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2015-06-09冯上柏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类风湿骨质疏松症关节炎

冯上柏

(东莞市人民医院红楼门诊,广东东莞523018)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冯上柏

(东莞市人民医院红楼门诊,广东东莞523018)

目的 通过临床病例资料分析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骨质疏松(OP)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2-01~2013-12期间东莞市人民医院门诊和住院的10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组,同时选取100例健康人员作为本组研究的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的骨密度值(BMD)进行检测,并分析类风湿关节炎的危险因素。结果 (1)观察组股骨颈、Ward’s区、大转子区、L2、L3、L4的BM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绝经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结论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骨质疏松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其中年龄、性别及绝经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中要注意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

类风湿关节炎(RA);骨质疏松症(OP);危险因素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病,在骨科临床中的发病率与致残率都非常高[1],RA患者经常会伴有慢性滑膜炎,使受累骨关节发生骨侵蚀或破坏,同时也会造成全身性骨量丢失,诱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骨质疏松症不但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2]。本文中将通过临床病例资料分析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骨质疏松(OP)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01~2013-12期间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组,同时选取100例健康人员作为本组研究的对照组。观察组中,男性31例,女性69例;年龄26~82岁,平均(56.34±6.29)岁;病程1~21年,平均(8.37±1.26)年;平均体重指数(BMI)(21.63±3.51)kg/m2;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制定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011年)中的相关诊断标准[3]。对照组中,男性35例,女性65例;年龄22~80岁,平均(55.71±5.16)岁;BMI(22.51±4.26)kg/m2。所有患者均在研究前3个月内未接受钙剂,维生素D类似物(阿法骨化醇、骨化三醇)及双磷酸盐类药物的治疗,排除患有内分泌疾病、胃肠道疾病及其他结缔组织病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且在性别、年龄、BMI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分别对两组患者的骨密度(BMD)进行检测,并分析类风湿关节炎的危险因素。本组研究中采用GE Lunar Prodigy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患者的股骨颈、Ward’s区、大转子区、正位脊柱L2、正位脊柱L3、正位脊柱L4BMD进行检测。骨质疏松的诊断根据国际测量学会(ISCD)[4]的相关标准以L1-4或L2-4、股骨颈及全髋部位BMD最低值进行,Ward’s区不能作为诊断部位;对于绝经后妇女或老年男性(年龄≥60岁)要求使用T值,未绝经妇女及年轻男性要求使用Z值。以T值(或Z值)≤-2.5定义为骨质疏松,以-2.5

1.3 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针对所得资料进行系统的统计学分析,其中的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方法进行检验。多元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相关因素进行ROC曲线分析,当P<0.05时认为两组之间所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骨密度检测(BMD)

观察组股骨颈、Ward’s区、大转子区、L2、L3、L4的BM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BMD检测结果对比

2.2 危险因素

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绝经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见表2。

表2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质疏松危险因素分析

3 讨论

40~50岁女性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高发人群[5],临床特征以滑膜炎与慢性、进行性关节结构损伤为主,包括局部骨侵蚀与全身性骨质疏松。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骨质疏松主要分为局限性与全身性两种[6-8],局限性骨质疏松多发于关节面周边及邻近骨,全身性骨质疏松以腰椎及股骨近端BMD下降为主。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因素比较复杂,本组研究中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及绝经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BMD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主要是因为妇女绝经后雌激素水平出现明显下降,延长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程,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而且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患者骨吸收量会明显高于骨生成量,骨关节功能下降,影响类维生素D物质的合成[9],抑制肠钙磷吸收,降低各部位的BMD,从而导致废用性骨质疏松的发生。

综上所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骨质疏松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其中年龄、性别及绝经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中要注意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

[1]刘文,徐胜前,马喜喜,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14,11(53):852-857.

[2]Lee SG,Park YE,Park SH,et al.Increased frequency of osteoporosis and BMD below the expected range for age among South Korean women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J].Int J Rheum Dis,2012,15:289-296.

[3]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011年)[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1,4(1):2-17.

[4]洪琼,徐建华,徐胜前,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分析[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3,48(9):1083-1087.

[5]Chazi M,Koha S,Briot K,et al.Prevalenee of vertebral fractures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revisiting the role of glueocorticoids[J].Osteoporos Int,2012,23:581-587.

[6]王燕,孟令杰,王建平.10-羟基喜树碱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Th17细胞功能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9(47):688-690.

[7]Saleem B,Brown AK,Keen H,et a1.Disease remission state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blockade and methotrexate or with 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A clinical and imaging comparative study[J].Arthritis Rheum,2009,60:1915-1922.

[8]孙建,刘章锁,刘东伟.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对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预测价值[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5(47):382-384.

[9]王莉枝,王彩虹,李小峰,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质疏松合并骨折的风险预测[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l,11:1241-1243.

冯上柏(1967—),男,江西都昌人,大学本科,内科主治医师。

R593.22

A

1672-2639(2015)02-0038-02

2014-12-17;责任编辑 梁 毅]

猜你喜欢

类风湿骨质疏松症关节炎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Red panda Roshani visits Melbourne Zoo vet
关节炎的“养护手册”
骨质疏松症为何偏爱女性
益肾蠲痹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Meta分析
X线、CT、MRI在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对比
寒痹方对佐剂型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
骨质疏松症患者种植治疗的研究进展
“治未病”理论与针灸防治类风湿关节炎
滋肝补肾法治疗肝肾亏虚型骨质疏松症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