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政治心理与网络治理
2015-06-05刘巧丽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带给了我们更多的言论自由权,而在网络中网民会由于不同的原因形成不同的网络政治心理。网络政治心理会给政府和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消极的影响则会形成一些社会问题,所以政府应该采取措施进行网络治理。
关键词:网络政治心理 特征 网络治理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056-02
1 网络政治心理的内涵及表现
1.1政治心理与网络政治心理的内涵
《政治心理与政治观念不能等同——与胡忠雄同志商榷》
中指出: “所谓政治心理,是社会心理的一部分,它是直接与社会政治生活相联系,直接反映社会政治制度、政治组织、政治机构和政治行为的不系统、不稳定的自发的社会意识形式,它表现为人的政治情绪、情感、政治习惯、政治品格、政治信心等。”而网络政治心理则是在网络时代网民基于网络特性所产生的一种政治心理。网民的网络政治心理是指网民这一社会群体对国家政治制度、政治过程、政治现象、政治决策等以及自身政治地位作用的一种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等方面的总和。这种政治心理有其自身的特性,是网络的虚拟性与政府的管理存在问题双重作用的结果。
1.2网民网络政治心理的表现
1.2.1对政治问题直言不讳,各抒己见
持这种心理的人是网络人群中最具民主意识的一方。他们敢于大胆的对网络上贴出的一些政治问题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提出自己的政治意见。在网络传播中群众和传播者地位相似,身份可以时常互换,所以就不存在谁支配谁的问题。这使他们远离了现实生活的政治地位、经济能力等身份的因素,充分享受了在网络面前一个平等的虚拟身份。他们在各网站开设的电子论坛中提出各种自己的建议,小到社会生活中的某一现象,大到国家和国际政治问题,这些都是他们关注的焦点。
1.2.2略带夸张的表现剧烈性
持这种网络政治心理的人主要是想取得声势,以此博得各方对自己见解的关注与认同。人们都有着一种喜欢彰显自己个性的心理,而网络化的政治交往形式带给了这些人们彰显个性的无限可能,于是就产生只服从自己、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网民一族。在政治情感方面,随着网络中对政府腐败、社会黑暗面报道的增多,使得网民对政府的情感大不如从前,以及网民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压力的作用下。网民在网上讨论政治问题、发表政治见解有时候就会体现为一种心理宣泄。
1.2.3 政治心理的累积效应与急剧爆发的扩散效应
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中,人们的政治情感是容易积累的,跟帖回帖作为网民参与政治问题讨论的一种交流方式,使人们的网络政治心理也会更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詹姆斯·斯通(James Stone)在验证群体决策时发现:如果一开始群体内成员的意见比较保守,经过群体的讨论后决策就会变得更加保守;相反,如果个人意见趋向于冒险,那么讨论后的群体决策就会更趋向于冒险,这种现象被称为群体极化现象。网民在进行政治评论时,会受无意识的支配,容易冲动,会因群体压力产生从众现象,并且非常容易就会受到别人的暗示,下意识地附和主流意见,还有就是网络的匿名性也使得网民在个体身份隐匿的状态下更加容易迷失自我,沉浸在一种“法不责众”的群体心理中。
2 网民网络政治心理形成的原因
虚拟网络为互联网用户提供了政治参与的一种独特形式,改变人们对政治的体验方式,成为许多人政治心理依赖的载体。不过,这种独特的体验方式与现实生活中的体验方式有着极大的差别。现实生活中经历的政治心理和情感体验具有相对恒定与含蓄的微妙特点,而网络体验则是易变的和轻松夸张的,在虚拟网络中的人的政治情感可以是爆发性的,也可以是渐变性的,还可以转瞬即逝。
3 网民网络政治心理对政府的影响
3.1积极影响
我国网民的网络政治心理主要是通过我国公民网络政治的参与表现出来,公民的政治参与对政府管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对政府的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政府会利用高效便利可靠的政府信息网络,将政府的信息迅速方便准确无误地传给网民,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实现双向的、直接的交流和互动,从而有效的促进政府部门改善和提高服务质量,密切与公众之间的联系。总体来说,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网民更加积极的参与到一些政治问题中来。政府则可以通过创新化的管理模式,通过互联网公开政府信息,加大与网民之间的信息交流,使政府信息公开化透明化。
3.2消极影响
如果网民的网络政治心理得不到正确的适当调试,那么就会对政府产生消极的影响,最有可能形成的就是政府网络舆论危机。政府网络舆论危机是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一种新形式的政府舆论危机,并且是这几年来政府最容易遭受到的一种新形式的危机。这种危机的形势大体如下:由于某一个政府的成员或者某一个政府的组织有不恰当的政府行为从而引发的广大公民的负面性的舆论,这些负面舆论力量非常的强大的,迫使被舆论对象处于极大的舆论压力之下。这种情况下,政府的网络舆论危机在网民网络政治心理的累积效应与急剧爆发的扩散效应作用下,而政府正面形象的传播就会陷入困境。公民因为对政府的消极认知,政府的形象就会处于一种被越描越黑的状态。这种强大的负面舆论可能会给政府的形象传播增添阻力,政府负面舆论大量传播降低了政府公信力,增加了公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政府正面形象传播难以得到公众的认同,最终就会陷入传播无效的困境。
4 政府网络治理的路径
在网民的网络政治心理的影响下,对一些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的舆论就会形成一些网络社会问题,有时候也会对政府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为了处理好这些问题以及消极影响政府则必须适时进行网络治理。
4.1塑造网民的公共理性,培养网络公共精神和宽容与妥协的精神
4.1.1政府要培育公民的网络公共精神,提高公民的网络政治责任感
网民网络政治心理问题,归根到底,是网民现实利益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的反映。虚拟网络也如同在现实社会一样,网民应该具有为了公共的利益自觉投入、积极参与并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和意志。在网络中,公民不能因为一己私利而在网络中进行不负责任的情感宣泄,应当有着基本的公民精神、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政府需要通过网络道德伦理的建设逐步规范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培育公民的网络社会中的公共精神,提高公民的网络政治责任感。
4.1.2政府要培育公民的网络宽容和妥协精神
网络空间中存在的许多不理性、不文明行为,所以如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样,在网络空间中仍然需要宽容和妥协的精神。在面对有和自己不同的意见时候,能够宽容别的网民对自己的意见进行的善意的反对和批评。
4.2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疏导网民政治参与心理
网络舆论是网民群体心理的体现,同时又影响着个体网民的心理。健康、理性的网络舆论对网民网络政治心理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网民网络政治心理是存在网民内心中的一种内容丰富、结构复杂、形式多样的心理状态,在现实中需要科学地合理地疏导网民的网络政治心理。其次,要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网民网络政治心理产生于网络世界中,深受网络文化氛围的影响。所以,构建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有利于疏导网民的网络政治心理。
4.3强化政府的信息公开和官民互动性,增强政府的责任感
政府需要强化回应性和官民的互动性,互联网络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公民通过网络来了解一些政治的信息。但是,由于政府信息公开的强度不大,使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交流互动变小。政府唯一的选择就只有真诚公布信息,满足并维护公众的知情权。网民通过网络来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就是希望政府能够看到,并且希望政府可以给出相应的回复。如果政府迟迟不能做出回应,就必然会引起网民对政府信息不能公开化的不满情绪。政府应该积极的做出对网民意见的回复工作,增强官民之间的互动性。同时也应该对网络民意进行合理的收集和筛选,辨别出哪些是科学的真实的民意表达,而哪些是非理性的情绪化的宣泄,以利于政府做出决策和应对。
政府应该增强自身的责任感,这是政府在处理网民网络心理问题进行网络治理的应当做到的最重要的一点。政府的公共服务不足难免会引发一些关于政府的负面的网民网络心理和网络负面的舆论,解决的办法就是平息舆论,适时调节网民网络政治心理,尽快的稀释网民网络心理的带来的负面效果。这就要求政府能够正确理性的认识舆情民意本质,以积极诚恳的态度来承担责任以及回应公众的民意要求。
参考文献:
[1]李斌.网络参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6.
[2]陈效.网络受众心理特征分析[J].东南传播,2008,(3).
[3]苗笑雨.网络即时通讯下的网民心理初探[J].嘉兴学院学报,2006.
[4]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作者简介:刘巧丽(1978年-),女,汉族,四川泸州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