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紫熙的火红年代人物画
2015-06-11天心
天心
“新金陵画派”创始人魏紫熙(1915—2002),原名显文,河南遂平人。作为我国著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其早年专攻山水,后至上世纪50至70年代主攻歌颂新中国的人物画。他的火红年代人物画造型精工典雅,线条沉稳厚实,色块墨色并重,题材寓意深长。不仅人景并茂,意境深邃,而且极具新意,时代气息浓厚。于突破旧人物画技法局限性的基础上,大大豐富了人物画的表现力,在重振中国人物画上厥功至伟。
魏紫熙的火红年代人物画,将生活中的甜美奉献了出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其作品中对意境的追求,尽管是彻头彻尾的中国式,但却并非照抄照搬、一味拿来,全然不同于古人。他在人物画技法的处理上,不但吸收了西洋画中构图与造型的一些长处,而且始终扎根在中国画的传统之中,集中、突出彰显了激情岁月的时代气息。故当人们品味他那个年代的人物画时,不仅怀旧之感陡生,而且火红年代场景宛如再现,能够激起人们积极奋发向上。今年是魏紫熙诞辰100周年,笔者特从画家在火红年代创作的人物画中,精选若干代表作品,以此缅怀和纪念。
1959年作《大地回春》(图1),101×56厘米。
著录于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新金陵画派代表人物作品选》,新加坡新华美术中心《新加坡秋斋藏画》卷二。作品右下角有题识“一九五九年十二月,紫熙”及钤连珠印“魏(白文)、紫熙(朱文)”。此作描绘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几位劳动妇女闲暇嬉戏的场景。画面中桃花浓艳,几位妇女利用闲暇或互相打扮,或读报,或喝水,或是观看远处的劳动者,劳作场景热闹非凡。在茂密的桃花丛中,几位劳动中稍事休息的姑娘的视觉图式,画家在人物情态上拿捏到位,避免了同时期此类画作的刻板单一之弊。尤其是画中主角——手持花朵、让身后人扎辫子的白衣妇女,在作品中起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1960年作《到农村去》(图2),67.5×46.5厘米。
著录于古吴轩出版社《魏紫熙人物画选》。此作右下角有题识“此画得稿于重庆时一九六〇年,成稿于一九六三年,惜未能设色,今记之。一九九四年题于南京,紫熙。”钤连珠印“魏(白文)、紫熙(朱文)”。作品构图饱满,前景以中国画画竹之法绘茂盛的竹林,竹林一直延伸至远方,近处之竹颇具写实性,远处之竹寥寥几笔,意境尽显。中景在前景竹林的空隙处,绘有学生若干从远处走来,前方绘一长长的石阶,人物形象面庞红润,朝气勃发,衣着朴素,笔法精简,寥寥几笔即将人物形象描绘得生动真实,跃然纸上。近景笔墨浓重,中景、远景则笔墨简淡,淡淡的墨色既凸显出了人物形象,又构成了画面饱满的意境。
整幅作品意境深邃,绘制精美,但同时它并没有局限在文人画仅供欣赏的层次,而是将文人画的意境和表现方法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对于画面中要到农村去锻炼的青年学生形象的描绘,显现出作品其社会和现实的维度。
1962年作《温课》(图3),92.5×59厘米
此作左下角有题识“一九六二年三月画于江苏省国画院,魏紫熙”及钤连珠印“魏(白)、 紫熙(朱)”。作品生动地表现了农村妇女在田间地头学习文化的场面。画家笔下这些摆脱了家庭附属地位的“刘巧儿”们,分外珍惜这新生的机会,趁着休息时间就地复习,态度认真。她们身边桃花盛开、竹林茂盛,衣着清洁艳丽,表情恬淡舒展。这一切都渗透出画家对现实最美好的期盼和理想主义的情结。画面中人物的开脸、表情、动作、衣纹,景物远近的设置以及设色的丰富协调,无不显示作者出身传统的扎实功底。
1963年作《霜叶红于二月花》(图4),68×45厘米。
著录于古吴轩出版社《魏紫熙人物画选》。作品左上角有题识“霜叶红于二月花,一九六三年八月画于南京魏紫熙”及钤连珠印“魏(朱)、 紫熙(白)”。此作画家将一片枫林秋景展现在我们面前。画面中秋阳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灿若朝霞,艳如云锦,岂不比二月春花还要美丽!透过这片红色,使人们看到了秋天具有春天一般的魅力,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而人物的表现更是沉稳厚重、造型典雅、色彩浓烈,真实地表现出了那个时代的气息,同时代表着画家在人物画的创作表现上的巨大成功与贡献。
1963年作《读书图》(图5),77.5×39厘米。
作品左下角有款识“继卣同志雅赏。一九六三年六月。紫熙”及钤连珠印“魏(白文)、紫熙(朱文)”。魏紫熙早年毕业于开封河南艺术师范学校,1957年与傅抱石等人筹建江苏省国画院,成为了新金陵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此幅《读书图》作于1963年,画面描绘两名少数民族少女手捧书本,凝神远望,似有无限憧憬。人景并茂,意境深邃,造型典雅,时代气息鲜明,突破了旧人物画技法的局限性,为上世纪60年代魏紫熙人物画典型风格。
1972年中作《报矿》(图6),131×69厘米。
作品左上角有款识“报矿,一九七二年春画于南京,魏紫熙”,及钤印“中州魏氏(白)、紫熙画印(朱)、七十年代(朱)”。此作是画家为全国美展创作的精彩力作。为了这幅作品,画家花费了很长时间进行构思和尝试。因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对时代精神的歌颂,《报矿》成为了广为流传的时代精品。1972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专门找到画家,希望他根据这幅作品再创作一幅作为年画出版。同年8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将其作为年画出版发行。《报矿》成为了画家作品中印刷数量最多,流传最广的一幅作品,是红色经典的代表之作。
应江苏省美术馆之邀,画家根据这幅作品另外又创作了一幅赠送给江苏省美术馆收藏,并刊登在古吴轩出版的《魏紫熙人物画选》当中。而参加全国展览和加拿大展览的,却是这幅作品。
1960年作《江南春色》(图7),51.5×72厘米。
著录于西泠印社出版社《中国书画作品集》。作品左上角有款识“江南春色。一九六○年三月紫熙”。此作景色经营疏密有致,随意自然。人物神情照应,意态传神。观画品味,可窥作者用心王石谷的痕迹。笔墨清润,苍秀齐出,婀娜中见刚健之气,婉媚外露遒劲之韵。既有传统功力,又注重新意,心平气和,不露锋芒。其画正如其人,暗香疏影,沁人心脾。浓郁的水乡风致烘托出人物线条的精微飘逸,再现江南秀美的生活韵致。既有宋代人之豪迈雄奇、刚健遒劲,又寓元代人之淡雅疏朗、简括率朴。
1963年作《秋菜田》(图8),45.5×69厘米。
著录于江苏美术出版社《大匠之道 当代书画大家与名家点评》。此作左上角有款识“秋菜田。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画于云台山下,魏紫熙”。钤连珠印“魏(朱)、 紫熙(白)”。作品取自于新中国山河新貌中人民劳作时的场景,记录了时代的脚步,展现了新中国的新风貌。其淋漓尽致的表现手法,无论是形式和内容、传统和创新还是笔墨技巧,都远远超出了画面本身所体现的境界和意义。画面满当却不厚重,深入浅出、虚实相间,场景以大胆的大色块蓝田与鲜艳的橘红色树叶的树木作为背景,烘托正在劳作的农民在田间喷洒农药的场景,展现了新时代先进的劳作方式。人物刻画入微,造型朴实,色墨并重。
1964年作《候车大厅》(图9),77×92厘米。
此作右下角有款识“一九六四年春节,紫熙写”及钤连珠印“魏(白文)紫熙(白文)”。作品表现了火车站场景的人物群像。宽广高大的大厅中,一群人集中在画幅下半部分,大约占据画幅的三分之二。上幅以简单的几何形表现出窗户、吊灯,而使视觉焦点集中在人物身上。人物包括工人、农民、医生、士兵、学生、孩童等,均为普通市民,只是碰巧一起在车站等车。不过从人物喜悦的表情、舒展的肢体动作、相互之间的友好互动上,可以看出这些陌生人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不仅马上熟识起来,而且互相帮助。一位女医生为老妇诊断,一位军人为一对祖孙搬东西,两位农民正在交流生产经验,引得一群人围观,充满情节性,使人似闻火车站热闹的喧嚣声。
整幅畫的构图和造型吸收了一些西画的因素,比如明显的空间纵深感,写实的人物造型,不过沉稳厚重的线描和色墨并重的笔调又是中国式的。此外,作品还散发着强烈的时代气息,人物的那种“红、光、亮”的典型形象与朴实的服饰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那种人与人之间互助友爱的氛围也正符合那个时代所提倡的要求。画家深信生活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此作中颇可见其捕捉生活中瞬间迸发出的真情的能力。
1964年作《田头黑板报》(图10),83×112厘米。
作品左上角有款识“一九六四年八月,画于南京,魏紫熙”及印鉴“中州魏氏、紫熙画印、农村新貌”。右下角有画家儿子魏镇边跋“田头黑板报为家父魏紫熙先生所作画稿之一,实为真迹也。辛卯六月,魏镇题”及钤印“魏镇”。将人物画与山水画融为一体,记录激动人心的历史画面是魏紫熙独具特色的题材创作。此作画面上,近处四五个刚结束农事的人们围在黑板报旁,面露笑容,手拿农具,顾不得擦汗歇息,全神贯注地看着最新发布的政策信息。远处依然是热火朝天的春耕场景。反映了轰轰烈烈的年代,人们战天斗地、改造山河的豪情壮志,以及吃苦耐劳、建设家园的献身精神,寓意深长。
1971年作《劳动归来》(图11),50×84.5厘米。
著录于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苦乐斋藏画选》(上)。此作左上角有款识“一九七一年秋于新沂农村得此稿,生活气息甚浓,此系初稿,留之不忽丢弃。魏紫熙记之。”钤连珠印“魏(白)、 紫熙(朱)”。作品是作者一幅细心的画稿。画面从平原郊外落叶的秋林展开,墨色恬淡。农人自田间归来,有的牵牛,有的担担,他们好像在愉快地交谈。孩子前后奔跑着,生活气息浓厚,热烈、充实和尽显丰收喜庆,一改凋谢凄凉的写秋陈规。枯树是山水画中难以表现的主题,树分四枝,表现已属不易,通幅又不作一山一石只作枯树、水草,表现得如此空灵,气韵生动,非丹青高手而不能为。
1978年作《曙光》(图12),66×129厘米。
作品右上角有款识“曙光。赠南京军区后勤部, 一九七八年,魏紫熙画”及钤印“魏(白文)、紫熙书画(朱)”。画面中一轮火红的朝阳在海平面上喷薄而出,海边一块高耸险峭的崖岩上,八名解放军战士在红色的霞晖中苦练杀敌本领。悬崖下面浪花翻滚,惊涛拍岸。高崖、海天、人物、树木、礁石都沐浴在红色的霞光中,画家用祖国无限壮丽的海疆,反衬出了在悬崖上练习刺杀的士兵们的英姿勃发。构图雄奇博大,画面色彩恢弘,铺天盖地的朱砂再层层叠叠洒落其上,创造出画家朱砂点法奇妙而震撼人心的视觉冲击力,实为中国画史上所空前。
魏紫熙的火红年代人物画,对新中国人物画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而以上的这些作品不仅再现了激情岁月的时代气息,也代表着火红年代人物画创作的巨大成就。同时作为红色经典代表作品,又突出反映了新中国建设和劳动场景,故一直是学术和市场的焦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堪称中国书画艺术里程碑式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