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从产品内分工视角论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战略取向

2015-06-11张辑

2015年38期
关键词:加工贸易

张辑

摘要:当前,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经营模式是进料加工,经营主体是外资企业,加工贸易的增值水平随出口商品结构在不断提高,但加工贸易企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对外商的依赖性较强,附加值不高,监管力度也不够等问题依然存在。由于产品内分工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加工贸易结构的优化,所以从产品内分工的视角看,针对性的措施应该是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变、提高技术水平和自主研发能力,提高产品价值链层次,区分引进FDI,促进中间产品国产化,积极发挥跨国公司的作用。

关键词:产品内分工;加工贸易;结构升级

国际分工的形式对国际贸易的格局和模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跨国公司的全球分布以及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产品内分工在国际分工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际分工已由产业间分工、产品间分工演变成产品内分工,即在同一个产品内部的不同生产环节上的分工,主要是由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按照各国、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将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在全球进行配置,实现了生产领域的一大变革。伴随这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工贸易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中流砥柱。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就实行支持加工贸易的政策,目前已成为世界性的生产加工和贸易基地,加工贸易也成为我国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国际分工深入到产品内分工的背景下,清楚地认识我国加工贸易现有的结构层次以及在产品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找出优化我国加工贸易结构的方法,使我国更好的参与产品内分工,提高在世界贸易发展中的地位与利益分享,无疑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与趋势

自1978年我国第一份加工贸易协议签订以来,我国加工贸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81-1985年来料加工阶段;1986-1992年进料加工贸易阶段;1993年至今加工贸易结构转换和深化阶段。加工贸易的持续增长,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最主要的方式,且近年来呈现出以下特征与趋势:

其一,进料加工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经营模式。来料加工是我国早期主要的加工贸易形式,来料加工中,我国企业只收取加工制造费用,不承担任何销售风险,不负盈亏,这在当时我国企业规模有限,参与国际分工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具有特殊的优势。随着加工贸易的发展,外商直接投资日益增加,外商投资企业比内资企业更倾向于进料加工的方式,所以進料加工在加工贸易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上升,取代了来料加工在加工贸易中的主导地位。

其二,外资企业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的经营主体。我国加工贸易早期是以国内企业为主,主要是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乡镇企业,而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是很高。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开始将中国视为制造基地并抢占中国市场,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加工贸易中的比重逐渐攀升,成为加工贸易发展的主要力量。而在外资企业中,外商独资企业加工贸易的进出口额远比中外合资企业高,可见我国加工贸易的大部分利润被外商获得。

其三,加工贸易的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工贸易发展初期,我国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资本相对稀缺,所以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成本和价格的相对优势,出口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包括服装、纺织品、玩具等等。但随着外资企业来华投资,以及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技术档次和分工档次都得到逐步的提高,出口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在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中的比重逐渐上升,而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相对下降,加工贸易开始由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向技术密集型产品过渡。

其四,我国加工贸易的加工环节增多,产业链延长,加工贸易增值水平不断提高。随着技术水平、劳动力素质和原材料的质量在不断提高,我国国内加工环节不断增加,国内配套能力不断提高。加工贸易的增值水平可以用加工贸易增值率表示,即加工贸易的出口净额占加工贸易进口额的比重。通过衡量加工贸易的增值水平可以确定加工贸易给一国带来的经济利益以及该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初期,我国主要是从事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加工装配业务,加工贸易的增值率必然不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也一直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随着我国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产业链在逐渐延长,我国产业在全球化产业链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

其五,加工贸易的人才需求日益高级化。技术力量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关系着企业生产质量和效益的高低。随着加工贸易不断向高级化的方向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日趋高级化,所以企业对中高级技术工人的需要不断增加。要促进加工贸易的深入发展,就必须为加工贸易储备更多的研发人员,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企业管理人员的质量管理和创新意识也需要进一步提高,以适应加工贸易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其六,加工贸易对国内市场重视程度加强。我国加工贸易在发展过程中,进出口市场都比较集中。出口市场主要是美国、欧洲等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而原材料主要是来自韩国、东盟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由于逐渐取消了对外资企业内销的限制,我国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进一步融合,加工贸易的最终销售环节除了面向国际市场外,面向国内市场的倾向也在进一步增强。

二、我国加工贸易目前存在的问题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加工贸易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存在诸多妨碍转型升级的问题,表现在:

第一,我国加工贸易地区分布不平衡。受对外开放格局的影响,我国加工贸易地区分布格局优先从东南沿海地区发展起来,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利,运输成本较高等原因,加工贸易发展缓慢,造成当前东西部加工贸易发展不均衡。

第二,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在全球价值链系统中,企业凭借自身的比较优势从事相应环节产品的生产。总体来说,位于价值链两端的研发和销售环节增值能力最强,位于价值链中间的生产组装环节的增值能力相对很弱。研发设计品牌与管理控制等附加值较高的环节在价值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我国的加工制造类企业在价值链中大都处于最低端,如图1所示。

图1微笑曲线与中国加工贸易企业的位置

我国加工贸易技术水平较低,附加值不高。外资企业作为我国加工贸易的经营主体,他们通常为自身利益,将关键零部件的生产等资本、技术密集型的生产环节留在国内,仅仅将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转移到我国。我国加工贸易缺乏核心技术,出口总体并不具备技术优势,不利于长期发展。

第三,加工贸易产业的关联度不高。产业关联度是指产业与上下游产业之间以各种投入和产出为联系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产业关联度不高,使得加工贸易对关联产业的技术带动作用难以发挥,技术溢出效应也深受抑制。

第四,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对外商的依赖性较强,在合作中不占主导地位。我国大部分的加工贸易企业是中小企业,没有足够的能力开发属于自己的品牌,也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另外其客户量也比较少,大客户占企业总销售额的比重大,企业的存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大客户,因此企业在与外商合作的过程中,往往丧失话语权,大部分的利润则掌握在外商手中。

第五,生产要素成本日益上升,利润空间日益缩小。随着我国劳动力、生产原料、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日益紧缺,生产要素的价格呈现上升的趋势,加工贸易的生产成本则在不断增加,直接导致原有优势的削弱。而随着东南亚一些新兴的加工贸易国家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其生产成本也相对于中国较低,他们将成为外资流动的新“洼地”,我国的订单则面临着转移和流失。

第六,加工贸易的监管力度不够,一些政策措施在实施中无法适应加工贸易的发展。我国颁布的有关加工贸易的管理规则和措施,虽对加工贸易的发展起到了应有的管理作用,但是在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上仍然不够完善,法律的调整力度仍然不够。例如,加工贸易企业使用国产原材料及零部件不退税的政策,降低了其采用国产原材料和零部件的积极性,类似的政策措施对加工贸易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三、发展我国加工贸易的战略取向

根据当前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及问题,笔者认为在现代产品内分工的国际分工背景下,我们在战略上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充分发挥要素禀赋优势,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变

比较优势是产品内分工形成的基础之一,根据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将产品生产环节的不同工序拆分到适合的国家,充分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更加高效,从而创造更高的效益。比如,相对而言,美国的比较优势是资本技术,我国的比较优势是劳动,这种基于比较优势的战略取向可用图2说明。

AA'和 CC'分别表示美国和我国两条假设价值相同的等成本线。根据成本线的斜率差异,美国显示出资本比较丰裕的要素结构特点,我国体现出劳动比较丰裕的要素结构特点。射线OS表示给定的劳动和资本搭配比例。图中价值1元X0产品的等产量线与美国等成本线相切于Z点,X产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其中OV表示劳动密集工序,VZ表达资本密集工序。

如果在国际工序分工下,工序VZ保留在美国完成,而将工序OV转移到劳动相对价格较低的我国完成,则有可能因成本节约而创造额外的经济利益。将CC'平行内推至正好与V点接触的C1C′1,它表示工序OV在中国完成所需要的成本;将AA'平行内推到正好与V点接触的A1A′1,它相应表示在美国完成工序OV所消耗的成本。为表示工序分工带来的成本节省优势,过 V'点再作一条新的美国等成本线 A2A′2,C1C′1与A2A′2所代表的成本是相等的。A2A′2表示的成本量比A1A′1代表的在美国完成OV工序所需的成本量要小,这两条等成本线的差异就显示了工序国际分工在成本节约上的优势,也是美国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加工贸易企业的动力之一。

图2中美比较优势与产品内分工

目前,中国加工贸易主要是进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这也符合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所以我们应充分发挥这一要素禀赋优势,继续支持劳动密集型环节的加工贸易,保持加工贸易的稳定增长。但是只是单纯的依靠劳动力丰富的优势来开展加工贸易,我们将只能永远停留在充当跨国公司加工车间的阶段。要实现加工贸易的结构升级,我们必须努力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变。这个过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实现劳动力素质、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加速资本积累,按照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甚至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路径,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发展,实现加工贸易的结构升级。

2、提高技术水平和自主研发能力

结合上一项建议,为实现我国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变,在产品内分工中负责更高技术水平的生产环节,技术水平是决定性的因素。发达国家往往掌握着核心技术,通过跨国公司将低价值的加工生产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我们只有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拥有自主品牌,在产品价值链中占据核心地位,才能促进我国加工贸易技术含量的增加,提高我国在产品内分工中的地位。因此,政府应积极引导企业将产品开发和核心技术研发共同作为研发的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企业也必须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吸收国际先进的理论知识和技术,一方面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各类高级人才,加强人才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另一方面积极承接研发、销售和开创品牌等高端的生产环节,从而将生产层次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推进。

3、提高产品价值链层次,区分引进FDI

FDI即外商直接投资对加工贸易的发展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相对于产品内分工参与度,其影响较低。我们在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时,要有区别地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因为引进FDI有两面性,消极的一面是外资企业来华投资,必定会占用土地、能源等资源,并抢占一部分国内市场,给国内企业带来压力;积极的一面是外资企业的投资给我们带来资金,带来国外先进的技术,无形中也提高了我国的要素禀赋状况,使我们更容易与国外科技接轨,更好地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除此以外,引进FDI能缓解国内的就业压力,让更多的劳动力在外资企业学习先进的操作技能与管理经验,培养高技能的工人以及高素质的管理者;同时外商直接投资的加工贸易企业的进入,会加剧同行业之间的竞争,使国内企业在面临淘汰出局的压力下提高技术水平,改善管理方式,提高生产率。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区别引进与合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我国加工贸易的升级优化。

4、促进中间产品国产化,提高產业关联度

在国际产品内分工的作用下,不同的生产环节分配在不同的国家,很多的中间产品来自其他国家,这样会影响国内加工贸易的产业关联度。我国的投资环境目前虽已有很大的改善,但上下游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的配套能力仍比较弱,很多中间产品不源于国产,使得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链无法延展,产业的关联度不高,缩小了加工贸易的利益空间。因此,可以通过实施税收减免、增加研发投入等优惠政策鼓励国内企业生产加工中间产品,对采用国产化料件的加工贸易企业给予融资等方面的政策优惠,促进中间产品国产化,提高国内加工贸易企业的产业配套能力,增强内资企业的产业关联度。

5、积极发挥跨国公司的促进作用

跨国公司作为全球化进程的主体,在产品内分工中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资源配置的角色,发达国家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将劳动密集型或技术要求较低的生产环节分配到更低成本的国家,所以,在加工贸易转型中,需要在跨国公司这个载体上进行创新发展。因此,一方面要尽可能消除妨碍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各种因素,针对性改善政策措施,扶持本国跨国公司的发展,通过跨国企业将技术比较落后、产品附加值较低的生产环节转移到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利用当地更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生产,不仅节省成本,也能为本国高层次的生产环节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促进加工贸易产业链的结构升级;另一方面积极通过在华的外资跨国企业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本国跨国企业的海外经营能力。我们应积极发挥跨国公司的这种促进作用,尽快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加工贸易能力。(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卢锋. 产品内分工[J].经济学季刊,2004.4(1).

[2]黄飞娜、金余会.产品内分工视角下的中国加工贸易结构升级[J].经济论坛,2008(11).

[3]田文. 产品内贸易的定义、计量及比较分析[J].财贸经济, 2005(5).

猜你喜欢

加工贸易
湖南加工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加工贸易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影响分析
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产品内分工理论的中国加工贸易升级问题研究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
浅谈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
基于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分析
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