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2015-06-10王凯丽

卷宗 2015年5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国梦大学生

摘 要:“中国梦”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必须积极探索路径,通过立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切实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中国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路径

十八大以来,“中国梦”已成为当今中国改革发展凝魂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理,“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共赢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必须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等,这些重要论述,富有创见、立意深远,不仅深刻阐明了“中国梦”的基本思想观点,也拓宽了党的理论创新发展的宽广视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和鲜活力量,[1]同时也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内容与任务,必须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用“中国梦”教育大学生,积极探索路径,通过立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进而推动“中国梦”真正被当代大学生所认同,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理论自信。

1 立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对大学生的“中国梦”教育

把“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当中,不仅可以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具活力与时代性,而且可以进一步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立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促进“中国梦”融入课堂、融入教材、融入大学生头脑,进而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

1.1 将“中国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相结合

“中国梦”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在各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当中找到与“中国梦”契合点,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让大学生领会到“中国梦”的先进性,掌握“中国梦”的指导思想和制度保障,在学习历史中,了解“中国梦”的历史必然性,把握“中国梦”的本质内涵与发展方向。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使学生明白“中国梦”也是“青年梦”,进而增强“中国梦”对广大青年大学生的吸引力,将大学生的“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勇做历史责任的担当者,让大学生真切意识到“中国梦”是一个远大的奋斗目标,是一种崇高的价值追求,是一种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一种严密的思想体系,这一梦想昭示了中华民族一种骨气、血气和志气,[2]增强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内在驱动力。

1.2 发挥高校教师的关键性作用

教师对“中国梦”教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建立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一方面要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素质,使教师拥有过硬的理论素养,另一方面教师要将灌输与启发相结合,运用多种教育方式,并用大学生喜欢的语言进行“中国梦”教育,使大学生真正认识到:“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从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似锦前程。[3]发挥教师的铸魂作用,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理想教育,使大学生勇担自己的时代使命,激扬自己的青春活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2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努力使大学生乐于践行“中国梦”

方式方法是否恰当,直接决定着“中国梦”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4]新形势下,既要继承传统的课程教学,又要创新教育方式,努力搭建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充分利用现代传播媒介,使“中国梦”真正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实践。

2.1 搭建社会实践第二课堂,使大学生自觉实践“中国梦”

加强“中国梦”的引领和凝聚作用,使“中国梦”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就必须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教学,关注大学生的接受规律,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借鉴其他学科如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积极经验,改变以灌输为主的授课方式,采用讨论式、辩论赛等新颖的方式,阐释好“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寓教于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同时高校的“中国梦”教育要走出教室,要渗透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中,在火热的现实和生动的实践中“为青年驰骋思想打开更浩瀚的天空,为青年实践创新搭建更广阔的舞台,为青年塑造人生提供更丰富的机会,为青年建功立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5]通过参观革命红色景点等,深刻体会革命先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坚强意志,从而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不断增强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亲身接触群众,了解社会,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同感。

2.2 充分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创新“中国梦”宣传方法

随着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兴起,网络空间日益成为一片“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军队、没有等级、没有贵贱、没有歧视”的“世外桃源”,也越来越成为各种意识形态抢占的制高点,所以高校进行“中国梦”教育,一方面要继续运用和完善报纸杂志、宣传栏等传统的传播媒介,在信息传播中提升大学生个人修养,规范大学生自身行为。另一方面,要适应现代传媒的新变化,要加强高校校园门户网站,思想政治教育网的建设水平,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积极构建“中国梦”教育网络,并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宣传,在宣传方式上勇于创新,努力使大学生发自内心的去了解、去感受“中国梦”的强大魅力,不断提升“中国梦”对青年大学生的引导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同时,还必须注重通过网络向外传播“中国梦”的核心价值,构建我国自己的话语体系,打破西方的话语霸权,“发挥好新兴媒体的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和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6]展现责任中国的大国风范,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大学生“中国梦”必定实现的坚强信念。

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中国梦”教育良好氛围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中国梦”教育氛围,对于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中国梦”的认同至关重要。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限于教室,要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校园论坛、宣传栏、学校交流平台等媒介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有利于传播“中国梦”的良好氛围,以更加接地气的话语来表达“中国梦”的核心价值,展现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和美好愿景,使大学生乐于践行中国梦。首先,可以以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等重大节日为契机,加强对大学生的“中国梦”教育。其次,必须充分重视大学生的各种社团活动,在社团中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活动,使大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春风化雨般的感受到“中国梦”的强大魅力。最后,可以通过举办以“中国梦”为主题的学术报告,辩论赛等等,增强“中国梦”的校园学术氛围,形成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展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正能量,使“中国梦”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坚定不移的用“中国梦”的核心价值武装和教育大学生,使大学生在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文化上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其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刘奇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认识[N].人民日报,2013-07-08.

[2]徐柏才,崔龙燕.“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159.

[3]徐柏才,崔龙燕.“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159.

[4]肖通,占奕瑜.“中国梦”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71.

[5]习近平.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N].学习时报,2009-11-16.

[6]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

作者简介

王凯丽(1990-),女,汉族,山西长治人,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国梦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