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扶老困境”的社会学思考

2015-06-11张妍妍

2015年38期
关键词:道德失范

张妍妍

摘要:在当今社会,看到摔倒在地的老人,越来越多的人因一些见义勇为后的恩将仇报事件而陷入了“扶与不扶”的纠结之中,助人为乐这种传统美德也抵不过人们怕惹祸上身的心理。从社会学的结构功能主义方面来解释,扶老问题可以说是一种社会的道德失范,不扶老人和扶起老人后被冤枉都是道德失范的表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在司法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舆论等方面共同协助,恢复社会的道德规范功能。

关键词:扶老问题;结构功能主义;道德失范

最近的一次报道,把社会上的“扶老”问题重新摆到了人们眼前。8月的一个下午,开封下起了大暴雨,路面积水很多,一位60多岁的老人骑车时不慎摔倒在地,在水中不停挣扎。当时有多名路人目击,其中两女一男即刻淌了过去,但靠近后看了一眼却缩了回去,其后还有多辆汽车驶过,仍无人理睬。三分钟后,有两男子将其合力拖出老人,但被发现已经身亡。这样眼看着生命流逝的悲剧令人唏嘘。有网友表示“人心倒了”,人民日报说“源于观念错位、囿于行动成本,好人正成为社会稀缺资源”。

随着中国老龄化状况的日益加剧,政府和人民也越来越重视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正义和道德一直受到人们的尊崇,可现如今,面对摔倒在地的老人,人们却害怕去见义勇为,表现的越来越冷漠。前几年的许云鹤及彭宇案件的发生,更是给社会上带来了负面影响,甚至还出现了一些“救人有风险,出手须谨慎”的言论。在中国发生这些问题是个别问题还是社会问题?这都需要社会工作者深刻的思考。

一、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内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直至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的社会学界,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的是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帕森斯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这些结构或者系统构成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并有序的相互连接,对社会这个整体发挥各自的功能。帕森斯在批评实证主义理论流派时认为他们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规范取向,忽视了主观因素或者是文化价值观念的重要作用,在批评和综合的基础上,他提出了社会行动模型。帕森斯把自己的行动理论称为唯意志行动理论,认为行动者可以自由选择、确立目标、选择手段,但是在行动之前,一定要考虑到自己的行为是不是符合社会规范取向,若不符合,行动也就不具有意义。什么是规范?规范是一个社会标准,是人们在采取行动时所要遵循的社会标准。规范取向就是合乎这个社会标准的范围。

帕森斯特别重视价值规范,他认为价值规范是构成社会秩序的基础,共同的价值规范维持着社会秩序,正是由于存在着一套“共同的价值观念”,社会才能够稳定和发展。我们都应该遵守共同的价值规范,它是一种行动指南,是每个人都应该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它会影响人们的心理、思维方式、行动的手段和价值取向。道德教育思想始终贯穿于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思想中,体现了对道德标准和社会价值问题的关注和重视。规范是社会公认准则,指导着人们的行动,个人在采取社会行动时,必须要考虑道德规范,它是一种道德层面的规范,善恶是它的评价标准,只有舆论的约束力,没有法律的约束意义,不具有强制性,是社会用来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种准则。比如说,你乱扔垃圾或者随地吐痰,警察不会把你带走,但是会被周围的人所谴责。

二、扶老问题是社会的道德失范的体现

在社会生活中,一些具有道德责任能力的人,在行动时不遵守道德准则,失去了道德规范的约束力,这种丢失道德良心的现象就是道德失范。就是因为很多助人者被诬陷为肇事者事件的发生,让人们对“做好事”产生了顾虑,才导致社会上出现了扶老困局;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算计不能不让人感到悲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受到了重创,严重破坏了社会的道德风气。当年的“南京彭宇案”和“天津许云鹤案”的审判负面效应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风气,其实我们不应该过度的去渲染此类事件的负面效应,当然也不能回避这些负面效应对人们心理和行为上的影响,造成的这种整个社会信任度的降低。虽然一些地方出台了保护助人者和惩治讹人者的措施,也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毕竟存在着滞后性,所以把提升道德素质作为人们的行为标准,让人们在行动之前考虑到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作用,只有自觉遵守,行动才能被社会所接纳和认可。

在帕森斯的行动系统中,文化系统占据最高的地位,他认为价值规范就是通过文化表现出来的。文化是一个纽带和桥梁,彰显着这个社会的风气。人们要提升道德,靠的是积极向上的文化,而消极落后的文化容易让人的道德下滑和堕落。一个国家没有很好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就不会存在真正的道德。从一定程度上讲,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水平与成就体现在一个国家的人们又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同时也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精神文化建设和发展水平。

三、 “扶老困境”带给我们的启示

(一)塑造健康价值取向需要司法公正

很多舆论认为,由于当年“彭宇案”闹的沸沸扬扬,让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扶老恐惧症”。正确的司法站位,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人們心理上的恐慌。在四川达州,三个孩子扶起摔倒老人后被诬陷索赔,经警方调查后,证明了孩子们的清白,并对老人的行为予以惩处,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赞扬。这就显示了在此类事件中,司法机关的站位很重要,不预设立场,以中立的态度尊重证据,还以真相,不让好人心寒,也不放过任何一个讹人者。

(二) 让老人们没有后顾之忧需要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由于发展水平问题,我国在老年社会保障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保障水平低,城乡发展不平衡,覆盖面窄等等。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对社会保障方面的需求是很大的,一旦生病,负担是很大的,所以有些老人会因高额的负担而做出讹人行为。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让老人们不再担心自己的权益维护及医疗费用的支出,也会让“扶老困境”慢慢消失。

(三) 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人性

我国的道德建设发展相对滞后,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提高公民的道德修养,塑造公民的基本道德价值观,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平。看到老人摔倒,支配我们行动的最终是个人发自内心的选择,顾虑是现实存在的,但也不能说是冷漠至极,因为毕竟现场会有人伸出手。人性存在于内心深处,是人们最宝贵的一个品质和信仰,当今社会需要人性,构建和谐社会更需要这份人性。

(四)塑造健康的价值取向需要理性的舆论

在当下社会,习惯以非黑即白的逻辑标签,简单评判某一事件是舆论的一个很大的弊病,其最大的风险就是企图以一概全。看到老人被扶的报道,大家总想证明点什么,价值判断总是在事实判断的前头。其实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温暖人心的事情:郑州街头老人摔倒,虽然没人敢伸手去扶,但周围的人纷纷报警并守候在老人身边,等着救护车和警察的到来,看到老人被安全送走,大家才散去……这也是真实发生在生活中的真相!最大程度的还原真相,就事论事,才能正确的安放我们心中的那个价值预期。

“扶”与“不扶”,相信很多人还是会纠结。但是,只要我们能够遵循着自己内心的那份人性和善良,建立积极向上的心态和社会风气,完善各项制度建设,一定可以从“摔倒”中重新站起来。(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侯钧生著:《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

[2][美]乔纳森·H·特纳著:《社会学理论的结构》,邱泽奇、张茂元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

[3]化世太、赵珊,道德失范视角下“扶老困局”的理性诉求,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猜你喜欢

道德失范
新媒体传播的道德失范现象探究
新媒体传播的道德失范现象探究
浅谈网络体育新闻的道德失范与应对
商业性移动新闻客户端的新闻道德失范及原因研究
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互联网新闻道德失范现象的研究
浅谈我国新闻媒体道德失范现象成因及对策研究
学术生态视角下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研究
生态学视野下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探析
休闲体育的道德失范及伦理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