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三)

2015-06-05钟振振

古典文学知识 2015年3期
关键词:杜诗杜甫

钟振振

之患簿领所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

[唐]杜甫

二仪积风雨,百谷漏波涛。闻道黄河坼,遥连沧海高。职司忧悄悄,郡国诉嗷嗷。舍弟卑栖邑,防川领簿曹。尺书前日至,版筑不时操。难假鼋鼍力,空瞻乌鹊毛。燕南吹畎亩,济上没蓬蒿。螺蚌满近郭,蛟螭乘九皋。徐关深水府,碣石小秋毫。白屋留孤树,青天失万艘。吾衰同泛梗,利涉想蟠桃。赖倚天涯钓,犹能掣巨鳌。

关于“青天失万艘”

宋赵次公注曰:“言万艘乘涨,速去青天,长远之间,顷刻之中,望之若失矣。”(宋郭知达编《九家集注杜诗》卷一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王嗣奭《杜臆》卷一曰:“张《杜诗通》作‘矢万艘,言万艘直行如矢,不必回环取路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页)

清钱谦益《钱注杜诗》卷九亦作“矢万艘”,并曰:“范梈云:矢,言舟如矢之疾也。”(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上册,第295页)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一曰:“孤树仅存,万艘失道,甚言水势之横决。”(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册,第25页)

萧涤非先生《杜甫诗选注》曰:“青天,是没有狂风暴雨的天,但还是有许多船只失事沉没。”(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8页)

按:以上五条注释,对此句的理解各各不一,兹分别讨论。

赵次公的说法显然不可取。因为杜甫还有一首《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诗曰“鄠杜秋天失鹗”,是以“鹗”喻高适(高蜀州)。其时高适已去世,故杜甫说“秋天失鹗”。这五字的语法结构,与“青天失万艘”句相同。以彼证此,可知“失”当训“失去”——“青天失万艘”是说青天之下,没有了千帆竞发的热闹景象;而不是说众多船只航行速度很快,一会儿工夫便消失在了青天之末。

然而,说青天之下,没有了千帆竞发的热闹景象,是否就意味着那“许多船只”都“失事沉没”了呢?否!在“没有狂风暴雨的天”,却“还是有许多船只失事沉没”——我们的先民们,驾船的技术还不至于低劣到如此不堪的地步吧?因此,萧涤非先生的解说也不能成立。

至于王嗣奭说、钱谦益引范梈说,仍然站不住脚。“白屋留孤树,青天失万艘”二句对仗,“留”是动词,和它对仗的只能是动词“失”,而不可能是名词“矢”。

比较接近杜诗本意的,是仇兆鳌说。但所谓“万艘失道”,如改作“万艘不再”,则更为准确。在黄河不曾泛滥之前,青天之下,河道之中,来往船只是络绎不绝的。可现在,黄河泛滥了,泛区一片汪洋,原先的河道已无法识别。对于吃水浅的小划子来说,当然影响不大;但往日黄河里航行的多是吃水较深的运输船,在旧有航道无法识别,黄河泛区不知深浅的情况下,万万不敢冒险出航——一旦触礁或搁浅,那麻烦可就大了。因此,青天之下,才会失去往日“万艘”来去的盛况,显得一派寂寥。

关于“赖倚天涯钓,犹能掣巨鳌”

宋师尹注曰:“甫意以此职司大手,必能治河,邑之所倚赖也,故云云。”(宋黄希原本、黄鹤补注《补注杜诗》卷一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卷一曰:“甫以掣鳌比职司之大手,必能治水,河邑之所恃赖也。”(《丛书集成初编》本,第168页)

明唐元竑《杜诗攟》卷一曰:“《临邑弟苦雨》诗题云‘黄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领所忧,而结乃云‘吾衰同泛梗,利涉想蟠桃。倚赖天涯钓,犹能掣巨鳌,自以大水为快,谑语高谈,殊觉不知痛痒,故云‘用宽其意。当知急者自急,非此语所能宽也。因思古今负绝技人,多不谙世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王嗣奭《杜臆》卷一曰:“末四句则宽其意,言我衰年无定,殆成水中泛梗,方思利涉以致蟠桃之地,倚赖吾弟有掣鳌之才力,何忧于水乎?盖公思远引,而望弟以济世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页)

萧涤非先生《杜甫诗选注》曰:“二句承上,是说要用蟠桃为饵,把大鳌钓上来。掣,就是制服。传说巨鳌能致河溢之灾,故杜甫有此想头。”(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8页)

按:关于这首诗的创作目的,杜甫在诗题中交代得明明白白——由于大雨,黄河泛滥成灾。其弟在灾区临邑县(今属山东)做主簿,防洪抗洪,职责所在,忧劳不已,故来信诉苦。于是,诗人便写此诗去宽慰他。

然而,百无一用是书生。大雨暴至,黄河泛滥,这是天灾,杜甫又能有什么办法?他只能阿Q式地拈用神话想象、文学典故来逗弟弟破颜一笑:大水也有它的好处啊——这样山东的陆地便与东海连成一气,你可以像《列子》书里所说的龙伯国巨人那样,钓取东海里的大鳌鱼啦!

师尹、蔡梦弼以为杜甫用这典故是称赞其弟为职司大手,必能治河,邑之所赖;王嗣奭以为杜甫用这典故是称赞其弟有掣鳌之才力,望其济世:二说未免迂腐。

萧涤非先生认为“传说巨鳌能致河溢之灾,故杜甫有此想头”,似也属于求之过甚。《列子·汤问》篇曰:“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着,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圣之居,乃命禺强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则所谓“巨鳌”自是海中之物,黄河泛滥,与它何干?况且诗题中已经告诉我们:导致此番黄河泛滥的原因是大雨,并非海水倒灌!

附带提一笔,萧先生训“掣”为“制服”,亦不甚切。《尔雅·释训》曰:“掣,曳也。”晋郭璞《注》曰:“谓牵、拕。” “拕”即“拖”。这是“掣”字的本义。杜诗这里所用,正是此义:巨鳌上钩了,便要收钓线,将它拖上岸来。

又,萧先生说此“二句承上,是说要用蟠桃为饵,把大鳌钓上来”,也有欠斟酌。凡钓鱼鳖,一般都用动物为饵,而非植物之果实。《庄子·外物》篇曰:“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没而下骛,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以北,莫不厌若鱼者。”这里的任公子钓大鱼,与《列子》里的龙伯国大人钓巨鳌,情节相似,可以互参。而《庄子》里的任公子钓大鱼,可是以五十头牛为饵的!因此,杜诗中的“掣巨鳌”与上句的“蟠桃”似无关联,不应牵入。排律这种诗体,特点是铺陈。有时一联一意,甚至一句一意,上下文之间不一定非得有十分紧密的联系。

至于唐元竑称老杜“自以大水为快,谑语高谈,殊觉不知痛痒”云云,却有几分道着。此诗的确属于“谑语高谈”,别无深意。他又说“急者自急,非此语所能宽”,倒也是实情。不过,据此而讥杜甫“不谙世务”,未免过分。老杜何尝不懂得这个道理?自家兄弟,爱莫能助,说几句安慰的话,总是义不容辞的。尽管它不能从根本上救助乃弟于急难,但多少还是可以缓解一下乃弟的紧张与焦灼。笔者旁观,公平地裁判:并非老杜“不谙世务”,实是唐氏“不察人情”。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唐]杜甫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关于“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宋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卷六曰:“言登是塔,乃知象教之力,功德无量,可以搜求乎幽冥也。”(《丛书集成初编》本,第294页)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二曰:“象教,建塔者。冥搜,登塔者。穿窟出穴,所谓‘冥搜也。”又曰:“谓此塔真可追攀而冥搜也。”(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册,第104页)萧涤非先生《杜甫诗选注》曰:“黄生说:‘冥搜犹言探幽也。登塔,则足不至而目能至之,故曰追。但此处所谓冥搜,其实是揭露现实,不要为杜甫瞒过。按唐人作诗,用心甚苦,故多以‘冥搜指作诗,如高适诗:‘连喝波澜阔,冥搜物象开。又徐夤诗:‘十载公卿早言屈,何须夏课更冥搜。皆其证。”(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39页)朱东润先生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曰:“足可句:意谓可以穿窟出幽,穷高极远地搜寻胜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97页)按:蔡梦弼以“追冥搜”为“搜求乎幽冥”,而“追”字无着落。仇兆鳌、黄生以“冥搜”为“探幽”,萧涤非先生以“冥搜”为“作诗”,朱东润先生以“冥搜”为“穷高极远地搜寻胜境”,似皆未谛。此语首见晋孙绰《游天台山赋序》曰:“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矣。所以不列于五岳,阙载于常典者,岂不以所立冥奥,其路幽迥;或倒景于重溟,或匿峰于千岭;始经魑魅之途,卒践无人之境;举世罕能登陟,王者莫由禋祀:故事绝于常篇,名标于奇纪。然图像之兴,岂虚也哉?非夫遗世玩道,绝粒茹芝者,乌能轻举而宅之?非夫远寄冥搜,笃信通神者,何肯遥想而存之?”详其文意,是指刻意构思而深入神奇之境,故下文以“遥想”二字为对应。萧涤非先生所举唐人高适、徐夤等诗句,其“冥搜”也是此意,与“揭露现实”无关。要之,杜诗此二句是说:这才知道佛家借形象以实行教化的力量,足可追比文学家神奇的艺术构思——像宝塔那样巍峨而精美的建筑,他们也能想象出来,建造出来!关于“秦山忽破碎”宋胡舜陟《三山老人语录》曰:“‘山者,人君之象。‘秦山忽破碎,则人君失道矣。”(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一二《杜少陵》七,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80页)宋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卷六曰:“言草木零落也。”(《丛书集成初编》本,第294页)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二曰:“忽破碎,谓大小错杂。”(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册,第104页)萧涤非先生《杜甫诗选注》曰:“秦山指终南诸山。凭高一望,大小错杂,有如破碎。”(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39页)朱东润先生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曰:“破碎,谓峰峦出没,大小错杂,好像破碎似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97页)按:胡舜陟说,牵强比附,不可信从。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五一《杜工部集》曰:“‘回首以下,或有所托。前半若如三山老人遽妄为穿穴,是忘题目之为登塔也。”蔡梦弼说,不知所云。“草木零落”,如何能使“秦山”显得“破碎”?仇兆鳌、萧涤非、朱东润先生说,亦难以圆通。从慈恩寺塔顶俯瞰终南诸山,虽大小错杂,但只要是看到完整的山脉,如何可言“破碎”?其实,杜诗明言“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则其登塔时已是傍晚。暮霭纷起,将“秦山”分割得七零八落,故云“破碎”。以“秦山”之高大,尚且被暮霭割裂,那么,地势较低的泾、渭二水及长安城(“皇州”),在暮霭的笼罩下,自然不复可求,不复可辨了。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好书推荐《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一辑)本丛刊精心选取近现代中国(晚清与民国)各类士人的日记、书信、奏牍、笔记、稀见诗文集等,旨在揭示宏大的中国近现代叙事背后的历史细节,展现大变革时代个人的生活图景。第一辑十种:《莫友芝日记》、《贺葆真日记》、《邓华熙日记》、《汪荣宝日记》、《翁曾翰日记》、《徐兆玮杂著七种》、《白雨斋诗话》、《俞樾函札辑证》、《清民两代金石书画史》、《扶桑十旬记(外三种)》。张剑、徐雁平、彭国忠主编,凤凰出版社2014年3月版。

猜你喜欢

杜诗杜甫
登高
贫困无田杜太守
杜诗“诗史”说检讨
清真词之“词中老杜”说
绝句
江南逢李龟年
从源于杜诗的成语看杜诗的锤炼艺术
从“春秋五例”分析杜甫诗歌含蓄的表现手法
朝鲜诗家梁庆遇论杜诗
杜甫诗句填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