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应用依达拉奉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5-06-09黄月萍孟祥峰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帕金森源性达拉

黄月萍 孟祥峰

(1黑龙江省医院老年神经科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2黑龙江省康复医院现代康复治疗部PT室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8)

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应用依达拉奉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黄月萍1孟祥峰2

(1黑龙江省医院老年神经科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2黑龙江省康复医院现代康复治疗部PT室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8)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治疗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0例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情绪、行为与精神,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评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情绪、行为与精神项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的情绪、行为与精神项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日常生活活动与运动功能项评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应用依达拉奉注射液进行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情绪、行为及精神症状,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帕金森综合征;血管源性;依达拉奉

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VP)是由纹状体多发性腔隙梗死所引起的一组与帕金森病临床症状及体征类似的疾病[1]。目前,临床治疗VP的方法与普通脑血管病相同,包括抗血小板聚集、降脂、降糖、降压等。我院为提高VP的临床疗效,特加用了依达拉奉注射液,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在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80例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VP诊断标准,并排除严重肝肾、心肺功能异常者,精神异常者。其中男性43例,女性37例,年龄59~77岁,平均(73.3±7.4)岁。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多巴胺和美多芭受体激动剂:美多芭(多巴丝肼片,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30198),口服,每次125mg,4次/ d;克瑞帕(甲磺酸-a-二氢麦角隐亭片,意大利POLICHEM S.r.l公司.),口服,每次10mg,2次/d。针对无用药禁忌证者,同时应用阿司匹林(云南云龙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3020321),口服,每日100mg,1次/d。

观察组:在应用美多巴、克瑞帕、阿司匹林(用法、用量与对照组相同)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河北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国药准字H20090353),将30mg依达拉奉注射液与100ml氯化钠溶液(0.9%)混合后,静脉滴注,并在30min内滴完,每日2次。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0d。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分别应用UPDRS(统一帕金森评定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量表共包括情绪、行为与精神,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治疗并发症四个方面。因治疗并发症项评估的是长期应用左旋多巴产生的并发症,故本研究未采纳该项。评分越高,则表明症状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计量、计数资料比较分别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情绪、行为与精神,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评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情绪、行为与精神项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的情绪、行为与精神项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日常生活活动与运动功能项评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UPDRS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UPDRS评分比较(±s,分)

注:*表示与治疗前比较,P<0.05;#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指标 观察组(n=40) 对照组(n=40)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情绪、行为与精神 9.4±2.2 3.4±1.0*# 9.9±2.5 9.4±2.0*日常生活活动 27.4±3.3 26.3±2.2 26.9±3.1 25.9±2.4运动功能28.4±2.7 26.4±3.1 27.6±3.1 26.0±2.3

3.讨论

VP的病理变化主要为以基底核为中心的血管多发性小梗死、小出血,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为多发性腔隙梗死。有学者总结了VP的磁共振成像影像学特征,发现其症状群与基底核区、大脑角、侧脑室旁腔隙性脑梗死有着密切联系[2]。国外也有文献报道[3],在对VP患者进行尸体解剖时发现,患者存在广泛性的基底核区腔隙性梗死,但没有帕金森病的病理改变。

VP具有起病隐匿,患者多存在糖尿病或高血压病史、卒中病史等,其临床表现包括假性面具脸、肌肉强直、碎步、假性延髓麻痹、大小便失禁、痴呆等。研究发现应用左旋多巴治疗血管病变引起的类帕金森病样症状群具有较好的效果,并且血管病损越接近黑质纹状体通路,疗效越显著[4]。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抗氧化剂,其具有良好的自由基及羟基清除作用,能有效预防15-HPETE(花生四烯酸代谢中间体脂质过氧化物)引起过氧化性细胞损伤,被广泛用于治疗脑出血或脑梗死疾病。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情绪、行为与精神项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治疗后的日常生活活动与运动功能项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这说明依达拉奉能有效改善VP引起的情绪、行为、精神症状,但对患者的运动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无明显改善。这可能是因为依达拉奉具有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其能加快基底核区小病灶修复,从而改善患者的情绪、行为、精神症状。运动障碍主要与纹状体DA受体和DA递质缺陷有关,而依达拉奉不具有改善DA递质障碍,补充DA受体的作用,故无法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总之,对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应用依达拉奉注射液进行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情绪、行为及精神症状,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1]厉学胜.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42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4):74-75.

[2]郑杰.依达拉奉联神经节苷酯治疗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症的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3,26(12):404-405.

[3]张晓庆.依达拉奉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2011,30(7):918-921.

[4]朱艳玲.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53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3):69-70.

R322.1+2

B

1009-6019(2015)09-0135-02

猜你喜欢

帕金森源性达拉
太极拳运动对中轻度帕金森患者平衡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
一对一心理护理对帕金森伴抑郁症患者的影响
多巴胺不敏感型帕金森综合征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后溪穴治疗脊柱源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十天记录达拉维佳能EOS 5DS印度行摄
PCI 术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给予依达拉奉的效果评价
2013~2015年广东同江医院门诊抗帕金森药应用分析
雄激素源性秃发家系调查
健康教育对治疗空气源性接触性皮炎的干预作用
达沙替尼联合氟达拉滨对慢粒K562细胞的抑制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