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践行雷锋精神的实现路径研究

2015-06-02吴春红

成长·读写月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雷锋精神实现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 要】雷锋精神作为当代社会的精神正力量,已渐渐成为一种社会信仰在人民群众中传播,科学践行雷锋精神,应坚持适应不同人群要求、不同地域要求、不同环境要求等原则,积极探索其实现路径:将科学践行雷锋精神融入中国社会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社会治理实践结合。

【关键词】科学践行;雷锋精神;实现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0月 “三大问题会让中国走上不归路”重要讲话中,所强调的第一大问题就是民众信仰问题。他指出:“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发展了,却把一个民族的信仰搞丢了,一个国家,从统治者到普通大众找不到一个认同的价值观,这是最可怕的。”雷锋精神作为当代社会的精神正力量,已渐渐成为一种社会信仰在人民群众中传播,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和形成有非常大的影响。

一、科学践行雷锋精神的原则

实现践行雷锋精神的可持续性,应该采用科学的路径和模式,需要解决践行雷锋精神方向方法问题、发展动力问题,必须要有针对性,遵循以下原则:

(一)适应不同人群要求

科学践行雷锋精神必须考虑不同受众群体,全国十四亿人口有文化层次的差别和生活环境、生活习俗的差异,这里所说不同受众人群,主要是指心理学上的群体概念。所谓心理学的群体概念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个人的个性消失;二是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在关注同一件事。开展学雷锋活动,需要以心理群体形成为前提,抓住群体的心理需求一致性。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使得人们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因此,在开展学雷锋活动过程中,让雷锋精神成为人们信仰和推崇的普遍信念,也应遵循社会认同心理规律。只有因人制宜,应不同层次的群体要求对雷锋精神进行宣传、教育和推行,使之成为鼓舞人心的力量源泉,并内化为不同群体的内心信念,从而形成自觉的习惯支配,才能让雷锋精神在人们头脑中扎根。

(二)适应不同的地域要求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学雷锋活动,需适应不同的地域要求,抓住其地域文化的异同,了解相同地域文化背景给予人们共同的思维和接受事物的行为方式。中华地域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不同地域践行雷锋精神,所选择的学习雷锋、宣传雷锋的内容和方式,需要符合地域文化传统,与不同地域的文化要求相呼应。

(三)适应不同的环境要求

雷锋精神的发展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与文化环境息息相关,如果社会环境适合雷锋精神的传播,雷锋活动的开展就会更加顺利,雷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就会更加迅速。相反,亦然。自1963年3月5日毛泽东提出:“向雷锋同志学习”至今已经有五十多年,雷锋精神和雷锋文化走过了产生、发展、创新等不同阶段,这都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市场经济规律、社会文明建设规律紧紧联系在一起。总结经验教训,科学践行雷锋精神应顺应时代的潮流,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抚顺日报曾在2013年6月推出“雷锋精神与中国梦”论坛,诸多专家和学者深刻剖析了雷锋精神对实现中国梦的现实意义,认为雷锋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精神力量,而建立学雷锋活动的长效机制,推进学雷锋载体的大众化和活动的常态化,又是助推中国梦实现的重要环节。

二、科学践行雷锋精神的实现路径

50年来,随着对雷锋精神和雷锋文化的普遍研究、广泛宣传和不断深入人心,学雷锋活动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发展了一种道德规范;养成了一种大众行为。然而,在践行雷锋精神过程中,曾经受到的阻力和障碍也是显而易见的,只有准确把握践行雷锋精神的引领方向和动力所在,才能真正让践行雷锋精神成为一种社会文化自觉,成为人们价值观念核心,实现践行雷锋精神可持续性和常态化。

(一)将践行雷锋精神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更加重视对自我权益的保护,人际关系淡漠,集体观念逐渐淡薄。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人们的情感生活不再完全依托于现实的交往实践,而依附于虚拟的网络世界,邻里文化淡漠,集体主义文化削弱,践行雷锋精神的文化土壤遭遇三十年未见的“恶劣土质”。然而,雷锋精神的践行和传播必须根植于社会文化,必须在社会先进文化的引领下才能的到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其理由是:第一,中国文化历经五千多年的历史沉淀,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多种学派思想,在各学派特别是孔子、孟子、老子等圣人、哲人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追求“理想人格”的人文传统,而雷锋精神的本质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特征是一致的。中国传统文化由己及人的范式,对改进邻里关系,推动社会公益、社会爱心文化传播,有非常大的影响。第二,雷锋文化本身是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雷锋精神以其“平凡而伟大”的特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熠熠生辉,发挥其时代价值。根植于百姓意识中对他人的不信任和相互戒备之心,是阻碍使践行雷锋精神成为全民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关键障碍,这也使雷锋精神与当代社会文化不相容。当前,雷锋精神的践行遭遇文化基础被削弱的尴尬,必须把雷锋精神融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社会先进文化,充分发挥文化传统的优势和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培育有利于雷锋文化形成和丰富与雷锋精神的传播和实践的文化土壤。

(二)将践行雷锋精神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国民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它是一种全民教育,是全程教育,更是全方位的教育。把雷锋精神融入国民教育促进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充分利用教育领域践行雷锋精神,是科学践行雷锋精神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新时期国民教育培养目标和任务的现实需求。在不断变化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国民教育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新特点,不断调整完善培养目标和任务。纵观五十年来对雷锋精神的宣传、教育和对学雷锋活动的推行普及,一直以来采取的是阶段式的、散块状的方式,其主体主要是党政团组织至上而下的推动,虽然目前各类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等也逐渐成为学雷锋活动或志愿者活动推行的主体,但从其内容到形式都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和一致性。国民教育是国家对所有公民所实施的教育,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把雷锋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实施教育领域上的引领,并“分层递进”实施教育内容,学雷锋活动将能持续有效。把家庭教育作为践行雷锋精神的起点,结合优良家俗家风教育,大力开展以家庭教育为主的雷锋家庭创建等活动,努力使家庭教育成为推动践行雷锋精神的重要力量。学校教育贯穿幼儿园到大学教育全过程,在教学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更具科学性、规范性和连续性。结合各年级、各层次教育的不同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学雷锋实践教育活动,让雷锋精神、雷锋文化和学雷锋活动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将雷锋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等价值观逐渐引导转化为学生的精神信仰。社会是大熔炉,社会教育是大课堂,是践行雷锋精神的重要载体。特别要利用好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和网络大学等国民系列的成人继续教育,并与公民道德教育相结合,不断创新应广大群众所要求的,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学习雷锋活动和践行雷锋精神的新途径、新方式。把践行雷锋精神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过程,由中宣部、文明办、教育部等相关部门联合做好教育实施的顶层设计,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建立长效机制,不同层次、各个环节的教育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打牢践行雷锋活动的思想基础、文化基础和群众基础。

(三)将践行雷锋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活跃、意识多元、观念碰撞和文化交融的时代,急需一种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指引社会发展的精神旗帜。党的十八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犹如一溪清泉,涤去俗世浮躁,让“内心”找到正确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提出时间相差近五十年,但在雷锋身上体现出的理想信念、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等高尚品格和优良作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要求和本质是一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凝聚人心,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的主导精神力量,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其学习和倡导践行活动就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雷锋精神和雷锋文化形成发根于人民大众,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自觉选择和实践,其本身就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和可接受性,历经五十年的宣传、教育和践行,雷锋精神和学雷锋活动已经有着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以开展学雷锋活动为主要载体与推动践行雷锋精神常态化有机结合,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当中,这样既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通俗化,又能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范式普及化,两者相得益彰。学雷锋常态化建设是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是践行雷锋精神,实现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建设的根本保障。

(四)将践行雷锋精神与社会治理实践结合

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治理的概念,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到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和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标志着中国社会管理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创新社会治理,从根本上说需要依靠群众,让群众充分参与社会管理事务。激发社会组织活动,解放社会活力,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一个目标创新和理论创新。这一理论的提出,也为科学践行雷锋精神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社会基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钉子精神”、“傻子精神”、“干一行、爱一行”等每一种雷锋个人人格特征在近半个世纪的推动下,已形成雷锋精神和雷锋文化走向大众化、时代化,凝聚了人民群众的权利责任和智慧创新,逐渐成为社会道德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治理创新理论提出的大好社会背景下,一方面科学践行雷锋精神需抓住机遇,积极建章立制,通过规范化的制度发挥各类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的积极推动和参与作用,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确保学雷锋活动的持续性和常态化。另一方面,通过制度建设,常规化宣传、教育,推行学雷锋活动,充分调动社会组织活力和参与的积极性,也是完善社会治理,推行社会管理中市民“互助式”社会建立的需要。当前的社会氛围和环境,并不利于推进“互助式”社会构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学雷锋利己利他的种种争论,学雷锋者包括道德楷模遭受的不公正对待,以及诸如“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雷锋是傻子”、“雷锋精神已过时”、“跌倒老人可否搀扶”等流言的影响和一些人缺乏互相信任,使得诸如互助式养老、互助式学习、互助式理财等若干创新的社会管理模式未能得到广泛推行,进而了影响社会治理实效。

作者简介:吴春红(1976—),女,湖南通道人,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周志平,王蔚.雷锋精神效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构建[J].重庆社会科学,2010

[2]宋焕斌.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助推实现中国梦想 抚顺日报2013年7月1日第007版

猜你喜欢

雷锋精神实现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浅谈雷锋精神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高职院校如何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