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入门》对传记类文言文教学的启示
2015-06-03杨优
文言文教学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当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处在重“言”轻“文”的尴尬之中。特别是,篇幅较长的传记类文言文教学千篇一律。梁启超先生的《作文入门》对解决高中传记文言文教学的困境具有极大的启示。
当前传记类文言文教学的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知识,如实虚词、活用、特殊句式(重点);2、体会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难点)。高考文言文题型为选择题和翻译,选择题是对字词和文意的考查。从表面上看,传记类的教学目标与高考考查是相契合的。实际上,当前的教学在降低难度,传记类文言文考查的难度远远超过了教学的难度。教学目标的重难点是直奔着考试题目去的,也就是考什么讲什么,没有真正领会命题人隐性考查的意图。当前一般采用串讲法、四个课时,四个课时主要是对陈述性知识的认知。
梁启超《作文入门》中提出,传记类文言文教学要讲一类文章的理法和原则。以一类应万变,打破单一、割裂的篇章教学。理法分析,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记人之文区别于记事之文、传记区别游记的普遍规律,而不是变换篇章纯粹的文言字词教学。突出人物个性的原则。大事固可表见本人,小事也可看出本人的人格——以小见大;借他人烘托。落实到技术性层面就是三个注意点:背景、个性、他心。同时,传记类教学的重难点是关注传主与作者、传主与历史的关系。重视传主与作者,才能深入到人物的感情世界;重视传主与历史,才能领会古代文化的魅力。
将梁启超《作文入门》中的教学法与当前文言文传记类教学的现状比较,可以清晰的看到当下文言文教学的误区。教学的重难点只停留在字词教学、人物形象评价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深入到传主、作者、历史、文化的层面。而对文章理法的把握可以从纯粹的文言知识跳出来,重新审视学习目标。要不要进行文言字词教学呢?梁启超先生的讲述,是建立在对文言文相对熟练的情况下的。因时代的局限,语文课标提出以文言字词基础为前提,是十分必要的。但“文”与“言”偏向任何一边都是极端的,“文”要以“言”为基础。
《作文入门》对高中传记类文言文教学的启示有:
(1)精讲知识常积累。教师要从过分看重古汉语词汇、语法教学,忽略文本“人文内涵”,割裂作品完整性的字词教学中挣脱出来。结合文本的语境,选择最恰当而经典的示例精讲知识。要花时间指导学生在学习中积累,在积累后应用。教师要拿出专门的时间,量化文言知识积累,安排不同形式的练习和复习。
(2)重视单元导读,明确理法。单元导读是语文教学的起点,这就明确要讲述理法的主题。将理法反复渗透到具体的篇章教学当中,不断重复与深入。人教版必修四传记单元导读规定:要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把握人物身上的闪光之处,体会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感情倾向,体味文章的风格与韵味。传记单元《廉颇蔺相如传》《苏武传》《张衡传》三篇课文的理法是传记类文体的特征。
(3)文言文教学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的自由打通。语文课标要求:学习传记塑造人物形象的各种创作手法,指导学生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在写作中提高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等表达能力。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写蔺相如专写他两件大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突出人物的敏捷、强毅;廉颇则不记赫赫战功,记如何与蔺相如怄气,如何负荆请罪,用几件小事表现一位忠诚军人气量小却识大体。这些对于指导学生如何写人是十分生动的教学材料。在对传记文学鉴赏的时候,使学生明白作者是怎么写的,如何选择材料突出人物,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文言文教学是对经典的传承,梁启超《作文入门》中的教学方法与理念对高中传记类文言文教学的启示是不容忽视的。
杨优,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