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内在关系探究
2015-06-10刘君
刘君
摘 要:近年来,三股势力不断在民族地区渗透,破坏民族团结,因此,如何在各民族青年学子聚集的民族院校里抵御三股势力的渗透,加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达到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进一步探究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是本文的主要阐述内容。
关键词:民族院校;中华文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关系
一、中华文化的本质特征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中华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一个构成要素,不仅包括了日常所说文化具备的普遍性、差异性、隐藏性、两重性等特征,更由于多民族国家历史和现实国情的影响,具有巨大的包容性、鲜明的容合性和显著的时代性。这些本质特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三个倡导”的要求具有内在一致性。
二、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容合和创新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着力点
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实质是“容合”:“多元”即为“容”,“一体”即为“合”。中华文化的恢弘开放、气势磅礴,都以容合为内容、为基础。容合性可以说是中华文化最本质的特征。一个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凝聚力的形成,最核心的要素就是容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和谐、爱国等价值观念本质上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历史新时期的容合,体现了和谐发展、与时俱进的价值观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提炼和升华,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党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着力点。为了让人们接受、认同并自觉践行这个价值观,我们就必须具备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而中华文化恰恰就具备这种创新精神,它作为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是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是对几千年民族精神的继往开来和发扬光大。
三、中华文化蕴涵的爱国主义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落脚点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独有的民族精神,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想通过整合、引领多元思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情感,大力倡导理性爱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任务和最终落脚点。
目前,在民族院校的大学生中爱国情感存在以下问题:以本民族为中心,缺乏对中华民族的足够认同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国家的感恩意识;口头爱国主义盛行,缺乏行动爱国;自私自利观念盛行,缺乏政治热情;爱国情绪易受影煽动,缺乏爱国理性等。因此,民族院校应该利用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各民族学生的“四个认同”,最终作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与中华文化认同融合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的高度凝练及抽象概括,集中体现这种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目标和要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公平”等社会最高价值追求。中华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存、共融的文化,各民族文化是构成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其中和谐是本质。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諧”价值观在民族关系中的重要性,发扬各民族文化中“和谐”基因作用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与中华文化融合发展。。
五、中华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批判与继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蕴育在历史文化的土壤中,以浓厚的文化传统为历史依据,以现实的社会发展为时代要求。因此,科学的分析和探索中华文化,在扬弃的基础上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文化的升华和创新,加强优秀中华文化的认同与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相互促进的。因此,我们民族学院要充分重视中华文化资源,处理好批判与继承的关系。中华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的根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走极端,一说要重视文化,就把所有传统文化奉为至宝,不加批判和鉴别地全盘拿来。我们对必须持有“扬弃”的辩证态度来弘扬中华文化,汲取精华,达成认同,构建出能够反映国人共识的科学的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吕振宇.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冯飞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9(2).
[3]暴景升.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民族性、时代性和群众性[J].文化学刊,2010(4).
[4]刘菊香.用龙文化精神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