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武术文化比较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15-06-06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跆拳道武术

白 蓝

(湖南女子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民族传统体育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武术文化比较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白 蓝

(湖南女子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采用文献计量法、内容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武术文化比较文献进行计量统计,并对武术文化比较研究中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以及主题内容等归纳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究武术文化比较中的存在问题与研究前景。研究结果表明,武术文化比较的研究视角涉及哲学、传播学、教育学、美学、宗教学等领域,学科交叉的视角比较明显;方法选取主要以文献资料法为主,并强调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但也暴露出错将方法论理解为研究方法的问题;主题内容上关注身体认知对武术文化形成的作用,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传承规律的区别,国家政策、媒体推广、商业运作等武术国际化推广的战略差异,不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材编写对武术教育训练的影响,社会环境变迁与武术文化发展之间的演化规律。建议武术文化比较研究要注重从文化要素静态向历史过程动态,由文献资料梳理向田野调查实证,由武术文化主体向武术文化生态等比较方式转变。

改革开放;中国;武术;文化

中华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核心的运动形式,也是文化辐射传播的符号介质。中华武术作为一种文化象征符号,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认知、态度和情感,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历史上,植根于农耕文明的中华武术技击不仅服务于华夏版图的炎黄子孙,也为邻国武术文化体系的创新和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之后,整个中国从农耕文明为特征的传统社会向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现代社会转型,中华传统武术表现出与现代社会发展的不相适应性:地方武术拳种的数量不断减少,习练人群大幅度萎缩。特别是学校体育中的武术教学与训练,青少年的学习兴趣也不容乐观,面临着阵地失守的危机。中华武术的管理部门、社会组织、精英群体及其广大的武术爱好者在推广传统武术现代化进程中做出了许多贡献,比如:修订武术竞赛规程、推广传统武术赛事、加强武术文化交流等,希望将中华武术塑造成现代竞技运动的典范。然而,日本柔道、韩国跆拳道等项目申奥相继成功,中国传统武术申奥连连失利,追求“国术复兴”的武术爱好者如同被泼了一盆冷水。散打是由传统武术中的散手对抗性训练演化而成的一种具有典型现代竞技特征的对抗性格斗运动,然而MMA、k1等国际格斗赛事风生水起,散打赛事却叫好不叫座。在商业领域,传统武术培训市场从20世纪80年代的一枝独秀,到如今惨淡经营,而跆拳道馆、泰拳馆却如雨后春笋。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华武术不仅存在类型丰富的各式拳种体系,文化深层所蕴含的哲理和精神更是一个庞杂的知识体系,涉及哲学、体育、艺术、教育、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多个学科。改革开放之后,国内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学科基础、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社会热点等切入,探究中华武术及其文化的发展问题。笔者运用中国知网文献检索平台(CNKI),以“武术”“比较”为检索词,筛选出研究文献190篇。文献的成果形式主要分布于学术期刊163篇,会议论文6篇,优秀硕士论文20篇,优秀博士论文1篇;文献的发表时间,从1978年开始至2014年年底,涵盖24个年份(其中1979—1986年、1992—1994年文献没检出);文献的研究主题涉及中外武术文化比较、武术文化传承比较、武术国际推广比较、武术教育训练比较、武术历史史料比较等(图1、图2)。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采用文献计量法、内容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检索出的武术文化比较文献进行计量统计,并对武术文化比较研究中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以及主题内容等归纳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究武术文化比较研究中存在问题与研究前景,旨在促进我国武术文化比较研究的质量提升,强化武术文化比较研究在武术文化发展实践中的指导性和应用性。

1 武术文化比较研究的研究视角分析

从检索筛选出的文献数量来看,1978—2000年的武术文化比较研究处于低幅增长阶段,这个时期的武术文化比较研究集中在不同武术教学训练方法差异,如“武术录像训练教学与常规教学效果的比较”[1];武术竞技规则的比较,如“武术与技能类难美性项目的竞技规则比较”[2];武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比较,如“中国武术与书法艺术的比较”[3]等方面。2001年,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武术文化比较研究的数量持续增长,选题类型日益丰富,交叉学科属性明显:基于哲学的武术文化比较研究,如“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价值体系的比较”[4];基于传播学的武术文化比较研究,如“传播学视角下武术与瑜伽国际化的比较”[5];基于教育学的武术文化比较研究,如“教育学视野下武术与跆拳道的比较”[6];基于美学的武术文化比较研究,如“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审美方式的比较”[7];基于宗教学的武术文化比较,“中日武术对佛学、佛教借鉴的比较”[8]等。从文献数量的整体来看,中外武术文化比较研究在武术文化比较研究中的数量较丰,比如武术与跆拳道、武术与柔道、武术与空手道、武术与泰拳、武术与瑜伽等竞技运动的比较。其中,武术与跆拳道比较、武术与柔道比较的数量最多,可能与跆拳道、柔道相继成功入奥有关。

图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武术文化比较研究的文献发表数量

2 武术文化比较研究的方法选取分析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指人们为了科学地认识和揭示体育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而采用的手段、途径、工具和方式的总称。按照研究方法的性质和地位可将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分为3个层次:哲学方法、一般研究方法和具体研究方法。而体育科学研究中的研究方法,一般指的是具体研究方法,是在体育科学研究中用于收集资料与事实的方法(例如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和分析资料与事实的方法(例如理论比较、统计分析、系统分析等)[9]。检索筛选出的文献数量共190篇,但仅有80篇文献在摘要或正文中明确描述了研究方法。从实际统计的情况来看(采用频占比统计),研究方法的频占比从高至低为:文献资料法占77.50%,专家访谈法占43.75%、比较分析法占41.25%、问卷调查法占31.25%、数理统计法31.25%、逻辑分析法占30.00%、实验测试法占16.25%、定量观察法占5.00%、录像解析法占5.00%、实地考察法占5.00%、信息技术法占2.50%、系统分析法占1.25%(图2)。结合研究内容来看,文献资料法是所有武术文化比较研究中都采用的研究方法,前期文献研究动态的把握是研究的基础。武术教育教学方面的比较研究,更多的采用实验测试法、录像解析法、定量观察法、信息技术法等方法组合;武术文化传承方面的比较研究,更多的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组合;中外武术文化比较和武术国际化推广方面的比较研究,更多的采用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实地考察法等方法组合;而武术历史史料方面的比较研究,多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系统分析法等方法组合。部分学者运用研究方法也出现错误或不当的地方:错将方法论理解为研究方法,比如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历史实证法、共时历史法等;错将学科属性理解为研究方法,比如社会学研究方法、哲学研究方法、技评法等;甚至出现了将“分析法”作为研究方法的现象,说明部分研究工作者需要进一步加强方法论和研究方法的积淀学习。此外,从武术文化比较研究的整体来看,研究方法以文献整理和逻辑思辨为主要特征,而以田野实地调查为基础的跨文化比较尚不多见。武术文化不仅仅存在器械、动作、规则、程序等外显的文化形式,武术参与者的兴趣、动机、情感、认同等内隐的文化形式则更加彰显了文化的要义。武术外显文化可以通过文献整理方式获得,而武术内隐文化则必须通过田野调查去体悟、感受,才能获取到有益信息。所以,必须加强以田野实地调查为基础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图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武术文化比较研究的方法选取

3 武术文化比较研究的主题内容分析

3.1 中外武术文化比较研究

中外武术文化的对比,不仅仅停留在武术技术特征的区别,运动认知的差异,价值观念的差异,健身方式的差异,推广模式的差异等方面。中外武术文化的本质区别源于“人”的身体认知不同,由于“人”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不同,“不同的身体认知促使中西方身体文化形态、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等千差万别,进而形成了迥异的身体观。这种身体观的不同影响着身体的展现”[10],武术所蕴含的“作为多种不同文化类型中最深层的东西,中国古典哲学和西方哲学,其差异性是显而易见的”[11]。在“人”的身体认知上,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的身体是自然生态环境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之间是和谐共生关系,所以“传统武术强调内外双修,追求人类同自然界在和谐的条件下进行能量或物质的交换,以求得到身体功能机体优化”。而西方传统文化认为人的身体可以征服自然,人是自然万物的主宰,所以“西方体育更加重视体表的锻炼,获得机体形态发展或生理功能的提高,以求达到身体更高、更强、更快的目的”[12]。在“人”的身体认知上,中国传统武术、泰国泰拳、日本空手道、韩国跆拳道等亚洲国家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比如“人文精神色彩浓厚”,注重“养生修炼”,这可能与这些国家都处在“儒教文化圈”有关。但是,对待这些运动项目传统文化的革新上,不同国家的价值观念、制度规范、行为方式上有所区别。泰国泰拳在竞赛过程中,注重“立体式呈现”[13],将传统的“拜拳”祭祀仪式与现代竞技规则整合在一起,让观众在欣赏泰拳赛事的过程中,仿佛游弋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日本空手道将传统的礼仪与“空手道级位/段位制度”融入到日常的训练和竞赛中[14],将空手道练习与社会规范习得融为一体。韩国跆拳道在“制定科学、合理、统一的武术竞赛规则;对服装进行改良;对礼仪进行强化;段位制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革新[15],并顺利成为奥运会正式竞赛项目。所以,“日本与韩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儒教文化圈成功步入现代化,从事实上证明了儒学与现代文明的兼容性、适用性。作为儒学发源地的中国,更应该重视、继承、发扬、挖掘、利用自己的文化资源”[16]。如何将中华武术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竞赛礼仪、道德观念与现代竞技运动标准融会贯通,是中华武术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和加强的地方。

3.2 武术文化传承比较研究

1979年,国家体委发布《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武术遗产挖掘、整理工作。通过此次大规模的武术文化遗产普查发现:传统武术表现出传承体系断裂、参与人群萎缩、地方拳种消失、文化市场低迷等现象。特别是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迅速扩张,跆拳道、空手道、泰拳等国外武术迅速抢占了教育培训市场,受到青少年的喜爱和追捧。中国传统武术如何转型走出困境,成为武术文化研究者迫切需要探索的问题。王岗从组织体系、维系关系、技术体现、传授方式、体认路径、技术规范、内容属性等方面,对比分析了民间自发的师徒传承和政府主导的学校教育传承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认为“师徒传承通过模拟血缘维持关系,传授方式多采用一对一,以拳种为传习载体;而学院教育依靠约定契约进行技术标准化和武术知识学习,学院教育采用一对多的教学模式,从而扩大了武术受众群体”[17]。杨建营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论出发,探索了传统武术和现代竞技武术之间概念属性的区别,并提出“一手抓挖掘继承发展传统武术,一手抓现代竞技武术的竞技化进程,只有抓住重点的同时也不忽视基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中国武术的发展之路才越走越宽”[18]。传统武术(地方性拳种)与现代竞技武术的运动形式类似,运动属性却不同。传统武术以养生健体为目的,适练人群一般为非专业运动员,是全民健身的有效方式之一,而现代竞技武术以成绩名次为目的,适练人群一般为专业运动员,是一种典型的现代竞赛项目,所以两者在武术文化传承的规律上存在明显的区别。传统武术以前多采取师徒传承,通过模拟血缘维持关系,传授方式多采用一对一,武术受众群体狭小。政府主导的学校教育传承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通过技术标准化和武术知识学习,一对多的教学模式扩大了武术受众群体。除此之外,社会培训机构由于其组织的灵活性,能成为学校教育传承有益的补充。而对于现代竞技武术的传承,武术竞赛规则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合理性非常重要,有研究表明,“新规则竞技武术套路比赛的评分结果较之旧规则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有利于比赛结果的公正和人才的辈出”[19]。现代竞技武术的媒体化、职业化和商业化,也是现代竞技武术传承非常重要的手段,媒体化能拉动现代竞技武术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商业化能为现代竞技武术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而职业化能扩大现代竞技武术人才规模。

3.3 武术国际推广比较研究

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中国传统武术也面临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问题。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武术教育培训率先走向市场,以少林武术、太极武术为代表的各种武术培训学校曾门庭若市;商业武术赛事也成为体育产业经济的新增长点,武林风、中泰拳王争霸赛等武术竞技赛事获得巨大经济收益的同时,也树立了良好的品牌效应。传统武术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资源,将其与旅游开发结合在一起,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如国际少林武术节,武当太极养生文化节、国际峨眉武术节等。中国传统武术博大精深,少林、太极、咏春、形意等拳种在国内外也有众多的习练群体,但从国际化市场推广而言,与韩国跆拳道国际化推广还存在一定的距离。“目前世跆联已有188个会员,至2008年5月,会员将扩大至194个。全世界有近7 000万人练习跆拳道,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跆拳道运动的影响仅次于足球”[20]。特别是韩国的跆拳道已在第27届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而中国传统武术入奥却步步维艰,这让许多研究者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武术的国际化问题。比如,晏腾飞从推广组织机构、推广内容、推广策略3个方面比较了中国传统武术与跆拳道国际化推广问题,并认为“武术和跆拳道都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但相比较而言,韩国政府更为重视跆拳道的发展;武术在学校的发展传播不理想,跆拳道已经在韩国各大中小学普及;武术馆作为传播武术的重要场所,已经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而跆拳道利用一个个跆拳道馆,将跆拳道升华为跆拳道文化在世界上获得广泛认同”[21]。而陈志远则从武术运动和跆拳道发展的历史背景出发,探讨了两个体育项目发展和推广现状,并对二者的推广策略和手段进行对比分析,希望“中国传统武术借鉴跆拳道传播的成功经验,突破原有传播模式,运用多种现代传播手段,使传统武术在普及的过程中提高,使传统武术真正做到源于中国、属于世界”[22]。从韩国跆拳道国际化推广的历史经验反思我国传统武术的国际化道路,有利于“文化强国”和“体育强国”理念的深入和拓展。周丽娟提出了“学校教育推广模式、体育竞赛推广模式、社会化健身与竞赛推广模式、民间名拳与名师推广模式等4种推广模式,并分析这4种推广模式的优势和劣势,为完善和提高传统武术推广模式的可行性、有效性做基础研究”[23]。而德国留学生罗玲娜“中西文化比较视角下的中西武术及中华武术的西方推广”一文,将武术国际化推广比较置于一个跨学科、跨文化的广阔视野之中,运用人类学的“大量的实地、实物的考察”和社会学“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1 655人”的问卷调查,“是在一种全新理念、全新视角下的武术与西方武技比照、武术向世界推广的研究”[24]。

3.4 武术教育训练比较研究

学校是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的主要空间,青少年是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的主要群体。在学校环境里,通过教育训练手段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传统武术技能和文化知识,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传承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韩国学校,跆拳道是学生的必修课,每个韩国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跆拳道技能及其相关礼仪。除此之外,韩国学生每周必须到社区跆拳道馆接受规定时间的跆拳道训练,提升学生群体对跆拳道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所以,跆拳道有规模化的群众基础,标准化的动作技击体系和礼仪,国际化的推广策略和经验,奥运会正式项目的推波助澜,再加上跆拳道精英人士的“精品意识、迎合意识和产业意识”[25],共同促进了跆拳道成为一项世界性的技击竞技运动。与之相比,中国传统武术早已进入中小学课堂,但是武术教学训练手段单一,教学训练内容陈旧,教学训练效果也不理想等问题,使许多中小学生逐渐失去学习掌握传统武术技能及其文化知识的兴趣,甚至“转投”跆拳道、空手道等阵营。如,刘成维对“武术和跆拳道项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及学生选课动机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武术课程与跆拳道课程比较而言,武术教学内容相对陈旧且缺少技击性,教学方法过于强调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选课动机及满意度评价相对较低”[26]。范海彪对“高校学生学习武术和跆拳道动机进行比较研究,并认为自卫防身、磨练意志、兴趣爱好、强身健体和健美体形是高校学生学习武术的主要动机。而时尚流行、磨练意志、自卫防身、考段位获证书和强身健体则是浙江省高校学生学习跆拳道的主要动机”[27]。张永虎对武术套路与艺术体操柔韧性训练方法进行了比较,认为“武术和艺术体操对柔韧素质要求较高,在部分柔韧性训练内容与方法上两者要求一致,但在侧重点和具体手段上却不尽相同。艺术体操其柔韧性训练更多地注重发展关节肌肉的伸展性,即韧带的伸度。武术套路运动决定了关节韧带必须具有高度的柔韧性和肌肉弹性”[28]。武术教材也是研究者比较关注的问题,不同版本武术教材的对比研究是对武术研究的不断丰富和总结,是武术科学化发展的重要表现和标志。郑德玲通过对6本《中国武术史》教材对比,认为“不同版本武术史具有编年史写作的一致性;历史分期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对军事武艺、导引养生术以及弓箭和射术有着不同的阐述;各版本武术史对港、澳、台的武术发展史研究还处于空缺状态;史料引用的出处、引用史料的规范性上有待进一步准确和规范”[29]。

3.5 武术历史史料比较研究

中国传统武术史与人类文明发展史一样久远。原始人面对残酷的生存环境,下意识地模仿一些凶猛野兽的攻击手段,并经过学习、编排、训练等手段,从而提升获取食物资源的有效率,这可能是武术最早的源头。原始社会时期,巫、武、舞从形式到内容合一,在中国古代历史史料中亦有许多记载和推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出于满足不同社会需求的目的,武术开始从巫、武、舞合一的状态中分离形成各种类型的身体运动形式,比如运用于军事的格斗武术,运用于戏曲的艺术武术,运用于杂技的表演武术,运用于健康的健身武术,运用于疾病的医疗武术等。所以,武术历史史料的比较研究,其核心就是不同文化形式的比较研究,也是社会发展阶段的比较研究。如易剑东通过对精武体育会和中央国术馆的史料比较,探索了民国时期“组织与社会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30]。陈青山对《孙子兵法》与明代武术经典论著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孙子兵法对武术理论的影响与同源关系”[31]。林叶微通过先秦与古希腊的武术考古资料比较,认为“先秦与古希腊武术文化有很相似之处,但由于先秦与古希腊地理环境、战争形式和历史文化因素的不同,其武术文化的形成上有各自的特点”[32]。袁金宝通过唐宋时期与现代群众武术发展比较分析,认为“唐宋时期是我国武术运动与理论创作的全新时期,尤其是唐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明发达,稳定的外交往来局面更为武术文化的传播发展创造了十分可靠的内部环境。目前,我国在全力推动竞技武术发展的同时,关注群众武术的发展显得十分必要”[33]。以史为鉴,武术文化史料的考据不仅能折射出武术文化演变的内在规律,以时间为轴的纵向比较还能透视社会环境变迁与武术文化发展之间的演化规律。如熊冰从府兵制与八旗制的比较,认为“府兵制和八旗兵制由于民族传统等原因并没有为我国军事武术的发展产生实质的推动作用,也没有实质上地促使我国民间武术的发展,更准确地说是没有促进武术技击性的发展”,并揭示出“我国古代武术发展艰难的原因是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对其进行抑制,并且武术的普及发展与兵器的进步有反向关系”[34]。

4 武术文化比较研究的前景展望

4.1 由文化要素静态比较向历史过程动态比较转变

目前国内武术文化比较研究基本是一种共时性的比较,这种比较研究的思路是将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武术文化形式进行比较分析,探寻不同武术表现形式的文化差异。在比较过程中,一般将武术文化拆分、剥离成物质层面、制度层面、价值层面等进行比较,但这种比较终究是一种静态的比较,只能为我们提供不同时间点上的片段图景,很难揭示出社会发展的动态规律和内在机制。武术文化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缩影,武术文化也是一个生命有机体,它也存在出生、生长、繁盛、衰落的生命体征。文化比较不要局限在凝固时间点的文化要素比较,而更应该注重文化发展的动态过程[35]。比如,传统武术文化与现代跆拳道文化比较一直是研究热点。传统武术是仍然植根于农耕文明的地方性拳种,而跆拳道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工业文明特征的现代竞技运动。虽然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特征明显,但是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异,比较研究结果对传统武术发展模式的思考意义并不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跆拳道运动出现之前的传统跆拳道对于传统武术的发展更具有比较意义。两者比较得出的文化差异特征更能让人感受到传统跆拳道向现代跆拳道运动转型过程中做出了哪些有别于传统武术的努力。进一步而言,如果将传统武术转型过程与传统跆拳道转型过程的历史动态过程相互类比,其结果对于传统武术的转型和发展的借鉴意义会更加突出。所以,武术文化比较要注重3个方面的历史动态过程:1)比较武术文化的发生与消亡及其条件;2)比较研究武术文化延续与变异的历史规律;3)考察武术文化曲折与上升的历史过程节点。从历史动态比较分析武术文化发展的历史,就要具体地认知历史演化的发展阶段,才能发现武术文化发展的轨迹和规律。

4.2 由文献资料梳理方式向田野调查实证方式转变

国内武术文化比较研究基本集中在文献资料梳理的方式上,这种研究方式具有资料收集便利,容易提炼出观点,以逻辑思辨为主等特点。但是文献资料梳理也存在诸多弊端,比如,文献资料经过多次转引会造成文献信息失真的现象;文献资料是一种信息片段,往往与社会发展实际和人群的集体情感脱离;文献资料很难折射文化发展轨迹等。对于武术文化的整体而言,武术的器具、技术、动作、规则等文化信息容易通过查阅文献的方式获取,特别是文献信息的互联化、移动化、网络化之后,研究者可以足不出户地获取到相关资料。但是,武术文化终究不是一种凝聚的文化片段,武术参与者的兴趣、动机、情感、认同等内隐文化则是文化的核心。比如,武德对武术习练人群个体社会化的濡化作用,武术习练人群内心深处的文化认同,武术习练人群的动机与情感,技击对抗比赛中的民族情怀等,只有研究者深入到田野实地,在参与式定性观察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进行质性研究分析后才能获取。从文化的属性而言,没有精神文化的对比分析,是浮于表面的形式对比,是一种没有文化生命力的对比,研究结果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所以,由文献资料梳理方式向田野调查实证方式转变,是未来武术文化比较研究的发展趋势。田野调查实证方式强调深入到不同地域武术文化系统之中,进行田野实证和深度访问,体悟不同地域武术文化系统的群体参与情感,从而对不同地域武术文化进行多样性和适应性的文化阐释,并进行文化的跨文化比较。任何一种武术文化体系都是一种地方性知识,它在固定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之中表现为一种文化的特殊性。地域性的武术参与行为既体现出独特文化生态系统的适应性,也体现出创造独特文化生态系统的能动性,这些隶属于“意识形态”的文化表达,文献资料梳理的方式很难剖析,也很难明晰这种“文化存在”的内在机制。以田野调查实证为主的跨文化比较,注重不同文化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强调特殊文化生态系统存在的合理性,不仅能洞悉不同武术文化生态系统的文化特质和文化生境,还能促进全球化语境之下的跨文化交流。

4.3 由武术文化主体比较向武术文化生态比较转变

国内武术文化比较关注武术文化主体本身,侧重比较两者文化差异,探索差异的内在缘由,摸索克服差异的理论或典型,最终落脚于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问题。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而武术文化的参与主体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的最核心、最重要的因素。一方面,由于人在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中的规约性,使得中华武术的发展受到当下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人在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中的能动性,使得武术参与者具有主观能动的改造、创新武术文化的动机和愿望。所以,如果局限于武术文化主体本身的比较,将武术文化孤立于社会环境因素之外,忽略了文化生态系统自身的力量,比较研究结果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如果在武术文化比较过程中拓宽学术视野,将萦绕在武术文化主体之外的文化生态系统作为比较的重点,我们就能明晰人的主体性在武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比如,部分学者进行中国传统武术与韩国跆拳道之间的比较研究时,将比较的重点集中在两者之间的礼仪、段位制、推广模式、宣扬理念等差异之上,很少有学者关注两者之间教育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政策生态系统、文化生态系统等之间的区别,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生态性的思考,难以折射社会发展阶段的差异。无论是中国传统武术,还是韩国跆拳道等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时期,也都有萌芽、兴起、繁荣、没落、复兴等社会演化规律,我们必须明确文化生态系统的新陈代谢规律,分清武术文化生态系统的发展阶段,不能以己之长对比彼之短,也不能以己之盛对比彼之衰。未来武术文化比较研究一定会从武术文化主体过渡到武术文化生态的比较,拓展武术文化比较的视野,彰显武术文化比较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5 结语

武术文化比较研究的目的,在于促进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改革开放之后,武术文化比较研究的数量持续增长,选题类型日益丰富,交叉学科属性明显。武术文化比较研究从研究视角上,涉及哲学、传播学、教育学、美学、宗教学等。其中,武术与跆拳道,武术与柔道等中外武术文化比较研究的数量颇丰。武术文化比较研究从方法选取上,以文献资料法为主,强调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但也暴露出错将方法论理解为研究方法的问题。加强以田野实地调查为基础的武术跨文化比较研究,是未来武术文化比较研究需要注意和侧重的地方。武术文化比较研究从主题内容上,主要关注中外武术文化比较研究、武术文化传承比较研究、武术国际推广比较研究、武术教育训练比较研究、武术历史史料比较研究等方面。目前,中外武术文化比较中的身体认知比较成为热点;武术文化传承比较研究中关注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传承规律的区别;武术国际推广比较研究中关注国家政策、媒体推广、商业运作的区别;武术教育训练比较研究中关注不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材编写等对武术教育训练的影响;武术历史史料比较研究热衷于社会环境变迁与武术文化发展之间的演化规律分析。建议武术文化比较研究要注重从文化要素静态向历史过程动态,由文献资料梳理向田野调查实证,由武术文化主体向武术文化生态等比较方式转变。

[1]雷军蓉.武术套路教学与想象训练的比较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8(3):88-90.

[2]韩雪.武术与技能类难美性项目竞赛规则的分析比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26(2):92-95.

[3]姚淦铭.中国武术与书法艺术的比较研究[J].体育文史,1991(10):9-12.

[4]刘忠伟.发展视域下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价值体系的比较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3(3):64-68.

[5]曹萍,张清国,姜付高.传播学视角下武术与瑜伽国际化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11):110-111.

[6]屈政梅.教育学视野下武术与跆拳道的比较研究[J].中华武术(研究),2012(7):62-65.

[7]付荣,李高.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审美方式之比较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4):13-17.

[8]郑旭旭,袁镇澜.中日武术对佛学、佛教借鉴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1):46-49.

[9]黄汉升.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5-27.

[10]唐美彦,王岗.身体视角下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的差异性比较[J].体育科学,2014,34(3):82-87.

[11]王玉林,马勇志.以武术为纽带的东西方文化思维之比较[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3,28(6):16-19.

[12]徐学青,周晨刚.传统武术与西方体育对中老年人健身价值的比较[J].青年与社会,2013(4):217.

[13]靳卫平,冯幼军,钱茹.中泰武术格斗理念比较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1):107-110.

[14]韩惠.日本空手道与中国武术比较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36(5):79-80.

[15]李雄锋.跆拳道文化与中国武术文化之比较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4,29(6):80-82.

[16]赵进.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式微的社会学分析:基于中、日、韩的跨文化比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24(1):20-24.

[17]王岗,刘帅兵.中国武术师徒传承与学院教育的差异性比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4):55-61.

[18]杨建营.传统武术和现代竞技武术比较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3):93-95.

[19]林小美,费兰兰.竞技武术套路新旧规则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11):65-67.

[20]崔秉珍.论中国武术的国际化发展——从韩国跆拳道推广模式的角度分析[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9:58-59.

[21]晏腾飞.中国武术和韩国跆拳道推广模式的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4-5.

[22]陈志远.广东省武术运动与跆拳道推广的比较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0(4):157.

[23]周丽娟.传统武术的推广模式构建与比较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29(4):27-30.

[24]邱丕相.对罗玲娜“中西文化比较视角下的中西武术及中华武术的西方推广”一文的述评[J].体育科研,2013,34(1):47-49.

[25]王晓晨.跆拳道传播中值得武术借鉴的三种意识[J].搏击·武术科学,2012,9(1):16-18.

[26]刘成维.山东省普通高校武术与跆拳道课程开展情况的比较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28(4):113-118.

[27]范海彪.浙江省高校学生学习武术和跆拳道动机的比较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0,32(3):107-110.

[28]张永虎.武术套路与艺术体操柔韧性训练方法的比较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0,7(4):52-54.

[29]郑德玲.六本《中国武术史》的比较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3:1-3.

[30]易剑东.精武体育会和中央国术馆的比较研究──民国武术的组织社会学探索[J].体育文史,1995(6):19-22.

[31]陈青山,林鑫海.《孙子兵法》与明代武术经典论著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1):39-41.

[32]林叶微.先秦与古希腊武术文化异同比较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6,25(6):15-17,43.

[33]袁金宝,张云龙,李阳.唐宋时期与现代群众武术发展之比较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7,12(4):6-7,10.

[34]熊冰,肖雷.从府兵制与八旗制的比较看我国古代武术的发展[J].搏击·武术科学,2007,12(4):11-13.

[35]范达人.当代比较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89.

责任编辑:刘红霞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Wushu Culture in China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BAI Lan
(Hunan Women’s University,Changsha 410004,Hunan,China)

This paper does metering statistic for comparative literature of Wushu culture and inductive analysis for research perspective,research methods and thematic content i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Wushu culture by literature statistic method,content analysis and logic analysis and probes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search prospect on the comparison of Wushu culture on this basis.The result shows that comparative study perspective of Wushu culture is relates to the field of philosophy,communication,education,aesthetics,and religion and so on.The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is obvious.The comparative study methods of Wushu culture mainly chose literature and stressed the comprehensive use of various research methods but also exposed the problems that methodology was wrong understood as research methods.They pay attention to the role of body awareness for the form of Wushu culture on thematic content,the difference of inheritance law between traditional Wushu and the modern athletics Wushu,the strategy difference of Wushu international promotion in national policies,media outreach and business operations,the impacts 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Wushu from different 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materials and evolution law betwee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changes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Wushu.This paper suggests comparative study of Wushu culture must focus on comparison modes transforms from cultural elements static state to historical process dynamic state,from literature review to fieldwork survey and from Wushu cultural subject to Wushu cultural ecology.

reform and opening-up;China;Wushu;culture

G80-054

A

1004-0560(2015)03-0119-07

2015-04-02;

2015-05-03

2015年度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中外武术文化比较研究”阶段性成果(2202SS15089);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优秀资源的活态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14BTY082)。

白 蓝(1987—),女,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英汉对比、英美文化。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跆拳道武术
跆拳道奶奶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嘻哈跆拳道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传统武术对警察徒手防卫能力提高的作用研究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传统武术在高等教育中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