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君子汤治疗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疗效分析
2015-06-09乔建锋
乔建锋
(河北省徐水县人民医院 河北 保定 072550)
四君子汤治疗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疗效分析
乔建锋
(河北省徐水县人民医院 河北 保定 072550)
目的:探讨分析四君子汤治疗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疗效。方法:收集我院自2013年5月-2014年8月收治的138例脾胃气虚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9例。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医四君子汤治疗,疗程为3周,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2.8%,对照组有效率为68.1%,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随访2个月,观察组复1例,对照组复发5例。结论:四君子汤治疗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症效果良好,复发率低,安全可靠,经济实惠,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四君子汤;中医内科;脾胃气虚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以及饮食规律的改变,脾胃气虚症患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成为了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1]。随着对中医的研究深入,传统医学在临床上的运用得到了增加。四君子汤是古代医家研究出来的经典方剂,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其方由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四味中药组成,对面色萎白、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弱的脾胃气虚证具有较好的效果[2]。本次研究为了探讨四君子汤对脾胃气虚证的治疗效果,对我院收治的部分脾胃气虚证患者采取了四君子汤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自2013年5月-2014年8月收治的138例脾胃气虚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9例。其中观察组男性32例,女性37例,年龄在22-65岁之间,平均年龄(41.2±7.4)岁;对照组男性38例,女性31例,年龄在20-68岁之间,平均年龄(43.1±6.9)岁。两组患者均符合脾胃气虚证的诊断,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和特殊性疾病。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治疗3周,观察疗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四君子汤治疗,人参12g,茯苓15g,白术15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早中晚饭前服用,治疗3周,观察其疗效。
1.3 评价指标
痊愈:患者不思饮食、气短乏力、面色萎白等临床症状消失,身体各项指标正常;显效:患者食欲不振、气短乏力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身体指标基本正常;有效:患者食欲不振、气短乏力等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整体病情有所好转;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消失,病情无改善或加重。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X2检验,检验标准α=0.05,P<α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痊愈32例,显效24例,有效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2.8%;对照组痊愈17例,显效18例,有效12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为68.1%,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随访2个月,观察组复1例,对照组复发5例。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
3.讨论
脾胃气虚证是中医内科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一般临床常规治疗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是长期疗效较差,并发症较多,易复发,给患者带来较多困扰[3]。因此传统中医治疗脾胃气虚证已经越来越受关注,四君子汤是中医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基础方剂,其方由四味中药组成,其中人参补脾益气、益智安神、对于气短乏力等气血津液不足症具有较好疗效,人参中含有人参皂苷和人参多糖,具有增强免疫力的作用。茯苓性平、味甘、具有健脾安心的作用,对脾虚食少,心神不安等具有良好的疗效,药物中以茯苓聚糖和茯苓三萜为主,具有增强免疫力、抗炎、抗肿瘤等作用。白术具有健脾和胃、燥湿利水、化痰止汗、增强食欲等作用,药物中富含苍术醇、挥发油以及维生素A等。甘草调和诸药药性,其所含的三萜类和黄酮类具有抗炎、镇咳等作用[4]。诸药合用,对于脾胃气虚证具有准确的对症治疗。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总有效率高大92.8%,远远大于对照组的68.1%,可见四君子汤对脾胃气虚证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对四君子汤治疗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疗效的分析探讨可以得出,四君子汤治疗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症效果良好,复发率低,安全可靠,经济实惠,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1]张云.四君子汤治疗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疗效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9):118-119.
[2]王晓红.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患者中采用四君子汤治疗的疗效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22):121-123.
[3]李丽娟.四君子汤在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中的应用分析[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3,(12):57-57.
[4]冯骥.四君子汤在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中的应用[J].中医临床研究,2014,6(2):46-47.
R25
B
1009-6019(2015)09-0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