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鉴赏要找准着点

2015-06-03林胭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5年6期
关键词:首诗李白赏析

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三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有关诗歌的基础知识、阅读经验并在自我阅读过程中会习得一些基本的诗歌解读方法,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还把学生放在“零”起点或不能跟进较为专业的解读技术和鉴赏策略,那么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将很难提高,甚至可能永远停留于原始阶段。所以,作为教师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教学规律,结合考试要求,在复习阶段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方向,这样才能收到高效的复习效果。

王荣生教授认为,基于学生的阅读能力状况,从语文教师的指导行为看,“文学鉴赏教学”有三种:引(引起)学生欣赏,带(带领)学生欣赏,教(教练)学生欣赏。“引学生欣赏”,指语文老师要用种种办法,招引学生自愿地“走近文本”,“走近经典”。这种方法适用于学生难以进入的作品。这种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广泛运用。就命题者选择要求而言,学生难以进入的诗词作品一般不会列入初中生命题范围。“带学生欣赏”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学生能读,但却难以看出它的好处来的作品。“教学生欣赏”是指语文老师要像教练一样,指点学生应该看作品的什么地方,应该怎样看,应该看出哪些东西来,即“指导学生形成新的阅读方法”(王荣生语)而不至于抓瞎。

所以本文要谈的就是基于学生平时的课堂积累,通过学习王荣生教授的教学理论,在平时的课堂上尤其是复习阶段的课堂实践,旨在帮助学生提高诗歌鉴赏题的解答能力。

一.引入“3W”,指点学生鉴赏方向

师:面对一首诗歌,平常是怎么读的?

生:(生笑)就大声朗读呗!

师:(也笑)不错,大声朗读是一种不错的方法。那么,谁能说一说在读的过程中会特别留意些什么呢?

生:我会关注诗题,因为诗的题目会告诉我们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还会关注作者,有些诗人会有一些明显的风格特征,比如李白的浪漫和杜甫的写实。

生:我也会看看下面的注释,注释里有时会有丰富的内容。

生:考试的时候,我还会看看下面设置的题目,有些时候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师:果然是经过训练的。当然,“诗言志”我们所做的这一切目的就是想知道作者在这首诗里写了什么,想要抒发什么感情。师投影:

《浙江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②考试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思。

2、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评析文中人物或主旨。

3、理解浅易古诗词的内容。

4、3W:what/how/why

师:哪位同学能说说PPT上“3W”意思吗?

生:(或沉思或议论)老师,是不是“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意思?

师:聪明!老师将借用的这三个英语单词称之“3W”也叫“三维”,来帮助我们鉴赏古诗词。“三维”即指三个维度,就是指“写了什么” “为什么写”和“怎么写的”。这三个维度恰好对应《考试说明》所要求的内容。同学们看看能否找到这种对应?

生:“写了什么”对应“文学作品的形象”“文章的思想内容”,“怎么写”对应“语言和表达技巧”,“为什么写”对应着“文章的主旨”或“作者的观点”。

师:这个同学太棒了!其实,任何一篇文章都可以从这三个维度去解读,这样能避免我们在阅读诗文时茫然无措,文学欣赏才能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品味其精妙之处,也能顺利应对考试。

画外音:“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是师生在语文课上使用频率很高的词眼。在这里,笔者借用英语中的单词然后将其简单总称为“3W”,方便了教学也方便学生记忆。而这也对应语文中常讲的三维。从教学效果看,学生表述起来也比较顺口,提高了课堂推进的速度,效果很好。

二.借助“3W”,带领学生深度鉴赏

下面我们来实战演习一番:(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师:“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请大家根据刚才所学知识,尝试赏析这首诗。

生:从“戍鼓”、“寄书”、“休兵”等字眼看出这是边塞。加上一句“月是故乡明”我感觉应是边关的月夜,诗人想念家人。

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赏析呢?

生:“写了什么”。

生:看到“月是故乡明”一句我想到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想到了“海上生明月”。我也觉得这首诗写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我是从“怎么写”角度来赏析的。

师:做得很好,能尝试用学过的诗句来帮助理解鉴赏是一种聪明的做法,你这种方法也叫“以诗解诗”。

生:从“寄书长不达”我想到了杜甫的另外一句诗“家书抵万金”。那首《春望》讲的就是战争给国家人民和诗人带来的深重灾难,我觉得这首诗似乎有同样的意味。我想我这是从“为什么写”的角度来赏析的。

画外音:从这个环节的教学实际效果来看,同学们借助“3W”这根拐棍,自觉不自觉地通过抓意象尤其抓一些特殊意象来帮助理解诗歌内容。比如,“月”前文已展示,还比如“雁”,有同学提到它是一种候鸟,定期往返于南北方,很多诗人往往会通过大雁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老师课堂上可以适时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展和积累。如:孟浩然的“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反思这个环节,其实学生已经把他阅读诗歌时整个的思维过程呈现出来了,这种思维过程的呈现可以帮助学生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和运用适合诗歌鉴赏的方法,一步步走近诗歌,品味诗歌。

三.活用“3W”,尝试解答诗歌鉴赏题

螺川①早发

【明】王猷定endprint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

长江流远梦,短棹②拨残星。

露湿鸥白衣,天光雁字青。

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③。

【注】①螺川:螺山,委婉如螺,在江西境内,南临赣江,风景秀丽。②棹(zhào):船桨。③孤亭:这里指螺山。

师:读诗歌,尝试从“3W”角度试着出一道考题。

生思考:这首诗题目是螺川早发,我想问“从诗中哪些地方可看出‘早发”?

师:这是从什么角度命题呢?

生:从“写了什么”这个角度。

生:我从“怎么写”角度想了一题,请结合诗句作赏析。

师:(笑)你们都可以当命题者了!

PPT

⑴诗中哪些自然景物表现了《螺江早发》的“早”?(2分)

⑵“景中有情”是这首诗的艺术特点,请结合诗句作赏析。(3分)

师:请大家尝试作答。

生:我看到颈联“长江流远梦,短棹拔残星。”尤其是“长江流远梦”让我想到了“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的这句诗表达了他对友人的不舍,我觉得这里也有流露出作者的不舍,是对离开地螺川的不舍。

师:你也做到了“以诗解诗”,这种方法的确好用。

师PPT:通过写水天苍茫中回望螺川好似一座孤亭,来表现自己一种孤独的心境,表达离别螺川的伤感之情。或:通过写自己在舟中放眼远望,看到鸥鸟和大雁在天际水涯飞来飞去,引发和暗藏了离开螺川的依恋之情。

两点反思:

1、借助“3W”诗歌鉴赏,要求学生平时注重积累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这里诗言志的意思,就是指诗歌表达诗人的意愿心情、志向抱负。所以说诗歌其实是抒发情感的一种途径,情感对诗人创作具有催生的作用。愉悦的情感可以激发人作诗,悲苦的生活更能成就诗人,因身处困境,感触甚多,情感因受刺激而更加敏锐丰富,故善感者多诗。然古诗词虽然距离今天已经十分遥远,但是古诗词邀请读者一起参与诗歌意义创造的要求不高,只要读者具备必要的古典文学常识,了解音韵规则,就基本能独立赏析。

古诗词在悠久的传统中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说法,某些被反复使用的词语,会引起固定的联想;有些常用的意象及其所传递的意境要了然于胸。如“夕阳”常常用于表达悲哀、怀旧的心绪;“折柳”则传递离别时的不舍和依恋;“雁”“月”都有思念的意味,“登高”时往往会有程式化的忧郁哀婉……

2、借助“3W”诗歌鉴赏,要求教师平时注意强化

朱光潜说:“每首诗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情趣”简称情,“意象”即是“景”。 “诗的境界是情景的契合。”最经典的例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人有一种宛然在目的逼真感。诗人借助文字把他看到的对象的神韵、情趣生动形象地传达出来,使得这些文字都具有了画意。有人说诗的语言有一种造型能力,能像画一样给人近似直观的印象。这就需要读者调动记忆表象的过程,发掘自身所有的生活经验参与想象再现,用上香菱的鉴赏经验:“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作为语文教师,平常应多多让学生“合上书一想”。因为缺了这“一想”,任何诗都只是一堆语词和概念,缺少了诗的“情趣”和“意象”。

“所谓心理示范就是教师用语言向学生呈现自己阅读诗歌的思维过程,将诗歌欣赏时内隐的心理活动过程明确地呈现给学生。”例如,笔者指导学生比较诗词中“水”的意韵:“在李白的笔下,‘水这个意象无处不在,引起的联想也复杂多样。在《将进酒》中李白高喊‘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而浩浩荡荡流向远方的江水正带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一片祝福流向天际。”这样的心理示范实际上是将难以被触摸的内隐的阅读心理过程变成可感的外显程序性知识,使学生能够比较准确地认识和体会到运用诗歌阅读方法的具体过程,从而减少模糊的认识和猜测。

林胭,语文教师,现居浙江台州。endprint

猜你喜欢

首诗李白赏析
《上课没人抢》
诗仙李白的归宿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秋千
倒下的那一刻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