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期放化疗治疗小细胞肺癌31例临床观察
2015-06-05陆小玲林华明麦大海黎昌国
陆小玲 林华明 麦大海 黎昌国
广东省茂名市人民医院肿瘤一科,广东 茂名 525000
同期放化疗治疗小细胞肺癌31例临床观察
陆小玲 林华明 麦大海 黎昌国
广东省茂名市人民医院肿瘤一科,广东 茂名 525000
目的:分析同期放化疗治疗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2例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序贯放化疗治疗,观察组患者则行同期放化疗治疗,比较两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复发率、远处转移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完全缓解率35.48%与对照组的12.9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18个月生存率(67.74%VS 35.48%)、复发率(9.68%VS 32.26%)、远处转移率(25.81%VS 48.3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两组骨髓抑制、放射性食管炎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与序贯放化疗相比,同期放化疗治疗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明确,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且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明显减少,值得临床推广。
同期放化疗;小细胞肺癌;序贯放化疗
有调查显示小细胞肺癌在肺癌中占20%~25%,并以男性为主要发病对象,具有恶性程度高、转移早且广泛、放化疗敏感度高等特点[1]。目前,临床治疗小细胞肺癌以全身化疗为主,虽然初期治疗效果较好,但随着化疗时间的增长,易出现耐药性、不良反应增多等现象,影响疗效及患者的生存质量[2]。为此,选择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成为当今研究的重点与热点。本文通过与序贯放化疗治疗方案比较,探讨同期放化疗在小细胞肺癌中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62例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2例,女20例,年龄47~74岁,平均(58.6±2.5)岁。其中中央型54例,周围型8例。TNM分期:I期5例,II期5例,II a期22例,III期30例。按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比两组年龄、TNM分期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细胞学、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小细胞肺癌;②预期生存时间3个月以上;③满足放化疗相关治疗适应证,不能手术或拒绝手术;④知情并签订治疗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肝肾功能不全等器质性病变;②肺部恶性肿瘤手术史;③合并其他部位肿瘤化疗史;④精神异常或中途退出研究者。
1.4 方法 所用患者均接受EP化疗方案:第1天开始行20~30mg/m2顺铂化疗,连续应用4d;同时第1~3d行60~80mg/m2VP-16化疗。对照组患者先给予化疗治疗,化疗后4~6个周期开始放疗,1周期21~28d。观察组患者则行2个周期化疗同时行放疗,放疗后再给予2~4个周期化疗治疗。放疗具体操作如下:设备选用西门子直线加速器6MV-线。取仰卧位,指导患者两手抱头,于体部定位架上固定体模,观察并记录标记点。螺旋CT强化5mm层厚连续扫描,将扫描图像传输到prowess治疗计划系统。勾画出原发病灶、化疗前肺内病变、浸润淋巴结等,将其作为GTV(显见肿瘤区);随后在GTV基础上外放成CTV(临床靶区,外放1.5~2.0cm)、PTV(计划靶区,外放0.5~0.8cm)。根据DVH(剂量体积直放图)图优化放疗技术,保持脊髓剂量40Gy以下,全肺受量V20在25%以下;分割剂量1次1.8~2.0Gy,1天1次,1周5次,计28~31次,总剂量50.4~62.0Gy。另外,放化疗治疗前后所有患者均接受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查,评价疗效。
1.5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①近期临床疗效CR(完全缓解):肿瘤完全消退且维持至少4周,新病灶未出现;PR(部分缓解):肿瘤消退50%及以上且维持至少4周,新病灶未出现;NC(无变化):肿瘤消退50%以下或增大25%以下;PD(进展):肿瘤增大25%以上,或有新病灶出现。②不良反应:骨髓抑制、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等。③随访12~18个月,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生存率、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
1.6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近期疗效比较 观察组CR率35.48%,对照组CR率12.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近期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例 (%)]
2.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骨髓抑制、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生存率、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比较 观察组18个月生存率67.74%,复发率9.68%,远处转移率25.81%;对照组18个月生存率、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分别为35.48%、32.26%、48.39%,两组对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两组12个月生存率、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例 (%)]
表3 两组患者生存率、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比较 [例 (%)]
3 讨论
肺癌发病率、死亡率高居榜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年新增1090万恶性肿瘤患者中肺癌占135万,每年670万肿瘤死亡人群中肺癌约118万[3-4]。可见早期发现、及时治疗肺癌,提高患者存活率至关重要。
肺癌有小细胞肺癌与非小细胞肺癌之分,其中小细胞肺癌占20%~25%左右,而局限期小细胞肺癌占25%~30%。小细胞肺癌主要从支气管黏膜基底层kuichistky细胞发展而来,具有神经内分泌分化趋向、生长发展较快、恶性程度高等特点,以易远处转移,预后差的特点[5]。临床实践发现小细胞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在3个月以下,2年存活率不足1%。目前,临床治疗小细胞肺癌以化疗为主,常见化疗方案为EP,主要药物为顺铂、VP-16等[6],其中顺铂作为临床常见抗肿瘤药物,主要是通过解离氯后与DNA上的核碱鸟嘌呤、胞嘧啶、腺嘌呤形成DNA单链或双链内交叉联结。对DNA结构及功能造成破坏,达到抗癌的目的,常与VP-16联合形成EP化疗方案[7]。VP-16(即依托泊苷)属于细胞周期特异性抗肿瘤药物,主要通过对DNA拓扑异构酶II作用,形成可逆性复合物 (药物-酶-DNA)以阻止DNA修复[8]。实验表明复合物能根据药物的清除而逆转,修复损伤DNA,减少细胞毒反应。目前,临床上关于放疗、化疗治疗时间、顺序存在一定的争议,常见放化疗治疗有交替、序贯及同期三种。其中序贯放化疗在临床上比较常见,能减少不良反应,但其不足之处在于耐药细胞再增殖速度加快,增加肿瘤局部复发几率;交替放化疗具有急性不良反应少、患者耐受性相比高等特点,其缺点在于肿瘤完全控制率明显低,这主要与残留细胞有抵抗性、肿瘤细胞快速再增殖、时间交替导致放疗对肿瘤细胞灭杀作用降低等有关。刘永等[9]通过比较两组 (EP序贯放化疗VS同期放化疗)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近期疗效、局部控制率、不良反应及远处转移率等指标,表明同期放化疗不良反应与序贯放化疗无明显差异,但前者局部控制、1~3年生存率明显更高,肯定了同期放化疗在小细胞肺癌中的治疗价值。本研究表明,观察组完全缓解率、2年生存率明显比对照组高、2年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明显比对照组低,均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提示同期放化疗治疗小细胞肺癌疗效明确,与叶涛等[10]研究结果一致。另外,同期放化疗相比其他方式疗效更好的原因包括:①早期放疗能有效消灭耐药细胞亚系,局部控制率良好,能明显降低远处转移率。②三维适形放疗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肿瘤局部空置率,减少相关并发症,同时降低对靶区附近正常组织的伤害。
综上所述,EP方案同期放化疗治疗近期疗效良好,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远处转移率,可作为小细胞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
[1]余光伟,王连聪,朱小杨,等.小细胞肺癌同期放化疗期间肿瘤体积变化分析[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12,21(2):129-130.
[2]刘俊,吕长兴,王家明,等.NP方案与DP方案同期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比较[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0,12(3):226-229.
[3]张海嵩,张旭,王玉梅,等.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同期放化疗和序贯放化疗的临床疗效比较[J].现代肿瘤医学,2011,19(4):694-697.
[4]张小明,陈龙,唐忠敏,等.非小细胞肺癌同期放化疗和三维适形放疗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护理研究,2013,27(7):619-620.
[5]王轶楠,赵郁,岳海淑,等.同期放化疗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影响及其意义 [J].肿瘤研究与临床,2014,26(9):620-623.
[6]张华,马静,包永星,等.同期放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评价[J].中国癌症杂志,2010,20(11):847-852.
[7]韩淑红,张小涛,吴雪松,等.多西他赛加顺铂诱导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12,21(1):16-19.
[8]李英,刘建敏,沈太春,等.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同步化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8):3573-3575.
[9]刘永,周恒根,黄继玲,等.EP方案同步放化疗治疗58例局限期小细胞肺癌[J].现代肿瘤医学,2010,18(12):2396-2398.
[10]叶涛,王强,宋百锋,等.同期放化疗治疗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J].实用癌症杂志,2011,26(1):56-59.
R734.2
A
1007-8517(2015)13-0091-02
2015.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