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活饮用水的科普知识——微生物指标解读
2015-06-05王璐璐
王璐璐
吉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检验科,吉林吉林 132001
生活饮用水的卫生与否,直接关系到我们的身体健康。分享了生活饮用水的科普知识,它的分类,检测指标的卫生学意义及其卫生状况,从而对饮水安全问题有个初步认识。
1 水质常规指标微生物指标意义
水质常规指标微生物指标GB/5749—2006规定的常规检验微生物指标共4项,其中水中菌落总数可作为评价水质清洁程度和考核净化效果;大肠菌群指示水体是否存在肠道传染病的可能性。总大肠菌群主要包括4个菌属:埃希氏菌属、柠檬酸菌属、克雷伯菌属和肠杆菌属。这些菌属可以在人、畜粪便中检出,有的也可以在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检出,即在非粪便污染的情况下,也有检出这些细菌的可能性。耐热大肠菌群组成与总肠菌群组成相同,但主要组成是埃希菌属,在此菌属中与人类生活密相关的仅有一个种,即大肠埃希氏菌。柠檬酸菌属、克雷伯菌属和肠杆菌属所占数量较少。作为粪便污染的指示菌,大肠埃希氏菌检出的意义最大,其次是粪大肠菌群,总大肠菌群的卫生学意义稍逊一些。
直饮水或称之为活化水,采用独特的美国KDF专用碘触酶技术和高分子分离膜装置进行过滤,杀死其中的病毒和细菌并过滤掉自来水中异色,异味,余氯,臭氧硫化氢,细菌,病毒,重金属。阻挡悬浮颗粒改善水质,同时保留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同时拜耳离子交换体软化水质!
2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是从保护人群身体健康和保证人类生活质量出发,对饮用水中与人群健康的各种因素(物理、化学和生物),以法律形式作的量值规定,以及为实现量值所作的有关行为规范的规定,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以一定形式发布的法定卫生标准。2006年底,卫生部会同各有关部门完成了对1985年版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修订工作,并正式颁布了新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规定自2007年7月1日起全面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修订是保证饮用水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协调下,由原卫生部牵头,会同建设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卫生、供水、环保、水利、水资源等各方面专家共同参与完成了该项标准的修订工作。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可包括两大部分:法定量的限值,指为保证生活饮用水中各种有害因素不影响人群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法定的量的限值;法定的行为规范,指为保证生活饮用水各项指标达到法定量的限值,对集中式供水单位生产的各个环节的法定行为规范。
生活饮用水包括自来水和水源水。在城市,我们以饮用政府提供的自来水为主,它又分为从水厂出发的出厂水和流进千家万户的末梢水。而在农村。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大部分人家已经开始使用自来水,部分水网没覆盖的地方仍然使用井水,就是我们所说的水源水。
为了保证我们的饮水安全,国家制定了《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12-2006),对微生物和理化检验的标准方法做了菌体的规范,下面,我们主要分享一下微生物指标的卫生学意义。
目前,我们普遍开展的微生物指标有4项: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和大肠埃希氏菌。
菌落总数,是指1 mL水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36℃培养48 h后所生长的菌落数,是反映水质污染程度的指标,但是不能说明污染的来源。
总大肠菌群,是一群在36℃下培养24 h,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或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它的来源很广泛,大自然的土壤,河流,灰尘,动物的粪便,人类的粪便等。有对人体有益的益生菌[1-3],也有会使人产生呕吐的致病菌,如沙门菌,志贺菌等,所以,一旦总大肠菌群阳性,就意味着这个水不安全,有导致疾病的风险,需要尽快进行消毒处理。但是,这个指标无法区分污染的来源[4-7]是自然界的还是来自动物和人的粪便呢?第三个指标耐热大肠菌群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耐热大肠菌群,是利用提高温度的方法将大自然的大肠菌群和粪便中的大肠菌群区分开的,它是一群能在44.5℃下生长的大肠菌群,只有来源于动物和人类粪便的大肠菌群能生长,而来自大自然的大肠菌群不能耐热生长[8-9]。
大肠埃希氏菌,是反映水质污染最重要的指标,一旦检出,便说明水中存在来自粪便的大肠埃希氏菌。大肠埃希氏菌有益生菌,它存在于人类或动物的肠道,帮助消化。但是,它在别的器官出现就不妙了,会引起腹膜炎,尿道炎等疾病。大肠埃希氏菌还有一部分致病菌,如肠产毒型大肠埃希氏菌,肠致病型大肠埃希氏菌,肠侵袭型大肠埃希氏菌,肠出血型大肠埃希氏菌和肠粘附型大肠埃希氏菌。它们的致病性非常强,会导致人腹泻,呕吐,腹痛。痉挛等,若引发集体性食物中毒,会严重危害人们的人体健康[10-11]。
3 实例分析
下面举例说明一下各项指标的意义。比如我们近期监测的城市末梢水237件,只有两个样品不合格,一个样品菌落总数和总大肠菌群不合格,但耐热大肠菌群和大肠埃希氏菌未检出,说明该末梢水只是受到周围环境的污染,并没有粪便污染,对其进行消毒即可。另外一个样品只是菌落总数不合格,说明它没受到肠道菌的污染,很可能是水中氯的含量不足,无法达到消毒的要求了。总合格率达到99.2%,说明本次采集的城市末梢水质量还是不错的,只要把水烧开就可饮用了。
我们再来看一下农村自来水的卫生情况。我们在2015年丰水期检测水样114件,结果如下:菌落总数合格率86.0%,总大肠菌群和耐热大肠菌群的合格率都是91.2%,大肠埃希氏菌的合格率是95.6%,总合格率83.5%。其中,菌落总数的合格率最低,有很多样品只是细菌总数不合格:还有一部分是菌落总数合格,但另外2项或3项不合格,还有头3项合格,但大肠埃希氏菌未检出;也有四项都不合格的,比较少。原因可能是:①由于自来水是收费的,有的人家舍不得用水,水管的冲洗率较低,在大家不用水的时候,细菌容易生长;②有的人家还是沿用使用井水时的老习惯,一次性把水储放在水缸里,慢慢用,用完了再放,这是很不科学的,因为在储水的过程中,水缸里也会生长各种细菌,水缸的刷洗还不是很容易,缸底会有类似水垢的东西生长,很不卫生。用水的时候再用水舀子,水舀子也不能保证是完全干净的,这又增加了一个容易污染水的环节。
再给大家看看井水的检测结果,也是丰水期采集检测,共57件。菌落总数有29件合格,总大肠菌群和耐热大肠菌群都是42件合格,大肠埃希氏菌有44件合格,总合格率50.9%。由此可见,菌落总数的合格率还是最低,其他3项照农村自来水也有所下降。原因主要有:①农村的井水基本不消毒。②与环境有关,一般农户的井都在院子里,院子里还养着各种家禽,鸡鸭鹅放养的,粪便很容易落到井里。③水缸储水问题,几乎家家都用大缸储水。④人们用水缸储水,很长时间不用井水的电泵,水管里也会有细菌生长。还有很多人有喝生水的习惯,见表1。
表1 3种水中的菌落数
从上表可以看出,井水的合格率是最低的,它是没进过消毒最原始的水,农村自来水的情况好些,城区的自来水由于消毒率和使用率都很高,所以是最好的。
4 结语
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表明,在发展中国家,80%的疾病都是由于饮水不卫生和卫生环境不合格造成的。要想减少疾病,促进健康,切切实实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饮用水的卫生质量,把水网铺到千家万户,使每一个人都喝上安全卫生的放心水。
[1]王丽,夏云婷,丁震,等.南方农村集中式供水出厂水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污染调查[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4,31(6):504-506.
[2]蔡炯,叶劲,杜慧兰,等.成都市区生活饮用水中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污染状况的预调查[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17(12):134-135.
[3]张致一,李闻,于凌琪,等.天津和沈阳地区末梢水中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调查[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9,26(1):52-54.
[4]沈强,朱莉勤,张梦寒,等.快速法检测生活饮用水中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结果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09,21(12):616-617.
[5]余淑苑,张志诚,叶宝英,等.深圳市饮用水污水中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的调查[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3,20(3):156-157.
[6]蔡炯,胡小为,杜慧兰,等.生活饮用水中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定量检测的质量控制[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3):526-528.
[7]叶必雄,鄂学礼,应波,等.城市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指标优化的研究[J].卫生研究,2015,44(1):33-37.
[8]郑历,胡光春,单晓英.生活饮用水中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的研究[J].预防医学论坛,2008,14(12):1163-1164.
[9]孙伯寅,夏云婷,陈小岳,等.南方地区农村集中式供水水源隐孢子虫与贾第鞭毛虫调查[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4,25(4):11-13.
[10]Karim,Helmi,Sylvain,et al.Two-year monitoring of Cryptosporidium parvum and Giardia lamblia occurrence in a recreational and drinking water reservoir using standard microscopic and molecular biology techniques[J].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2011,179(1-4):163-175.
[11]Scott,Glaberman,John E,et al.Three drinking-water-associated cryptosporidiosis outbreaks,Northern Ireland[J].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02,8(6):63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