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夜莺与玫瑰》为例浅析修辞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不同
2015-06-10宋俊青
宋俊青
摘 要:语言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扮演重要的角色,而修辞可以使语言变得更加生动。然而,每个国家的文化是不同的。都是唯一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一种修辞的用法也不尽相同。
关键词:明喻;暗喻;排比
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又富有哲思的童话故事,歌颂纯美的爱情。王尔德用简短的文字向我们歌颂了夜莺的伟大和对纯美爱情的向往,而文章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为整个故事的发展增色不少,使语言变得生动。本文通过对《夜莺与玫瑰》中的排比和比喻这两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分析,比较英汉两种语言中修辞使用技巧的不同,为英语写作提供借鉴意义。
一、排比
英文单词 “parallism” 是从希腊单词 “parallelismos” 演变而来。意思是 “alongside and another”。排比的运用使句子变得干净整洁,简短有力,使整篇文章有很强的气势和说服力。例如,在《夜莺与玫瑰》中,作者写道:
“…you must build it out of music by moonlight, and stain it with your own hearts blood. You must sing to me with your breast against a thorn. All night long you must sing to me, and the thorn must pierce your heart, and your life-blood must flow into me veins, and become mine.”[1]P85
在这一小段中,作者连用了3个must来强调,突出表现了获取红玫瑰的艱难路程,烘托出了紧张的氛围,同时也歌颂出了夜莺的牺牲精神。
无独有偶,汉语中排比的运用也有同样的效果。在汉语中,排比分为句子排比和句法排比。例如:(1)句子排比:“沙漠开始出现了绿洲,不毛之地长出了庄稼,濯濯童山披上了锦裳,水库和运河像闪亮的镜子和一条衣带一样布满山谷和原野。”(秦牧《土地》)[2]P208
(2)句法排比:“延安的歌声,是革命的歌声,战斗的歌声,劳动的歌声,极为广泛的群众的歌声。”(吴伯萧《歌声》)[2]由此可见,在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背景下,排比的运用是相似的,提高了表达效果。
二、比喻
比喻就是把性质不同但在某一方面有共同点的事物联系起来。在英语中,比喻分为明喻和暗喻。在汉语中,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由于英语很少使用借喻这一修辞手法,所以我们就对明喻和暗喻进行分析。
(一)明喻
本体和喻体全都出现的就是明喻。在汉语中,明喻句通常含有“像、如、似”等。例如:
“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列夫托尔斯泰)[2]P185
在英语句子中,常见的明喻是带有“as”, “as…so” 和 “like”的句子。例如:
“My roses are white”, it answered, “as white as the foam of the sea, and whiter than the snow upon the mountain.”[2]P85
“…and a delicate flush of pink came into the leaves of the rose.1ike the flush in the face of the bridegroom when he kissed the lips of the bride.”
(二)暗喻
暗喻又被称为“隐喻”。在带有暗喻的比喻句中,汉语常常使用“变成,是”等词语,而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例如:
“中国是一只沉睡的雄狮…”(拿破仑)[2]P185
在英语中,暗喻句不含有 “like” “as” 这类的词语,主要是通过上下文和对句子的理解来判断其是不是暗喻句。 《夜莺与玫瑰》中的例子是这样的:
“Flame-colored are his wings” [1] P86
在这个句子中,作者把夜莺的翅膀的颜色比喻成火的颜色。
从以上的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似的,都有本体和喻体的出现,只是受东西方文化的影响,词汇的选用有所不同。但比喻句的运用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是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使人们更容易接受,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夜莺与玫瑰》中排比和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使作品的语言更加生动且富有诗意,使读者感同身受。同时,通过英汉两种语言中修辞运用的对比可以看出,在用法上两者比较相似。这也就说明,在日常的英语写作中,同学们应更加大胆的使用一些修辞手法,为自己的作文增添一些色彩。
参考文献:
[1] Yang Limin. Contemporary College English[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2] 黄伯荣,廖序东. 现代汉语[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Li Zuowen. Language and Culture[M]. Hebei University,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