表全国同龄学生的整体表现及普遍水平;其次,除测试成绩与排名之外,PISA更致力于关注并解释各国及地区教育系统内部的深层机制与潜在问题,时任上海师范大学校长、上海PISA项目组组长张民选曾指出:上海学生在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也付出了较大代价,其作业时间高出OECD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3]足以可见PISA测试的优异成绩在较大程度上源自学生高负荷的学业压力而非皆为基础教育体制本身的优越性使然;再次,芬兰依旧被公认是全球基础教育发展最为均衡、不同学生间成绩差异最小的国家,不仅如此,芬兰学生在PISA测试中所表现出的厌学情绪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是最低的,他们大多喜爱学习、乐于学习。理念为实践之先导及指南。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整体水平及其存在的突出问题决定了我们暂且无法因为PISA测试两连胜的“夺目之光”而搁置了对他国先进教育理念的持续关注和诚恳学习。

基于上述观点及立场,笔者通过在芬兰访学期间亲赴中小学校调研以及文献搜集等方式对该国微观层次的基础教育主要理念进行了捕捉、梳理、归纳、提炼及总结。在本文中,为将该国基础教育理念以更趋系统、全局式的图景来予以展示,笔者将采纳并依照“纵向”(芬兰的中小学校与教师)以及“横向”(该国基础教育的起点、过程与终点)两条逻辑主线来分别作具体阐述与分析(如下图1所示)。

图1 本文的分析思路

二、从学校到教师:尊崇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即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并关注、满足每位学生的个体发展及需要,且应当把学生的根本利益视作一切活动的出发点与落脚点。[6]通过对芬兰学校发展理念和教师群体特征的把握与分析,不难发现:尊重并推崇以生为本是该国基础教育核心理念的基本要义之一。

(一)关注每位学生,全国无重点校

近年来,最为国人所熟知的一间芬兰中小学校大约便是位于赫尔辛基市的罗素高中(Ressu Upper Secondary School)。国内对该校办学理念及特色的部分推崇与热捧之声已经几乎让人误以为这是芬兰的一所名校、重点校;而与此同时,芬兰人对罗素高中在中国如此声名大噪却略感不解,以其所见,芬兰任何一所中小学校都与罗素高中并无二致。

2014年3月“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在答记者“如何解决教育公平”之问时曾提及:许多中国的教育代表团来到芬兰后纷纷咨询当地的教育官员该如何解决择校问题,起初芬兰人完全不明白何为“择校”,后几经我方解释他们终于听懂了,答曰:芬兰不存在“择校”,老百姓都认为家附近的学校就是最好的。[7]倘若走近芬兰教育便能理解钟教授所言并非“新奇之说”,倒是我们的重点校抑或重点班才是超越芬兰人理解范围的“新奇之物”。以一亲身实例为证,笔者在芬兰访学期间,曾在一次公开讲座中提及中国某部属师范高校“4+2”的师范生培养模式在于打造重点中学的研究型教师,当下芬兰同事们深表困惑并就“重点中学为何物”而纷纷发问。在此,中芬两国基础教育不同的现行体制与发展思路已在事实上造成了彼此间相互了解与认同的某种阻隔。

芬兰没有重点校、家家户户都选择就近上学,便也就没有给“择校”现象以任何生存的空间与可能性。该国不发展重点校并不是其不注重有所选择地提升基础教育质量,而是芬兰人坚持认为国家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在于应当为每名学生提供相同的受教育机会及资源。在这个没有一所重点校的国度里,每一所学校都是“罗素高中”,都是好学校。

笔者以为,基础教育的功能及其定位与高等教育有所不同,它应被视为向学生传达社会普适价值观、授予基础知识及技能、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等的一种大众教育而非精英教育。每个学龄儿童都有权享有同等受教育机会,而要保障和维护这种权利则取决于一国基础教育的整体实力包括教育资源的分布状况。作为一个人口只有538.3万(2011年数据)[8]的北欧小国,芬兰政府始终强调将每个孩子都视若珍宝且无法承受哪怕一个孩子教育失败的沉重后果。本着这种对每位学生都极其爱惜和负责的谨慎态度,芬兰才走出了一条基础教育公平、均衡发展之路并撼动世界。出于保障每位学生的受教育机会与质量,芬兰全国上下没有一所重点学校,而这也已成为该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道重要标识。

(二)教师肩承使命,一切皆为学生

国内外不少试图揭秘芬兰基础教育成功因素的研究都将该国的教师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而该国师资群体究竟具有何种特质,这从教师本人关于其职的使命陈述中也许可以略知一二。何为使命?笔者认为,所谓“使命”(mission)并不等同于任务和责任,它虽源于任务责任但又高于它们,“使命”是指建立在个体社会存在感和身份认同基础上的一种主动、积极、目标指向明确的自我价值实现。对于任何专业特别是教师而言,“使命”都显得尤为重要,某专业群体是否有强烈的使命意识和明确的使命陈述完全能折射出其对于所从事行业的心理认同度。

在芬期间,笔者曾以“您作为教师的使命何在”之问而专程对坦佩雷市两所完全学校的各科教师进行了访谈。受篇幅所限,表1中仅涉及其中6位教师的作答。

表1 部分芬兰教师对于“使命”的理解与陈述

上述芬兰教师有关其“使命”的陈述中,有的回答虽基于自身的学科教学却给人以预料之外的感动;有的强调育人为本并可感知其为人师者的情操。即便教师们对于“使命”的理解不拘一格,有一个词却频繁出现于每个人的表述中,即:孩子。笔者所访问的每一位教师都将肩负使命的目标指向孩子、学生。换言之,作为教师,他们所有主动、积极的自我价值实现全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提升与成长;一切为了学生,无疑是所有被访芬兰教师有关使命不二的价值选择。

正是内心承载着如是以生为本的使命感,芬兰教师们表现出对于职业的热爱及投入令人印象深刻,他们对于自身所从事职业的评价多为积极、令人愉快的工作。当笔者问及其是否热爱自己职业之时,所有人都不假思索地给予肯定答复,多数还补充道:“我喜欢与孩子呆在一起。”肩承使命、一切都为了学生是芬兰中小学教师所特有的专业态度与精神。

三、基础教育的起点、过程与终点:回归教育原点

各级各类教育均有一定规律可依可循。基础教育阶段的受教育者都是身心正处生长过程中且尚未发展成熟的未成年人。了解各年龄段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及特点、遵循受教育者的自然成长规律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前提,更是不容教育者所忽视的客观规律之一。教育的原点是育人,教育要回归原点就是要顺应“以生为本”的理念,把促进学生的发展及其生活的完善作为一切教育活动之根本。[9]尊重并根据人的自然成长规律及其他教育规律来满足学生的教育所需、促成其发展正是芬兰基础教育的起点、过程以及终点均蕴含的基本理念与精神。理性地回归教育原点,是芬兰中小学教育各阶段的起点与归宿所在。

(一)教育起点:反对躁进或提早入学

自1921年起至今,芬兰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年龄为7-16岁。该国政府将7岁定为儿童入学年龄,是由于相关教育研究部门认为该年龄的孩子在身体、心智、情绪等诸多方面的发展水平才比较适合入读小学;[10]66而倘若在孩子并没有做好就学准备的情况下让其提前入学,便违背了儿童成长发展的自然规律以及教育规律。

反观现实,不少中国家长都执迷于“人生必须赢在起跑线”的论调,殚精竭虑只为让孩子提前入学的也大有人在。此外,近年来各种各样的早教机构和兴趣班等也愈发受到家长的青睐,学龄前儿童周末补课已从普遍现象转变为潮流所向。而恐怕多数不愿孩子输在起跑线更不愿输给别家孩子的家长在诚惶诚恐、争先恐后给孩子报班陪读之时,并不会思考此般行为也许是违反科学、违背规律的。就大多数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而论,“早入学早受益”的说法是个误区。来自学前教育和儿童心理的相关研究已指出:评价儿童是否适宜入学应从其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性格人格养成、情绪情感发展等诸多方面来做全面、综合的评价及衡量。[11]这与芬兰基础教育反对儿童提早入学的依据与理由如出一辙。当今,欧洲部分国家已出现儿童入学呈早龄化的趋势,而芬兰却依旧坚守着基础教育不躁进、反对儿童提前入学的理念,这反映了芬兰人坚持遵循规律来发展教育的清晰思路。

(二)教育过程:注重“育生为人”

芬兰学校教育过程中隐含诸多独到理念,其中多数理念的共同目标指向就是“育学生成人”,即把学生培育成人格独立、身心健康、掌握一定知识与生存能力、对他人及社会有所助益的健全之人。教师更为注重的是培育学生为人而非一味讲求学业成绩。保护并养成学生的独立人格、培养其自主探索世界的能力、让学生懂得如何正确与他人相处等都是“育生成人”的重要组成内容。

1.培养独立人格而非事事包办代替

上文曾言,芬兰从学校到教师都本着“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且将每名学生都视为国家之宝,但这绝不意味着教育对学生存有纵容与庇护。相反地,该国基础教育过程非常注重保护和养成学生的独立人格,包括培养其自立能力、自学能力等等。

芬兰全国常年处冰雪严寒之气候,但即使天气条件再为恶劣,也从未见有家长为接送孩子而大排长龙的场面。一般来说,中小学生会选择骑车或乘坐免费公交的方式自行上下学,即便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也都自己独立出行。这一点让部分新移民家长们略感不适应,一位移居芬兰不久的西班牙母亲曾每天开车送孩子上学却被校长告知应让孩子同别的学生一样自己上学。[12]可见芬兰学校十分重视培养儿童的自立能力。

自学能力是该国中小学校最为重视培养的学生独立性之一。教师在芬兰颇受欢迎且被认为是专业化水准很高的人士,家长们完全信任教师并认为孩子在学校已经接受了足够、优质的教育。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学校里教会孩子去自主地探索和学习,学生所有的学习任务包括课后作业几乎都在学校里独立完成。有别于我国较为常见的中小学生家庭作业由家长负责检查的情况,芬兰中小学老师不会给家长布置监督孩子功课的任务,因为几乎所有的作业在学校便已早早被完成了,且家长认为孩子在校接受的教育、完成的作业已足矣。因此,学习知识和完成作业对于芬兰学生来说是一件不需监督就应该独立完成的分内之事,家长亦完全不用承担督促或协助完成作业之责。这样不仅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更重要的是家校间的信任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自学心态与习惯。热爱学生却不事事包办庇护、重视培养和保护其独立性是芬兰学校教育实践的鲜明特点之一。

2.主动探索世界优于被动理论灌输

爱因斯坦曾说:“人们把学校看成仅仅是把尽可能多的知识传递给成长中的一代的工具,这是不对的……它应该在青年人身上培养那种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能力。”[13]33在芬兰,教育被认为是推动社会改革、促进公民个人生活幸福的最佳途径,基础教育的重点在于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人格以及习惯,而不在于单纯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

不同于我国上海地区学生的课业压力之大,芬兰学生的课时之短、假期之长与多数国家和地区相比都显得很是突出。该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课时数在OECD参与PISA测试的国家和地区中是相对较少的:中学授课时数大约为30-35小时/周,中小学校暑假则有两个半月时间。[10]48这个学生假期漫长而在校时间短的国家甚少有人热衷于课后辅导和周末补习。芬兰人崇尚“少即是多”[14]的理念,他们认为依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发展的特征及规律,与其让学生花时间啃书本不如鼓励他们在课堂内外自主地去探索和发现,中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在于激发孩子探索世界以及锻炼其独立思维的能力。

笔者曾对一所芬兰城市学校——Kaukajarui School进行过课堂观摩,发现芬兰中小学的课堂教学非常注重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尤其是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该校为全体初中生每周安排一次厨艺课,由专业的烹饪教师在专门的烹饪教室里授课,上课时间通常为上午最后一堂课,这种富有教育巧思的安排使得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劳动成果作为午餐来与同伴共享,不仅避免了浪费食物,更可让学生学会了分享。此外,该国中小学校的手工课也让人印象难忘。自19世纪起,手工课一直是芬兰学校的正式科目。受益于独立动手、探索创造的课程理念,芬兰的年轻人都知晓该如何编织手套、裁制衣裳等。上述课程的开设不仅使学生在探索创造的过程中习得了实用的生活常识与技能,促成了人格与习惯的养成,还为其树立了未来独自面对生活所需的人生态度及价值观念。

假使“教育等同于忘记在学校中所学的一切而后留下的东西”,[13]37那么,芬兰基础教育能给学生留下的最为珍贵之物或许就是可伴之以终身的良好性格与习惯。

3.学会与人相处重于学习知识技能

“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是芬兰学校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每位学生都会得到学校及老师的关注,教师对于那些有特殊学习需求和困难的学生则会给予更多的耐心和特别的照顾。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芬兰政府就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与普通学生一道在学校中共同学习和生活。[15]该国基础教育阶段全纳教育四十余年的成功实施不仅源于教育系统内部的因素,还得益于来自外界包括广大家长的认同及支持。在芬期间,笔者曾就普通学生家长对全纳教育的态度做了解与调查,结果发现芬兰家长非常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多接触并帮助那些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不少家长认为这种特殊的同学相处经历对于孩子的学习与成长来说是十分难得的体验和宝贵的机会。

芬兰的“全纳教育”理念及其实践不仅切实提升并促进了基础教育公平,更重要的影响之一还在于教会了健全孩子去关爱并帮助有特殊学习和生活需求的同伴。该国中小学校十分注重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同伴相处过程中培养一定的公德意识、责任感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在教师眼中,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比学习知识技能更为重要,这从上文部分芬兰教师的使命陈述中也可知一二。德育先于智育,情商的培育重于智力的开发,这是芬兰教育可为世人提供的有益经验。

(三)教育终点:不以成绩排名论人

除了全国统一的大学入学考试之外,芬兰中小学教育阶段没有任何统一国家考试,教师可以自行设计和管理学生的测试。此外,该国法律明确规定,在六年级之前,不得以成绩或等级来评断学生。[16]

芬兰学校不以统一考试和排名来评价学生的原因主要在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及潜能,教育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并挖掘其潜能,而教师了解学生的最佳途径是日常教学及生活的过程而绝非考试和排名。[16]尽管芬兰基础教育如此不在意标准化测试与排名,该国学生却居然连续数次在PISA测试中展示了高水平的学业成就。不仅如此,芬兰学生在取得PISA测试好成绩的同时还表现出的乐于学习态度也被引起高度瞩目。该现象背后有着其合理内核:芬兰基础教育追求的是理性地培育学生,中小学校对于学生的自我管理、情绪控制、性格习惯培养等的高度重视使学生收获了比成绩和排名更为重要的学习能力及态度,学生在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也在享受学习带来的愉悦,这种教育带给人的改变与影响不仅是良性的,更是可持续终身的。芬兰基础教育不以成绩排名论人的做法造就了喜爱且乐于学习、打算将来继续学习的学生,这也是该国基础教育最值得被称道的显著成就之一。

四、结 语

“以生为本”与“回归教育原点”在教育逻辑上是顺承、一致的关系。以生为本为先,而后方能真正做到理性地回归教育原点。就微观层次的基础教育教学实践而论,只有从学校到教师皆视学生为本,且将学生的发展和需求作为一切活动之根本,才能顺应教育规律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体成长与发展。其实芬兰基础教育尤其是其中蕴含的核心理念最值得我们反思的恰恰是一个最原始的问题:教育是什么?任何国家如若在基础教育改革之路上离该问题的正解越来越远,那么每迈一小步也许就要耗费更多的时间与心血去做补救。尽管芬兰政府已开始担忧该国PISA测试成绩下滑事宜并致力于推行新的改革举措,但这丝毫未曾影响其他国家的教育管理者和研究人员对于芬兰学校络绎不绝的造访和取经,一些欧美教育发达国家依旧对芬兰学校系统的诸多先进教育理念持续投以盛赞及效仿。

简单、质朴却洋溢着爱和温暖,这是典型的芬兰民族性格,仿佛也是该国基础教育留给人的浓厚回味。以生为本地回归教育原点,这是芬兰基础教育经验的精髓,或许也是我们该做思考的改变方向。

注释:

① 笔者注:芬兰小学阶段教师为班级教师(class teacher),需要承担其所负责班级所有科目的教学。

[1]陶西平.涌动的潮流: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动向[J].世界教育信息,2014(2):3-10.

[2]周满生.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思考与实践探索[J].世界教育信息,2014(2):11-17.

[3]臧莺,宋一宁.2012PISA测评结果全球发布上海“两战两冠”举世瞩目[N].东方教育时报,2013-12-04(1).

[4]Harjani A.This country has the world’s smartest students[EB/OL].(2013-12-03).http://www.cnbc.com/id/101240945.

[5]李骥志,徐谦.芬兰学生PISA成绩下滑中国上海名列榜首[EB/OL].(2013-12-04).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3-12/04/c_118415452.htm.

[6]常华锋.生本教学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9.

[7]钟秉林.教育公平是和教育质量紧密相连[EB/OL].(2014-03-09).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3/09/c_133172263.htm.

[8]芬兰统计中心.截至5月底芬兰人口总数为538.3万人[EB/OL].(2011-06-25).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i/jyjl/m/201106/20110607617086.html.

[9]鲁洁.教育的原点:育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2):15-22.

[10]陈之华.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11]靳晓燕.儿童心理学专家、国家督学庞丽娟:孩子入学年龄应与身心发展相适宜[N].光明日报,2009-12-08(6).

[12]阎安.解密芬兰“奇迹教育”[EB/OL].(2008-02-20).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2/20/content_7633024.htm.

[13]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晚年文集[M].方在庆,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14]陆梓华.高中生回家作业不超30分钟——芬兰教育专家来沪传授经验:没排名没检查低负担高质量[N].新民晚报,2013-01-08(7).

[15]刘英.芬兰:教育强国强民[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41.

[16]潘星华.萨尔博教授:芬兰教育不相信考试[EB/OL].(2012-01-29).http://www.chinanews.com/hb/2012/01-29/3626992.shtml.

(责任编辑 张丽珍)

Returning to the Educational Origin Grounded on the View of Student-Based Educational Idea:Analysis of Educational Ideas of Finnish Basic Education

YU Tingjie

(TinKaPingInstituteofEducationalResearch,ZhejiangNormalUniversity,Jinhua321004,China)

Acquiring and exploring the advanced educational ideas from other countries is not only the actual requirement of China’s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basic education, but also the inner demand of recent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school education. The paper demonstrates and discusses the main ideas of Finnish basic education which is distinguished in the world from both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logical line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respecting and upholding the student-based view and returning to the educational origin rationally are the centre of ideas which are advocated and fulfilled by Finnish school education system.

student-based; educational origin; educational rule; basic education

2014-12-23

俞婷婕(1983-),女,浙江金华人,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芬兰坦佩雷大学访问学者。

全国教科规划国家青年项目“教师教育学研究”(CIA130170);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一般项目“欧洲教师教育研究”(JSJY2012014)

G512.3

A

1001-5035(2015)01-0090-06

猜你喜欢

芬兰理念学校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芬兰学校能治愈“厌学症”
在芬兰坐火车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Herrmans对芬兰工厂进行扩建
学校推介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大象无形 芬兰设计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