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需视角下黔东南州农村金融的发展分析
2015-06-11向昌莲
向昌莲
摘要:本文对黔东南州农村金融发展进行调查研究,对其金融供给和需求现状进行客观分析,为当地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民族地区;农村金融;金融供需;矛盾分析
早在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帕特里克(Hugh T.Patrick)曾提出了两种农村金融发展模式:供给引导型金融发展模式强调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能动作用,适用于农村经济发展初始阶段;需求追随型金融模式和供给领先型金融模式。需求追随型金融发展模式强调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带动作用,适应于农村经济有一定发展之后。这两个阶段的划分帕特里克没有给出明确的标准。事实上,经过调研发现,黔东南州呈现供给抑制和需求抑制并存的特点,究其原因,在于金融机构资金投放不足,没有充分发挥支农的作用;农户收入低、抵押难、信用差;中小企业需求多样化与单一的供给方式不匹配。
一、黔东南州农村金融需求现状
此次金融需求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282份,其中农户占48.75%,农村个体工商户占51.25%。根据调查问卷情况分析整理,黔东南州金融需求现状表现如下:
1.农户和个体工商户的贷款额度、贷款期限与收入水平正相关。通过调研数据分析显示,农户和个体工商户收入越高越容易贷到款,且期限相对更长;同时,个体工商户的贷款意愿比农户的贷款意愿强,也比农户的贷款额度和期限长。究其原因是因为个体工商户较农户的收益较高、还贷能力较强,所有更易获得贷款;而农户贷款用于生活开支居多,收入渠道有限,按期偿还贷款比较困难,从而难以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
2.农户和个体工商户的融资渠道有限。农户和个体工商户可以从商业银行、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进行融资,也可以通过互助社、亲朋好友等民间金融方式融资。本次调研结果显示,农户和农村个体工商户都认为农村信用社是最熟悉的金融机构,分别占60.52%和68.34%,其次是邮政储蓄银行和农业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了解得最少。农户和农村个体工商户金融需求首选的是信用社(占58.39%)和邮政储蓄银行(占40.24%),获得贷款来源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占62.37%)。由此可见,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发挥主力军的作用,为农户和个体工商户提高贷款最多。
在融资方式方面,农户发生过民间借贷的占85%以上,65%以上个体工商户有过民间借贷。对于融资方式的态度,农户认为民间借贷较容易、方便、及时,因而更倾向与民间借贷,而个体工商户为了不欠“人情债”更倾向于从金融机构贷款。
3.农户和农村个体工商户未获得贷款原因最主要是抵押、担保不足。调查结果中,54.72%的个体工商户认为金融机构要求的抵押担保等条件太苛刻,25.35%的个体工商户认为利率高、手续繁杂,45.49%的农户认为手续繁杂。具体未获贷款原因见表1。
数据来源:问卷调查
由此可见,由于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正规金融的资金投入远远还不能满足农户和农村个体工商户的融资需求。大量农户不论是生产性融资和非生产性融资均只能选择民间金融方式解决资金难题。
二、黔东南州农村金融供给现状
根据调研得知,目前黔东南州有国有四大银行、农商行、邮政储蓄银行、农发行、贵阳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具体网点个数、在册人员数量见表2。
资料来源:黔东南州银监分局
截止到2014年末,黔东南州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总额925.79亿元,比年初增长11.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总额604.00亿元,比年初增长13.7%。各项贷款总额613.65亿元,比年初增长18.1%,具体情况见表3。
指标绝对额(万元)比年初增长(%)
各项存款余额925791211.3
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03997413.7
各项贷款余额613645918.1
其中:短期贷款112124740.0
中长期贷款500953414.4
资料来源:黔东南州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图12010-2014年金融机构储蓄存款总额(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黔东南州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根据调研结果显示,黔东南州金融供给不足主要表现如下:
1.受地域结构影响,导致金融供给不足。黔东南州地势复杂,农村分布分散。并且交通不便利。边远地区农村的金融机构数量远远不足,平均每个乡镇的金融机构数量不超过4个。边远地区的农户要办理金融业务需要走很长的路才能到达乡镇上的金融机构网点办理。
2.金融机构信贷程序复杂,降低了金融供给的质量。正规金融机构为防范操作性风险,往往其信贷的审批时间较长、手续复杂,一般需要7至15天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获得贷款。这些不仅影响了贷款的时效性,耽误了农户和个体工商户农业活动的开展,而且还会加重农户和个体工商户的机会成本和隐性成本。
3.金融供给缺乏制度创新和服务创新。少数民族地区农户信贷观念淡薄,有轻不言债的观念,信用意识薄弱,加之国家的金融政策、法律法规在农村地区落实不到位,对违约者的惩罚不够,造成金融机构惜贷,农户贷不到款,降低了有效的金融供给。在金融服务方面,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金融市场非常不完善,金融产品少,目前黔东南州的农村金融机构只提供了存、贷和转账业务,金融产品单一。另外,国家出台的一些惠农政策没有落實到位,甚至有些领域没有开展。金融机构中间业务的开展也比较滞后,缺乏服务产品的创新,营业网点少,不能满足广大农户的金融需求。
三、完善黔东南州农村金融体系的政策建议
黔东南州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缺乏等因素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极为不利,如果金融抑制问题得不到解决,极易使其陷入“贫困恶性循环”而难以自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发展黔东南州金融的一些列政策建议。
1.建立黔东南州多层次、可持续发展的普惠农村金融体系。黔东南州农村金融业务单一、风险大、成本高、收益低,呈现农商行独揽大局的形势。为促进该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应通过构建适度竞争的金融体系引导社会资金通过金融机构投放到农业发展中去,同时建立农村土地银行、政策性的农村住房贷款机构等新型的银行机构来发展农业、发展农村。
2.促进黔东南州农村银行业的改革与发展。一方面,对充当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商行要完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应规范操作流程和業务管理制度,设立风控部,加强全体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同时,通过专业培训、继续教育等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促进适合本地区的金融创新,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鼓励黔东南州地区的农村银行机构与其他金融机构有效合作,为解决农户、农村个体工商户“贷款难”的问题,可以与小额贷款公司、保险机构、政策性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合作。
3.加强黔东南州地区的农村金融监管。首先,对不同的农村金融机构应采用不同的监管方式,对农发行实行分类管理分和分账管理,对涉农的商业银行应将涉农和商业业务分别管理,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应审慎监管。其次,合理确定农户贷款的各项考核指标,在控制风险的同时提高服务“三农”的水平。
4.改善黔东南州民族地区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首先,增强农民的信用意识,培养信贷观念,提高信用体系建设,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其次,地方政府牵头营造一个良好的金融法律环境,比如,政府可以与林业部门、法院、保险公司、土地管理部门协调出台林权抵押贷款、保险单质押贷款、农房抵押之类的地方性的法规文件。(作者单位:凯里学院)
基金项目:2014贵州省教育厅课题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自筹项目“基于供需视角下黔东南民族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研究”(14ZC166)研究成果。
凯里学院应用经济学重点扶持学科建设项目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谌玲.基于供需角度的农村金融抑制及农村金融深化的路径选择[J].经济研究导刊,2014,(21):110-112.
[2]张伟桄:湘西民族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研究[M].吉首大学,2013.
[3]周子健.农村金融服务改革透视[J].农村经营管理,2015,(148):36-38.
[4]张伟民.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推动农村经济[J].发展财经农业经济, 2015,(5):17-18.
[5]张霞.云南农村金融发展研究[M].云南大学,2012.
[6]马瑛.山西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M].中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