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中东推进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

2015-06-11刘中民

世界知识 2015年11期
关键词:特使中东地区中东

刘中民

中东地区是当今世界最复杂、最动荡的地区,也是近年中国外交面临机遇和挑战最多的地区之一。在中东推进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必须紧密结合中东的实际,形成既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又符合中东实际情况的外交理念、外交政策和外交机制。

首先,应从周边外交的范畴认识中东的区域重要性。如何通过解放思想、增强对中东地区战略重要性的认识,是至关中国中东外交顶层设计的重大问题。近年来,中东地区已从我国周边战略延伸地区调整为大周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反映了中国对中东地区的战略定位不断提升。但是,落实到具体的认识上,中国仍习惯于从政治上的战略依托、安全上防范“三股势力”的屏障、经济上的能源保障和经贸利益来认识中东的战略地位,或者从中东对美国的战略牵制作用来认识中国的战略机遇期,缺乏从全球战略格局、国际体系转型、全球治理以及中国国际责任的高度对中东进行认知,也就是很少从大国外交的高度来认识中东。因此,如何对中东进行准确的战略定位已成为对中东外交进行顶层设计必须解决的问题。在笔者看来,从中东地区与我周边中亚、南亚和东南亚伊斯兰国家密切相连的安全态势,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现实需要来看,中东地区事实上已成为我国的周边地区,或者可以称“间接的周边地区”。我国境内极端分子从西南地区出境转到东南亚、再赴中东参加极端组织的事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中东成为我周边地区的具体体现。

其次,摆脱“总体超脱”的思维惯性,加大对中东的战略投入,履行中国在中东的大国责任。中国的中东外交在总体上经历了20世纪50~70年代支持中东国家反帝反殖斗争、80~90年代总体超脱的不同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与中东的经贸尤其是能源合作不断加强,中国在中东的海外利益不断拓展,对中东事务的建设性介入有所增强——如2002年以来“中东问题特使”的设立,但在政治和安全问题上,中国始终与中东地区的各种争端和冲突保持着适度的距离,中国中东外交在很大程度上服从对美外交的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总体超脱”的习惯思维的具体体现。而更为流行的看法是,中东是危险和麻烦丛生之地,中国应谨慎介入。但是,“阿拉伯之春”后中东形势的剧变,尤其是利比亚撤侨、在安理会处理叙利亚危机问题上行使否决权、处理与转型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对伊核谈判的参与、防范伊斯兰极端势力内外勾连的迫切性增强,都使中国已经很难在中东置身事外,而中国国力上升、外交战略主动性增强等自身变化,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国际责任的期待不断上升等因素,都要求中国成为对中东安全与发展负责任的大国,同时更好地确保中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等重大国家利益。然而从实际情况看,中国在中东的经济、政治、安全、军事影响力却呈依次递减的态势。因此,中国应加大资源投入,探索适当的合作形式,开拓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安全和军事交流与合作,增强对中东事务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最后,中国应加强中东外交的体制和机制创新。例如,中国中东问题特使的工作已不再局限于解决巴以争端,已扩大到叙利亚、伊拉克、伊朗核问题等,虽已初步形成具有自己特点的特使工作机制,但仍存在人力和资源有限等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提高特使层级,并增加相应的资源配置。又如,在巴以问题上,中国长期处于联合国、美国、欧盟和俄罗斯的四方机制之外,加之目前四方机制已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中国可考虑建立某种形式的新机制,增强中国在中东和平进程上的发言权。比如,在当前俄罗斯与西方矛盾激化、阿拉伯大国埃及外交独立性增强、以色列与美国关系出现裂痕的情况下,中国在联合国框架下联合俄罗斯、埃及等国家,建立某种形式的巴以和平对话机制,就具有一定的现实可行性。

(作者为上海市高校智库——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

猜你喜欢

特使中东地区中东
中国特使 外交风采
总书记特使和主席特使有何不同
韩特使在华大谈“互信”“诚意”
中东地区硫磺报价继续上调
中东地区9月份硫磺合同价格上涨
中东三季度硫磺合同继续走低
联防联控严防中东呼吸综合征
台媒猜测APEC代表层级
聂中东艺术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