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与青年人文精神建构
2015-06-10朱晓燕
朱晓燕
摘要:信息化时代语境下,青年人文精神有了全新的表达平台。网络文学凭借独特的优势推动了青年人文精神的重构。网络文学带来了人文精神环境的变新,很大程度上对传统人文精神形成了消解,但也最终实现了自由精神的开放、心灵的深入沟通和充分的情感表达等人文精神建构。本文站在信息化时代高度,对网络文学与青年人文精神关系进行审视,并重点探讨两者之间的本质内涵。
关键词:网络文学 青年 人文精神 建构
引言
20世纪50年代以来,技术与人文的关系成为了学术界探讨的一大热点话题。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研发与生产周期不断缩短,已经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元素。日新月异的技术及其不断拓展的价值空间,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另一方面,技术工具理性日益加强,技术负面效益日益明显,技术力量对个体主体性消解愈加严重,技术危机的到来促使人们加深了对技术与人文精神关系的思考与审视。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与应用,不仅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机遇,而且给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并将技术与人文的复杂关系投影到网络世界,衍生了网络文学与人文精神关系的全新课题。探讨这一课题,要求明确网络文学的概念和特征,注重当代青年网络人文精神的建构实践,在技术活动中彰显深厚的人文精神内涵。
一、网络文学的概念及特征
(一)网络文学的概念
这里的网络文学主要是指原创网络文学,它不仅包括既能在网络创作与发表,也能在现实生活中发行的文学作品,还包括只能在网络上进行创作与发表的纯网络文学。前者是以数字文本形式存在于网络世界的传统文学作品,他们依然属于传统文学范畴,只是在呈现和解读方式上进行了网络化,并非真正的网络文学,比如经典名著的电子版、网络日志博客等。后者则由网络媒体决定,充分利用互联网特性,若是进行现实出版发行将会影响其整体性,只有在网上才能完整地阅读和欣赏它,包括纯文本文学、接龙小说、互动文学等。
(二)网络文学的特征
1.游戲性
网络文学为受众创造了一个可以尽情狂欢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一条通向游戏国度的阳光大道。在网络世界里,一切都能被消解重构:高雅变庸俗,神圣变世俗,无意义可以成为一部小说的全部意义,文学似乎回归了游戏起源说,自娱娱人完全能够大行其道。这有效缓解了现代人因心灵空缺所产生的紧张感和不安感,也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生活的空间。在娱乐中写作,在写作中娱乐,散发着强烈的游戏气息。
2.互动性
在互联网开放性及共享性的技术支撑下,网络文学的阅读欣赏开始呈现出交互化发展趋势。在线创作的网络文学作品,一直处于更新状态,作者写完后及时上传,读者就能够进行评论,作者还可以针对读者评论进行专门的发帖回应。在线阅读一篇网络文学,通常会看到网友评论的帖子,对作品风格、人物心理、情节发展等方面给出独到见解。这些来自不同读者的声音与作品、作者形成对话并同时出现,某种意义上实现了美学欣赏的交互性,实现了作者与读者的深入交流。
3.超媒体性
超媒体叙事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视听感官媒体,以影音图像为主要呈现形式的知觉符号系统,也是我们常说的多媒体叙事;另一方面是多媒体联动传送全方位、立体化的感知信号系统,让人们处于近乎真实的拟态环境中,就是我们所讲的虚拟真实。超媒体文本的出现,极大地迎合了信息化时代艺术综合性、创新性发展的潮流,充分彰显了当代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
二、网络文学对人文精神的消解
(一)经典意识的淡化
网络文学属于受众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自我表达并满足自身心理需求的文学形式。目前,常见的网络文学都是单纯地表达自我感情和生命体验,基本以感怀抒情为主,自娱娱人,随性书写,具有非常强烈的平民化色彩,上演着一幕幕媚俗剧情。作者无意承担过于严肃的对人类价值或生命价值的追问与思考,很难用宏大叙事结构呈现人文精神的内涵,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网络文学阅读主体的青年,其经典意识越来越淡化,这无疑对传统人文精神形成了严重消解。
(二)创新意识的流失
网络作者在文本创作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会受到网络流行作品的框架影响或思维束缚,套用一种固定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套路,具有强烈的超越个性的共同特征及网络色彩。千篇一律的模式是网络文学的一大弊病和问题,比如关于玄幻类作品,自从萧鼎《诛仙》问世以来,出现了无数的模仿之作,形成了“屌丝逆袭”式的固定套路。虽然模仿写作能够激发和维持网络作者的写作积极性,能够丰富作品的制作手段,能够拓展青年读者参与文本创作的空间,但不可否认的是,模仿写作极大地拉低了网络文学的质量水准,挫败了青年关照现实的积极性,造成了青年创新意识的流失。
(三)诗性思维的消解
文本作品的诗性主要体现在文字的耐人寻味性、无限生发性和可体验性,它打破了色彩、节奏、画面等其他物质媒介的束缚,凭借其超越时空的想象性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审美艺术的殿堂,让人的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产生丰富的审美关系,以传递非常玄妙的审美感悟和价值。网络文学创作中,文字无法表达或无法全面表达的,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进行表达,写作形象已经构建,除了文字,还能够用影音图像等多种媒介进行表达,变为可视性极强的物质表达,作品形象属于具象的展示,尽管有助于读者对文本的顺利解读,但很容易产生将经典文学作品变为毫无内涵的文化快餐现象。文本作品的诗性美是间接的、想象的,要通过对语言形象的经验还原和内涵解读才能抓住其核心意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网络多媒体表达的形象性和具体性特征,带来了创作主体诗性思维的消解,决定了网络文学很难达到空灵悠远的艺术境界,这也形成了对青年人文精神的一种消解。
三、网络文学对青年人文精神的建构
(一)自由精神的开放
追求自由不仅是网络文学的灵魂,而且是人文精神的根本诉求,自由始终是人类发展的一大目标和主题。网络的自由行为为人文精神的自由性提供无限可能,也为网络文学作家提供了更多平等的机会,可以说,自由精神属于网络文学最显著的身份标签。网络文学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传统出版物的时空限制,网络文学的发表是自由的,它没有传统纸质出版物严格的编审制度的束缚。网络文学发表的目的非常简单,若是单就发表这一行为来讲,可以说它是无目的的,审美无功利的完美构想似乎在这里得到了实现。显然,那些以虚构笔名创作发表网络文学作品的作者,他们的发表行为基本没有功利性色彩,他们创作发表并非为了名和利,也并非出于对人类发展的整体思考,而是出于自身兴趣和爱好。自由成为了文学与网络相融合的纽带,是艺术与技术结缘的桥梁。网络与文学的完美结合,就在于自由是他们共同的精神支点,这也是当下青年钟情于网络文学的根本原因,自由性是其最根本的人文本性。
(二)心灵的深入沟通
当代青年网络作家普遍怀有“网上有知音”的创作理念和心理期待,这种求同感是所有青年网络作家的心理使然。他们不仅需要获得青年读者的认可,而且需要所有读者的认可,也就是要最大程度地获取线上线下公众的认同。这样的网络文学始终处于发展状态中,具有非常強的生机活力,是真正意义上的作者与读者情感交流的产物。作者通过匿名创作的形式消除与读者的心理隔阂,两者同时进行写作。作家不再保持高高在上的神秘姿态,他们变得平民化、世俗化,这充分彰显出平等民主的人文精神,心灵深入沟通的新文化时代已然来临。
(三)充分的情感表达
网络文学的创作,主要源于创作者情感意志的冲动。青年网络作家或是为了自我情感宣泄而创作,或是出于兴趣爱好而创作,其功利性非常弱,没有高大上的责任义务,不是为了宣传炒作,也不是为了响应号召,而单单是出于个人的本能需求和情感表达欲望。网络文学创作者以普通青年为主,他们基本都是芸芸众生中的平凡一族,他们有着自我的情感纠结,承受着生活的重负,体验着人生的酸甜苦辣,但是却经常找不到合适的发泄渠道。而网络世界中的激情和冲动毫无现实破坏性,在网络中也没有现实情感羁绊和道德约束,这为他们提供了情感表达和分享的可能性。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处发泄的情感在网络上得以倾吐,只为求得精神的自由和解放,或是填补内心的空虚与寂寥。网络文学创作的激情澎湃、肆意宣泄的状态是情感集聚的产物,这也成为作品能充分表达情感的原因。网络文学所蕴含的情感热流是对人的生命力的张扬与释放,所以对青年人文精神具有积极的建构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文学与人文精神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虽然网络文学从经典意识的淡化、创新意识的流失及诗性思维的消解三方面对青年人文精神造成消解,但同时也在自由精神的开放、心灵的深入沟通及充分的情感表达三个维度上对青年人文精神产生了建构。
参考文献
[1]严红兰,赖大仁.人文精神:终极关怀与世俗关怀的“张力”关系——关于文学“人文精神”讨论的人文反思[J].贵州社会科学,2015(04).
[2]刘芸瑞,王艺霖.网络空间的人文精神缺失——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的人文反思[J].新疆社科论坛,2013(04).
[3]王卫玮.人文精神的反思与“中国式”人文精神的构建[J].文史博览(理论),2014(10).
[4]吴海东.由网络文学的兴盛看中国青少年精神现状[J].才智,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