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解李约瑟难题

2015-06-10曲慕娴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7期

曲慕娴

摘 要:《子不语》是清代著名短篇小说集,与《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并称为“清初文言小说三大家”。李约瑟难题自提出以来莫衷一是,历史学、人类学、科技史等领域都试图给出答案。“文以证史”,文学有时可以作为历史的佐证,《子不语》中就收录了不少自然科学的篇章,表现出清代中国对自然科学的关注,更重要的是其中体现出的务实精神。

关键词:《子不语》;李约瑟难题;务实精神

李约瑟难题是历史学和人类学的难题,却可以文学上找到佐证。这个难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古代中国一直被认为是重人文,轻物理,而在《子不语》中,却体现了对自然科学的重视,及可贵的务实精神,打破了一直以来对古代中国的错误观念,具有一定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一、小说中的“赛先生”

《子不语》中有很多对自然现象的解释,虽然还是束缚在道家的“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学说当中,但体现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谢珍格物》中用“感应类从”的道理来格物,其中解释“火石水中火更旺”尤为精妙,“盖金为水母,拨火则枯,性枯则质钝。火石之火,分周四体,外剥既甚,则火藏石心,不易透出。用水激之,则中藏之火尽出于外,故击则多火”①,试图对自然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最可贵的是最后作者“试之良然”,表现出可贵的实践精神。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常见的是用“气”来解释自然现象。如《鬼被冲散团合最难》《鸡毛烟死蛇》《怨气变蛇》《骷髅吹气》《陈清恪公吹气退鬼》等。王夫之,他认为“气者,理之依也”,是为了给理学一个佐证,而且是从唯心主义的角度阐释的,但是袁枚的观点却是从现实出发,本着唯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精神,解释生活现象。

还有一些篇章借鉴的是道家哲学,采用相生相克的解释。如《海异》中有这样一段片段:

海中水上咸下淡,鱼生咸水者,入淡水中即死;生淡水中者,入咸水中即死。若水煮饭,水干而米不熟,必用淡水煮才熟。水清者,下望可见二十馀丈,青红黑黄,其色不一。人小便,则水光变作火光,乱星喷起。鱼常高飞如鸟雀,有变虎者,有变鹿者。

其中将咸与淡,水与火,海(鱼)与陆(虎,鹿)放在一起,虽然匪夷所思,却别有意趣。《雁荡动静石》中,巨石由两块石头组成,上为动石,下为静石,想要推动动石,需要躺在静石上撑开双腿,而如果只是站着推动,则纹丝不动,用实践充分体现了动静相生相宜的道理。

《子不语》中出现了很多书籍,袁枚试图在实践中找到书中的理论,或者说将书中的理论在现实中找到佐证。如《水虎》《网虎》——《尔雅》,《囊囊》——《庶物异名疏》,《木箍颈》——《抱朴子》, 《药师父》——《太平广记》,《瀨怪》——《金刚经》《本草纲目》,《种蟹》——《养鱼经》,《石男》——《太玄经》,《扯鸡嗉救溺死人法》——《洗冤录》,《浮尼》——《桂海稗编》等。由此可见两点,一是作者看书之杂,从药书到佛经,从养殖到地方志,作者没有将自己的阅读范围局限在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上,而是博闻强识,广泛涉猎;二是作者读的多是一些实用性的书籍,并将之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袁枚在《子不语》中也在多篇中涉及了西方世界,虽然有臆想的成分,但是毕竟体现了“开眼看世界”的决心和对世界的好奇心。有一些篇章就是单纯的猎奇,如《中印度》(卷二十一),《刑天国》(续卷一),《罗刹国大荒》,《外国》等,但是也有篇章是深层剖析,如《无门国》(卷十五)中作者描述了一个类似于世外桃源的世界,这个社会没有门,却没有发生到偷盗事件,所以叫无门国,作者涉及到了建筑、时历、作息制度、社会风气、官吏设置、刑法制度等,这里最值得称道的是描述了一个没有束缚、绝对公平的世界。没有束缚体现在男女之间不再有门户之见、父母之命,结合完全凭自己的意见。绝对公平体现在刑法的惩罚手段要求“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打伤别人的脚的人也会被打伤脚,强奸别人子女的,就让受害人强奸他的子女。虽然极端,但是却从作者在虚构的社会中看到了作者对于社会的一种反思。同样的还有《浮提国》也是这样一个世外桃源。这里的人能凌空而行,日行千里。他们不仅外貌端庄秀丽,而且品性也很端正。闺房寝室都很随便,不严加禁止,却从未发生过淫乱或强暴的事情。

二、中国古代的科学传统

格物致知本义是通过对某事物的考察、研究或检验从而得到合乎现实的的解释,是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最早开始于《大学》中:“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②,强调格物,即实践在认识之前。而从汉儒开始却对之进行曲解,认为“知”在前,“格物”在其后。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将这种谬论继续发挥下去,尤其到了陆王心学,从“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的唯心主义理论出发,认为格物是所谓的“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格物致知变成了“致知格物”,完全颠倒了认知的过程,只剩下内省。

由于对格物致知的曲解,“中国人缺乏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所提倡的那种通过系统实验以找出自然现象得以发生的因果关系的思维方式”③,李约瑟难题的提出,展开了中国人对自我价值取舍的反思。为什么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如此之繁荣,文化积淀如此之雄厚的前提下,近代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却首先产生于西方?原因可能在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实用技艺和创作发明的轻视。中国古代有大用和小用之分。《大学》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④,在中国古人看来,修身、齐家、治国是大用,而农、工、商等都是小用。例如《論语》中记载樊迟请求向孔子学“稼”,学“圃”,孔子都是拒绝的。而且评论樊迟为小人,原因是“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⑤在孔子看来,将治国之道掌握好,自我道德修养好,方是大计,在这个基础上,面包会有的,牛奶也是会有的,将实用的农商之术至于政、德之后。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将中国自然科学的落后归咎于传统伦理治国的观念对科学的忽视,也不是没有道理。

第一位有史记载的能工巧匠是鲁班,也叫作公输班,他发明了木工工具锯子、曲尺,农事工具石墨,军事工具云梯还出现在《墨子·公输》中,但形象还是负面的。专门记载古代科技发明的书极少,正史当中也不会出现,流传到现在的只有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所以,能够在小说中加入对创新性工艺的篇章,也是一种创新。《木犬能吠》(卷二十三)中描写了一只木犬,作者先写了人对其的反应——“大怖”,说明其形状足以以假乱真。后来经主人介绍,才知道是体内装了一套机关,侧面衬托了其技艺的高超。《铜人演西厢》(卷二十三)中的技艺就更令人惊叹。这是一套人物系统,共十位,不但有五官,而且内脏都有机关连接。不仅如此,他们还能演出《西厢记》,在程序开启后,人物穿戴衣服,变换动作,作揖礼让进退都和真人一样。这样精妙的设计,恐怕在现在都很难做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科技的民族必然会全面落后。颜元当时就痛斥理学对于士子的毒害:“误人才,破国家天下者,宋人之学也”⑥,并且将矛头直接指向对格物致知的曲解:“其道不能穷理,并物亦不能即”⑦,皓首穷经,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只能在前人的万卷书中耗尽心力,成为“弱人,病人,无用人者”⑧,所以痛心疾首。所以有志之士就开始向西方学习自然科学知识,至明末成为潮流。徐光启提出了中西会通方针,即翻译、融合、超越三步走。瞿太素在《职方外纪小言》中提出了新的夷夏理论,将眼光普及到全世界。郭子章在《山海地舆全图序》中说:“天子失官,学在四夷”⑨,引进泰西水利工程、火炮枪支、机械物理等实用科学。由此看出,中国人中并不乏对科学的苦心钻研者,不过是没有将这种热情大面积普及。

三、结语

李约瑟提出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令人痛心疾首的,从《子不语》这部小说来看,中国人并不缺少聪明才智,也不缺少科技人才,更不缺少务实精神,甚至可以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为务实的民族。中国向来不缺能工巧匠,丝绸、刺绣、陶瓷闻名世界,而这,可能正是阻碍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一味地以“实用”为标准,而不对那些看似“无用”的科学原理加以琢磨,就是中国古代科技停滞不前的原因。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可以为我们现代科技的发展提供借鉴和警醒。

注释:

①《子不语·谢珍格物》,(清)袁枚著,申孟、甘林点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1月,第82页。

②《大学》,(战国)曾参著,李陵申主编,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3月,第14页。

③《科学技术史概论》,张子文著,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43页。

④《大学》,(战国)曾参著,李陵申主编,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3月,第54页。

⑤《论语新解》,钱穆著,成都:巴蜀书社,1985年5月,第309页。

⑥《颜习斋先生年谱》,(清)李塨著,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4月,第276页。

⑦《习斋记余·阅张氏王学质疑评》,(清)颜元著,北京:广文書局,民国60年,第34页。

⑧《习斋记余·朱子语类译》》,(清)颜元著,北京:广文书局,民国60年,第124页。

⑨《山海地舆全图序》,(清)冯应京、郭子章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2月,第2页。

参考文献:

[1](清)袁枚著.申孟、甘林点注.子不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战国)曾参著.李陵申主编.大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3] 张子文著.科学技术史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4] 钱穆著.论语新解[M].成都:巴蜀书社.1985

[5](清)李塨著.颜习斋先生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清)颜元著.习斋记余[M].北京:广文书局.民国60年

[7](清)冯应京、郭子章著.山海地舆全图序[M].北京:中华书局.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