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深度解读的文言文课堂教学

2015-06-03唐余富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5年6期
关键词:承天寺如海情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对文言文的阅读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但在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字词梳理轻炼字训练、重文句翻译轻文本讲解的情形。平时的文言文教学是否要深度阅读呢?下面就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来分析,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文本的深度阅读。

【教学设想】

这篇84字的短文,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的一篇文章。篇幅虽短,但内涵丰富。

宋朝李耆卿《文章精义》中说道: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说的是韩愈的文章,就像江上潮一样浪推千里、汹涌而澎湃;柳宗元的文章,就像清泉水一样清澈精致、清丽而隽永;欧阳修的文章,就像海上浪涛一样雄浑有力、起伏而多致;苏轼的文章,如海如潮,波澜壮阔。本节课即扣住苏轼散文“如海”这一特点进行深度阅读教学。

“如海”之一:语言。

本文之所以能够成为宋以后散文小品的范文,除语言简洁、准确、形象,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瞬间佳境最敏感的特征外,还在于它以极少的文字,包罗了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饶有余味,将复杂炽热的内心世界用清隽的诗意美表露出来。

“如海”之二:感情。

这篇短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这种心境“如海”般广阔而浑厚,令人叹服。

“如海”的语言评赏是重点,“如海”般的感情感悟是难点。

【教学目标】

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念、寝、步、寻等,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但、亦、耳、遂等。

2.学习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教学重点)

3.体悟作者丰富而特殊的心境。(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一听到文言文的学习,大家就以为记住一些词语注释、会翻译几个句子就行啦。这其实是对文言文学习的误解。今天,我们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不光是如此,还要浅文深学,用深度解读的方法来对文本进行学习。

二.夯实基础,读准读顺

1.辨析字音,读准词句

学习文言文的第一要务是能够读准读顺。大家来看看屏幕上加点的字词,读读它的音,看看它的义,如果有疑问,可以查看书下注释。(PPT显示)

①亦未寝

②水中藻荇交横

2.理解句意,读顺句子

如果我们理解了句子的意思,那朗读就会顺畅。请大家看一下这些句子是什么意思?(PPT显示)

①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挑战无极限——无句读朗读

(PPT显示《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竖排版,没有标点。)

用这样一种方式来朗读课文,会让我们很不适应。相信我们的同学会迎难而上,接受挑战。

三.深度阅读,读出情味

1.巧用批注,悟出情味

千古文章情为先。所谓“情味”,就是文中的一个词或一句话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感情和态度。从文中挑出一些词语、选出一些句子,进行批注。

⑴下面这些词或句子值得关注。

①从“遂”字见深情。“遂”字的意思是“马上、就”,苏轼觉得无聊,无以为乐时会想到张怀民,可以看出他俩交情很深厚。而且苏轼的眼中只有张怀民,他能立马想到张怀民。

②从“寻”字看出,他俩的交情很不一般。“寻”字可以看出苏轼心里很急切,如此朗朗月色,一定要找到好朋友共同分享,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感觉。

③从“亦”字看出,他俩有一种共同的命运,才会成为好朋友。

(PPT显示:)苏轼:元丰二年(1079)八月,苏轼于湖州知州任上因“乌台诗案”(“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讥谤)被逮入狱。十二月释放,次年二月初抵贬地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但也只是挂名而已。苏轼是被地方官吏严管的犯官,几近流放。这时的苏轼处境艰难。

张怀民,名梦得。河北清河人,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

作者苏轼和张怀民当时都被贬黄州,从相识到相知,可以算是志同道合的人,真是心有灵犀。

④从“相与”中,想到他俩关系非同一般。“相与”是“一同,一起”的意思。请大家发挥想象,他们当时在庭中漫步的情形。(随心所欲,悠闲漫步)

进一步想象:此时他俩可能会说些什么呢?(各自诉说自己曾经的往事,现在被贬的心情,相互宽慰的话语)

能够在月色下一起漫步的人可算是心灵默契的朋友,正是这样的友谊最深厚最真挚,患难见真情。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俩的内心世界,深情朗读“元幸六年——相与步于中庭”这一片段,特别体会刚才分享的“遂”“寻”“亦”“相与”等词传递给我们的情感。

⑤“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的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盖竹柏影也”是作者突然之间明白眼前情景时的恍然大悟。这样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沉浸在这样的境界里,作者定会摆脱沉重的谪迁之感,忘怀个人的得失,而进入一个表里澄澈的透明世界。

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隐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佳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露出作者内心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endprint

2.低吟哼唱,品出情味

全文84个字,主体感情基调是安闲自适、愉悦陶醉的,所以语调宜舒缓飘逸。“怀民亦未寝”要读出惊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要读出悲愤之情来。

(教师示范朗读,并领读)

3.大显身手,读出情味

⑴宋朝李耆卿《文章精义》中说道: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PPT显示)这段话中“苏如海”,就是讲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虽仅有短短84个字,但它确实像大海一样波澜壮阔、广阔而浑厚,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下面,我们就要通过朗读,读出韵味来。

⑵我们不妨来看课文(PPT显示)。

将全文分为五段: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⑶原文是三段文字,在这里,分成五段。体会每一段落作者情感的起伏:

第①段,被贬之后的闲适自在,无所事事的境遇,一旦发现户外皎洁的月光,便欣喜万分,情不能已。情感的起伏是先舒缓轻柔,后兴奋激动,语速加快,音色变得清亮。

第②段,兴奋与喜悦之情更加高涨,并且兴奋得一路小跑,到承天寺找张怀民一同赏月。足可见得其心情,另一方面,也可看出二人之间的关系非同寻常。朗读时,依然是清亮的音调、快整的语调。

第③段,在欣喜兴奋中,还夹杂着快步行走后的急促的喘息声,另外,还有见到张怀民“亦未寝”时的惊喜与激动。朗读时,语速较快外,发音还可短促些。

第④段,这是作者与友人信步中庭,沉醉美景,陶醉其中的佳句。语速舒缓,语调轻柔,声音还可稍作延长。

第⑤段,这是作者在赏景之余的内心独白,既有失意后的悲怆,闲适后的自嘲,自得后的舒心,会友后的愉悦。朗读时要抑扬顿挫,回环转折,体现出内心复杂的情感。

⑷老师先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全文,学生再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最后师生齐读全文。

四.知人论世,明示主旨

⑴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似乎触摸到了作者情感的脉搏。简短的文章里,融入的是极其丰富的情感。大家也可谓苏轼的知音了。情随境迁,景随人动。但人可不可以超越常态,成为命运的主宰呢?下面,我们不妨将《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与苏轼的心胸进行一番比较。

同为贬官之作,苏轼与张怀民夜深“相与步于中庭”,有满心喜悦;而柳宗元携五人白日同游“小石潭”,石潭美景清秀可喜,虽有乐趣,但终归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是什么原因呢?内心的孤独悲怆使然。

⑵《小石潭记》中,柳宗元为何郑重介绍同游者?虽是出于游记文章的惯例,可在“永州八记”之中,仅有此篇交代“同游者”,为什么?被贬之后的伤心凄凉的写照。

⑶柳宗元在《小石潭记》的前面几段文字中都没有提到这五个人,其原因:柳宗元才华盖世,少年得志,突遭贬黜,遂有山水之志。然心中忧喜,虽亲如兄弟,亦无从分担。柳宗元在此处才写出同游之人,其实是写心中孤寂。人潮之中独感孤寂,乃真孤寂也。

⑷柳宗元游玩山水,视众人为无物,中间不曾有一语交流,其自我封闭可知也;故虽在白天,日光下彻而“凄神寒骨”,亲友相随而“悄怆幽邃”。

苏轼见美景而思友人,同漫步而心相印;故虽在深夜,月色如水而心旷神怡,知己相伴而欣喜满怀。同为贬谪,同伴友人,同是寄情山水乐事,境遇大是不同。

从这里可见苏轼在贬谪之后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心境;而柳宗元却在贬谪之后抑郁悲伤、不能自拔。由此,更可见苏轼心胸“如海”般广阔。

五.布置作业,深入感知

苏轼的散文,情感丰富,“如海”般广博。相信随着对文章理解的深入,大家的朗读会更加准确到位。课后,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并能够背诵。

唐余富,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泰州。endprint

猜你喜欢

承天寺如海情味
“情味”的岁月凝视与诗意的审美追求
朱绍昌
思念似海
《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人与寺
夜游承天寺记
画与理
承天寺文化价值与保护初探
浣溪沙·六安行吟
用“四步12法”设计《项脊轩志》情味更足
记承天寺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