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随顺孩子
2015-06-08刘成
刘成
《不妨随顺孩子》是一篇刊登在一本教育杂志上的文章。那次看后,颇受感动,直至现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文章中讲了沈丽新老师在英国小学课堂看到的一幕:教师Rebecca在数学课堂上允许两个不愿意听课的男孩子单独坐在边上一张课桌上画画,他们也可以轻声交谈,只要声音不足以影响他人。Rebecca说:“他们不喜欢学习,当他们愿意干什么事的时候,只要不影响别人,任何事都可以去做,哪怕去玩。至于学习,我会在他们心情愉快的时候再辅导。”她还在作业时间里陪一个不肯做数学作业的孩子玩有关数学的电脑游戏。
几乎每个教师,在自己的工作生涯里,都可能碰到让人着急、心烦、头疼的孩子。很多时候,我们不像Rebecca老师那样随顺孩子,而是过于急躁,缺乏容忍,缺少耐心,缺少期待,总是“以暴制暴”“以恶制恶”。认为孩子应该服从大人,一旦这些孩子和自己的预设、想象不符,就想方设法为自己找借口,“苦口婆心”地劝说、制止,然后“心满意足”地看着孩子走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来。
杉杉今年六岁多了,是学前班的孩子。上数学课时总是不听老师的话,每次做数学作业,他就画画,我批评、制止了好多次,还是无济于事。后来,他干脆就是我来看他,他就做数学作业,我一走开他就画画,纯粹敷衍。可每次学校里组织绘画比赛,他总是拿第一。
的确,孩子是一个发展着的人,兴趣浓、主动性强的活动有助于他的成长和发展。而我们教师面对那种所谓的“不听话”的孩子,应如何将他们疏忽、犯错误、过失过程中不利的、消极的因素转化为有利的、积极的因素呢?对比之下,我现在才真正有了点感悟。
文章中谈到沈老师逗留英国小学课堂一幕后的感想和反思:“随顺”不同于“放任”,它只是正视每个孩子的发展差异,只是对孩子持宽厚的容忍与耐心的等待,教师有时也不妨试试随顺孩子的天性,在面对孩子显而易见的疏忽、错误、过失之前,不要过于渲染自己的理直气壮。
沈老师这种为人师的姿态、心境确实让我心动。说实话,从事了20多年的学龄前教育工作,见惯了老师对孩子的居高临下,见惯了老师对孩子的言出令行。为了这种“敬业”,我也经常和孩子斗智斗勇过(按沈老师的话说)。我想:我们不妨学学沈老师,尤其是我们这些教师,也是否可以尝试从“针锋相对”到“苦口婆心”,最后选择“慢慢等待”的方式。在面对孩子显而易见的疏忽、错误、过失之前,不过于渲染自己的理直气壮,对孩子要持宽厚的容忍与耐心等待。孩子只是昨天不想做,今天不想做,或许明天就愿意做了。
前段时间,我应邀到上海参加了2014年国际学龄前孩子的创新教育的研讨会,美国幼教老师Dianeladd做的一个精彩报告《随顺教育和创造性》,让我感触颇深。教师不单单要“随顺”孩子的天性,对孩子持有宽厚的容忍和耐心等待,更重要的是关注孩子的乐学与好学,善于在孩子的乐学好学中提高他们的创造力。Dianeladd教师的可贵之处和沈老师一样,懂得教育的真谛:孩子天性中总有着成年人无法理解的地方,总是有着成年人以为不可理喻的地方。试试站在孩子那边,真正走进他们的心中,了解孩子的意愿。有时也不妨随顺孩子的天性,在随顺中关注孩子的想法,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或许会有意外收获。
这样的时候,我们才能够体会到自己劳动的甜蜜,真正觉得教育是有意义的,是伟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