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2015-06-05林洁璇
林洁璇
摘 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媒介,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交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把语言和文化有效结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在中英两种语言中的体现,从而达到准确掌握和运用英语的目的。
关键词: 大学英语 文化差异 跨文化意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英语在东西方文明的碰撞和融合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越来越普遍。交际者语言能力的高低,不是用语多复杂,语法多准确,而是如何把握好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得体地进行交流。因此,英语教育,尤其是成人英语教育,不能只进行语言知识的教授,更应该对学生的语言文化等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有意识地渗透中西方文化差异,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语言与文化
语言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媒介,能反映出一个人受到的人文教育的情况,也能反映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但同时它受到了当地文化的制约与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媒介,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交际。H.D.Brown这样描述二者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语言的一部分;二者紧密结合,不可分割,将二者割裂开来会使任何一方失去其原有意义。”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要真正掌握并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必须了解其产生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只有了解了其发展历程、宗教信仰、民风民俗、人文理念、社会制度,等等,才能设身处地地用好外语,用准外语。
在日常生活中,中西方人交际中表现出的文化差异比比皆是:在一些西方国家,朋友、亲人见面先拥抱或亲吻,这是一种礼仪;而在中国,在公众场合亲吻或表现过于亲密的话会被认为不文明、不礼貌。在西方国家,“老”意味着没有社会价值,年长者忌讳别人说自己“old”,他们宁可子孙叫自己的名字,也不喜欢被叫“爷爷、奶奶”;而中国则倡导尊老爱幼,敬重长辈,在称呼长辈时一定要用相应的称呼,绝不可直呼姓名。
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因此,学习任何一门外语,都要对它所负载的文化做必要的了解。
二、英语教学与跨文化意识培养
一个民族的文化犹如汪洋大海,应该如何进行文化教育呢?从实际教学的角度分析,大体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一)在词汇、语法学习中寻求文化差异
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在语言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中都有充分反映。
首先,最基本的词汇教学中,就有着丰富的文化教学的空间。词汇本身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反映,不同地区对同一词汇的应用反映着其文化背景。比如中国的夏天酷暑难耐,常伴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在英国,夏天是温暖和煦的,夏天的阳光就是他们所珍惜的东西。中国人说春风暖人心,而莎士比亚则把美好的女子比作夏天。这是因为地理位置不同,气候的差异导致人对季节的感受不同。就颜色来说,同一颜色,在中西方文化中,代表着各自的含义。在中国,白色代表不吉利、恐怖等负面的含义,奔丧时亲人需穿白色丧服。但在西方,“white”却是代表纯洁、美好,办婚礼时新娘多穿白色婚纱,摆设白色百合花。红色在中国代表喜庆、幸运和吉祥如意,中国人过年要贴红对联,送红包。而在西方文化里,红色代表着战争、流血。
在学习这些词汇时,尽量把词汇隐含的文化信息讲解给学生,才不至于张冠李戴。总之,让学生在掌握词汇知识的基础上,挖掘词汇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能加强学生记忆词汇的能力,还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化知识面,使英语教学避免枯燥的诵读、强记,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语法教学中存在文化差异,因为一种语言的语法结构是由思想反映现实的角度及人们思维方式决定的,它也属于文化之列。例如中方思维方式的最大特点是体现整体,注重意合。汉语语系以“话题-说明”为结构框架,以动词为中心,以时间为顺序,不注重句子结构的完整,少用连词、关系词等连接,注重序。而西方思维方式的显著特点是分析,重分析性逻辑思维,英语以“主语-谓语”为结构框架的语法型语言,句中多用连词、关系词、从句等连接,注重形。例如:I strongly believe that it is the interests of my countrymen that Britain should remain an active and energetic member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y.句子最先道出主语I和谓语strongly believe,提出句子的主干“我强烈地认为”,用that引导一个宾语从句表述认为的内容,再用定语从句来补充说明前面所说的利益,体现了分析性逻辑思维的特点。而汉语是这样表达的:我强烈地认为,英国应该继续是欧洲共同体中一个积极而充满活力的成员,这是我们人民的利益。
语法教学本身就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如果能够点出语法中的文化差异,就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英语句子结构的理解,用英文思维的方式说英语,提高表达的准确性。
(二)社交语用运用的跨文化意识
语用文化就是语言交际文化,即人们交往时所必须遵循的语用规范。从本质上来说,英汉文化的区别在于汉民族的大陆农耕文化与英美民族的滨海商业文化的不同。汉文化根植于农村,以农业为主的经济,使汉民族形成靠土为生、依时而行的生活方式,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为主干,有安定守成的内倾性特征,强调人与人和谐相处,人对社会的服从和牺牲。西方文化属于外倾性商业海洋文化,英美民族的祖先生活在变幻无常、气候恶劣的海洋环境中,他们需要征服自然,与自然作斗争,顽强求生存,这些促成了英美民族强烈的战胜欲和征服欲的性格文化特征。他们重视个人权利和个人价值,相信竞争不仅推动了个人价值的实现,还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发展。
中国人的自谦内敛和西方人的个性张扬在人际交往中存在很多差异。比如英语中的“I”(我)是人称代词中唯一大写的一个,而中国人从小就接受谦虚谨慎的道德教育,古代人们称自己为“鄙人”。在对待别人赞扬时,中国人多数是不敢接受赞扬,甚至要贬低自己一番。比如夸奖一个人:“你的裙子真漂亮啊!”中国人会说:“哪有,我穿得不是很好看。”以表示谦虚。西方人听了这样的回答会觉得很不讨好,好像自己的眼光有问题。西方人听到赞扬则会大方接受,并且表示感谢。在送礼物时,中国人送一份大礼也会说小小礼品,不成敬意,收的人还要推托一番,以表客气,最后收了礼物也不能直接拆开,过后才打开。西方人在收到礼物时,都会表现得很开心,不论礼物大小,都会当面拆开,与别人共享喜悦,对送礼物的人表示感谢。还有中国人注重家庭、朋友关系,互相询问年龄、婚姻、收入、家庭成员等是关心的表现,而西方人注重个人隐私,这些问题是人际交往中的禁忌。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得把不同的文化进行比对,使学生了解到不同文化所带来的不同的风俗习惯,避免学生的语用错误,从而减少麻烦的产生。
(三)通过课堂活动、课外阅读和影视教学来体验异国文化
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可适当进行文化体验教学。教师可选用合适的课题,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表演、辩论等,让学生体验到所学习的语言的人不同于自身文化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比如课文中学习到Christmas和Spring Festival这两个节日,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比较中西方节日文化的课题。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课文自编短剧来反映中西方人是如何度过自己的重大节日的。学生们在活动过程中相互协作,搜索资料,精心编排出来的表演深受同学欢迎,无论是参与的同学,还是观看的同学,都加深了对中西方不同节日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体验式教学活动能激活学生的创新和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学习英语、了解英语文化的兴趣,在此过程中,英语交际能力和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发展。
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单靠一本教科书、一节课是很难产生效果的,学习在于潜移默化,鼓励学生挤出时间涉猎英文报刊或者是英文文学作品,特别是原著或根据原著改编的简读物,尤为重要。或者利用多媒体,创造一个真实英语情景,让学生在原汁原味的语言氛围中掌握用语知识,因为,以英文的语言习惯广泛阅读英文作品或观看英文影剧,在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和交际能力。
三、结语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交流,也就是跨文化交际。文化与文化的交际,没有掌握好两种文化的差异,把语言教学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英语的教学就变成了照本宣科,是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的。总之,跨文化意识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英语课堂中应给予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陈桂琴.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2]Brown,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New Jersey:Prentice Hall,Regents,1980:124.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5]谢亚平.中西方文化差异与思维表达方式[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