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减负增效,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2015-06-02袁莉

教育界·中旬 2015年4期
关键词:历史课堂减负增效

袁莉

【摘 要】近年来,“减负增效”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关键词,而“减负”“增效”这看似矛盾的两个词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呢?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但是大多学生都深陷“背一背,就能得高分”的误区,如何才能使学生在轻松学习历史的同时,掌握历史事件发展的基本脉络呢?笔者以“减负增效”为落脚点,以《挑战两极》一课为例,对如何打造高效历史课堂进行几点思考。

【关键词】减负增效 历史课堂 《挑战两极》

新课程改革以来,“减负增效”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减负”是高效的手段,而“高效”是“减负”的目的,那么如何才能既“减负”又“增效”呢?笔者从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如何备课、上课等角度出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以《挑战两极》为例,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教师“转变”:转变教育思想

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很多年来,多数人把教师的角色仅仅定义为一个“教书匠”。但是一个教书匠如何才能担负起“育人”的重任呢?“育”即培育、培养,激发学生的某种潜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简简单单地教,不能简单地把书本上的知识点揉碎、整合,一遍一遍重复给学生,而应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因而在《挑战两极》一课中,我试着改变传统的“教”的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在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之余,我给学生提供更多便利条件,告知他们可以搜集材料的途径,并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启发诱导学生自主学习,尤其是对国际关系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积极引导他们带动课堂气氛。

二、教师“增压”:提高备课质量

若想给予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具备一桶水,因而学生在减压的同时,教师必须增压,提高备课质量是打造高效历史课堂的关键要素。

1.首先,教师在备课前必须具备两种意识

(1)目标意识:每一节历史课,教师都要认真思考,这一课到底在告诉学生什么?如《挑战两极》一课中,课标要求学生了解欧盟的形成过程,认识到“联合”对于欧洲崛起的重大意义,认识到日本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同时通过学习欧盟和日本,学生深刻感悟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而培养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意识。

(2)主体意识:教师要时刻铭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在历史课上,老师不是说书先生,而只是一个组织者,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他们参与课堂活动。因而在《挑战两极》一课中,我把课堂变成了《微观历史》的演播现场,把自己变成了栏目主持人,把学生变成了观众,由观众提问来贯穿整个课堂。

2.备课,不是简单地“背课”,应该从多方面着手

(1)备教材

以《挑战两极》为例,教师备课时的参考书有:教科书、教参资料等。毋庸置疑的是,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反复研读各种辅导材料,把握书本结构和重难点等等。然而传统的教学多是对各种资料的整合,整个课堂毫无生趣。因而在新课改之下,笔者更加倾向于一种立足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创新。

(2)备学生、备教法

教师需要具备教学智慧、个性意识,把握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不同,据此“因材施教”,做到“以学论教”。在《挑战两极》一课中,虽然笔者尝试用演播室似的现场直播方式取代传统教学模式,但是这种新模式并非试用于所有班级、所有学生。比如针对思维比较活跃的班级,我常把学生分成四组方阵,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四组方阵积极讨论,并由嘉宾代表总结发言

三、教师“增效”:提升导演水平

教师是导演,仅仅是一幕舞台作品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而作为演员的学生,才是灵魂所在。因而在一节历史课上,教师若想达到预期的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的水平,做到以下几点:

1.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

在《挑战两极》一课中,笔者将课堂变成了《微观历史》的演播现场,通过多媒体展现图片、资料、音乐等等,让学生感觉自己俨然走进了央视演播大厅,感觉自己不是学生,而是观众;感觉自己不是在听课,而是在时时刻刻参与互动;感觉自己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一个嘉宾方阵的一员,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竞争意识,让学生感受到现场抢答的紧张感。

2.巧妙运用导学稿

在《挑战两极》一课中,我事先将与该课相关的所有资料或者拓展资料以导学稿的形式提前呈现给大家。比如关于“欧洲为何联合”“日本为何崛起”等的相关文字、图片史料,引导学生在上课之前提前阅读,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正式授课中,作为《微观历史》主持人的我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现更多导学稿之外的丰富史料、图片。这样不仅让学生感觉到导学稿的价值,感觉到自学的乐趣,也扩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3.有针对性地设置活动环节,即时把握反馈信息

在《微观历史》的演播现场,我设置了“观众提问”“专家点评”“快速抢答”“方阵PK”等几个环节,在不同的环节,设置不同的问题。如在“快速抢答”环节中,设置小礼品,通过快速展示欧盟、日本的相关小问题,引导学生快速抢答,这既考查了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同时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4.注意问题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挑战两极》一课中,教师可以设置的问题很多,但是一定要把握“量”和“质”。在观众讨论问题后,一定要注意概括总结,这项工作可以交给“专家”点评。通过专家的点评,引导学生更加明确问题的关键点。

5.注意情感升华

《微观历史》作为电视直播节目,其最重要的不是讲授史实,而是引导观众体会历史的变迁对当今的影响。如在《挑战两极》一课中,更重要的是引导观众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品味欧洲联合、日本崛起对当今中国的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四、后记

打造高效历史课堂是每个历史教学工作者的夙愿,而“减负”与“增效”就如同他的左右手,两者均不可偏废。本文中,笔者仅以九年级历史《挑战两极》一课为例,对“减负”“增效”进行些许设计和思考。在新课改下,如何在每一堂历史课中实现“减负”与“增效”并举,还需要进一步地深入探讨。

猜你喜欢

历史课堂减负增效
轻摆渡,济江川
强化科目特色,创新教学设计
浅析中职历史课堂中情境教学的运用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减负增效
初中作文教学分层分组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