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齐 王屋山移
2015-06-10杨秋意
杨秋意
古时那个叫愚公的老头儿要把太行、王屋二山移走,让世人赞其意志坚强,同时也在怀疑他是否过于自负。如今,一个蔬菜制种产业,使王屋山物换星移,既带动了农民致富也美化了山水,让一个穷山变成了富山,让农民过上了幸福生活。
今天,王屋山蔬菜制种基地作为全国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制种基地、河南省最大的蔬菜制种基地,已具备规模扩张、打造为国家级乃至全球十字花科蔬菜制种中心的基础条件。是什么让这里充满生机?
山还是那座山,转变的是人的思路。
原来的愚公认为山阻挡了他家的出行,于是要把山搬走,并要子子孙孙都来搬山。千年后,他的后人传承了愚公“积极思变”的精髓,脚踏实地,不盲目空想,而是利用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天然的太行山屏障,独特的小气候,山区的自然隔离,昼夜温差大的生态禀赋等先天优势,在10余万亩土地上,搞十字花科蔬菜制种,这是全国任何地方都无法比拟的奇特地理环境。如今,这里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行业专家认同,都争相将蔬菜种子繁育放到王屋山区。当地政府顺势利导,从政策上、资金上、项目上加大扶持力度,对制种龙头企业项目贷款、购买制种机械予以贴息或补助,对蔬菜制种产业精品园、特色园建设给予资金奖补,极大地调动了蔬菜制种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
思路变了,人心齐了,更要做精这个产业。于是在技术支撑上,他们已成立了一批院士工作站、技术研究中心、新品种中试基地等科研机构。特别是龙头企業济源市绿茵种苗有限责任公司,培养了一支60余人的稳定专业技术队伍,常年走乡串户服务于田间地头,并在农闲时进行轮回技术培训,让农民真正掌握制种技术。这与许多地方农业缺少农技人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农业现代化靠的是技术,没有科技,就不是农业现代化。在绿茵公司,物联网的应用,使大棚里的幼苗能够被随时“呵护”,并通过网络传输至市信息服务中心的平台及国内外种业集团,使一粒小小的种子生长过程可溯可监控。于是订单农业不断飞来,了却了农民的后顾之忧。
外出打工的农民回家来了,既照顾了家庭也能在家门口发家致富。随着制种产业的带动,发展乡村旅游,使餐饮、住宿等服务产业也相继兴旺起来。春时满山遍野的金黄白菜花,引得人们来赏花春游,乡村旅游在不知不觉中又拉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一个蔬菜制种业使这里二三产业融合,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说起发展,就不得不说到水,水是农业的命脉,更是蔬菜制种的命脉,王屋山蔬菜制种基地的发展得益于水,也受制于水。这里每年都有国内外合作伙伴想增加制种订单,因受基础设施条件特别是灌溉条件的制约,不敢承接,农民想多种也不能。这与打造一个能够支撑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种业基地不相符。
济源市要想创建“国家级出口蔬菜种子安全生产示范区”,建设国家级蔬菜种子生产基地,建成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种子生产基地,使昔日穷山恶水的王屋山开遍金黄的白菜花,真正推进济源市城乡一体化,实现“全域旅游”,不仅需要结合自身优势合理规划、科学发展,更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