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数学文本阅读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015-06-05福建省福州市晋安第五中心小学林圣梅
◎福建省福州市晋安第五中心小学 林圣梅
随着现代科技信息日益发达,对数学文本阅读能力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因此重视数学文本阅读,将课内外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将成为每个数学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一、培养阅读习惯,重视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于激发学习动力,没有问题,学习就无法深入。因此,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也是现代教育的理想。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重视数学文本阅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过程。
1.教以方法,养成习惯
数学语言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准确、严密、简洁。特别是很多的数学概念,要想准确地掌握它的意义,灵活地运用,靠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更需要“精读”,要教给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教会学生在书上做记号,画重点,提问题,有时还需要动手操作、探究验证、动笔演练等,展示思维过程,强化自我阅读理解。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一课,笔者让学生阅读教材第58页的内容,读出问题的用“?”标注,读出重点词用“▲”标注;思考:小数的性质是什么?你想怎样向他人说明小数的性质?可以举例子加以说明,也可以利用图形涂色比较,有几种想法就写出或画出几种。结果有的学生举例子:一枝铅笔0.5元,一块橡皮0.50元,橡皮和铅笔的单价相等,所以0.5=0.50;有的学生拿出尺子指出0.1米、0.10米、及0.100米的位置在同一个点,所以0.1=0.10=0.100;有的学生利用下面图形涂色,比较阴影部分的大小,得出0.3=0.30。在这样动手、动脑的阅读中,让学生经历自主观察,直观推理,数形结合,独立思考,表达叙述等自我阅读过程,从而发现“小数”“末尾”“大小”这几个重点词语,学生再次阅读时,就会很自然地用重音读出这些词语,深刻理解了小数性质的内涵,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作了充分的思维准备。
2.抓关键词,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关键是教师有效的引导,在数学课堂中引导学生抓关键词,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中,教师让学生初读了分数意义后,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关键词“单位1”“平均分”“这样的”,用强调的语气来读出这些关键词,并对这些词语质疑问难,结果有一个学生提出:“单位1”与自然数“1”有什么区别?教师立刻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研究价值,并顺势将问题抛给其他学生,学生经过讨论,再次阅读课本及参考材料,弄清“单位1”与自然数“1”的区别。这样在数学文本阅读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明晰概念,内化知识,促进学生个体认知发展。
二、讲究阅读策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数学阅读不同于语文阅读,它更强调效率及思辨性。在数学阅读过程中,要讲究阅读策略,组织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多个角度展开思考,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途径、方法。
1.带着问题,自主阅读
在解决问题之前,学生需要对问题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准确的理解,做到字句认真阅读,不能含糊不清,需要引导学生感知问题中的文字、图形、符号等信息,了解已知条件和对解答问题有用的信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对文本阅读的理解能力不高,教师可以提供适当的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理解题意,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第13页例8。
教师可以提供如下的阅读提纲:
学生通过阅读提纲,以问题为指引,很快找到各自“单位1”的量,以及各种量所对应的分率,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
2.分步阅读,内化信息
有的题目或图示信息量大,问题多,学生一时无从下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步有序阅读,也就是不必一口气把所有问题都读完,先把第一个问题及相关的内容读懂,读透,解决好第一个问题,然后再读第二个问题,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干扰。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84页例3时,教师引导学生分三步阅读:第一步,读懂情境图,找出相关信息。第二步,读第一个问题找出要求一本作文选的单价所需要的总价84元和数量21本,并解答第一个问题。第三步,进一步阅读并解答第二个问题。如果学生一口气把三个问题都读了,没有“消化”理解的时空,即使阅读了很多遍,仍会感觉问题很多,很混乱,无从下手,影响解题的正确率。
3.读说结合,展示思维
学生在分析问题的时候,都要经历复杂的思考过程,并对阅读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从而做出明确的判断。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时候,可以采用读说结合,着重引导学生将自己获得的信息及思维活动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训练说的时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重复说,变化说,简单说,详细说。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第14页例9。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关键句说得更详细些具体如下:
4.互动交流,启迪智慧
由于学生思维的个体差异,数学基础知识的个体差异,阅读能力的个体差异,组织师生交流阅读体会,无疑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大有益处。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空,鼓励学生互动交流,启迪智慧,不断提升阅读的质量。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学生根据三角形的角的特征,把三角形分成三类后,教师让学生对比着阅读三类三角形的概念,接着教师问:你们读完后,有什么体会?他们说法各不相同。
生1:我想多读几遍,快点把它记住,回家就不用背了。
生2:不管哪一类三角形,至少都有两个锐角。
生3:如果只看三角形的一个角,就很难判断它是什么三角形,要三个角都看。
生4:如果一个三角形最大的角是锐角,这个三角形肯定是锐角三角形;如果最大的角是直角,这个三角形肯定是直角三角形;如果最大的角是钝角,这个三角形肯定钝角三角形。
师:那也就是根据三角形最大的一个角是什么角可以判断它是什么三角形。
生5:为什么钝角三角形只有一个钝角?直角三角形也只有一个直角?
……
以上几个同学回答,体现不同的思维层次,不同的阅读习惯,不同的阅读效果。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对以上同学的阅读习惯进行评价,经过讨论,大家一致不认可生1的阅读习惯,一致赞同其他同学的阅读习惯,因为他们在阅读中思考,敢于质疑问难,并且善于概括、总结。从而引导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交流中对三类三角形的特点理解得更加透彻、全面。教师经常引导学生阅读交流,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分析、判断、阅读能力,必将在思维碰撞中得到有效提高。
三、把握阅读核心,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建立、数学规律的发现,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核心问题在于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无论是新教材,还是旧实验教材,数学思想方法都是以内隐的方式存在。因此,在数学文本阅读中,读出数学的思想与方法,是数学文本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数学阅读能力的核心。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好阅读核心,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感悟数学的思想与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1.读出方法,迁移类推
数学学科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小学阶段主要的思维方式有:比较、类比、抽象、概括、不完全归纳等。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寻找适合的阅读机会,让学生感悟其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探究问题能力。例如教学完“运算定律”这一章节后,让学生全面阅读教材,找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这一部分教材的共同特点,教材都先以情境导入,结合具体问题的解决,发现问题,观察算式的外形特征,引导猜想,然后举例验证,最后提炼成定律,用符号表示定律,经历观察、猜想、验证、概括的过程,这里采用了枚举式不完全归纳法。如果在阅读中让学生感悟到这种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潜移默化地应用这种方法探究新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读出思想,提升素养
数学家华罗庚认为:学习要经过“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过程。“由薄到厚”是理解所学的知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由厚到薄”是要把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加以融会贯通,进而提炼出它的精神实质和基本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是对数学事实、数学概念、数学原理与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忽视数学思想的阅读不仅不利于学生把握数学学科的基本结构,也必将影响其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要重视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数学思想,整理数学知识,完善认知结构,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当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后得到算法后,让学生阅读计算方法,及时质疑:为什么非要分母相同,才能相加减?学生经过反思认识到:之所以要把异分母转化成同分母,目的是把分数单位变成相同,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接着再让学生阅读整数、小数的计算方法,比较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形?让学生明白:无论是整数的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的小数点对齐,还是现在的异分母分数要化成同分母分数,都是因为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的数学思想。这样教师不满足于学会表面的知识,而是注重读出文本背后的内隐知识,既沟通了知识之间内在的纵横交错的有机联系,又让学生再次感受到数学的奥妙、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