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陵山片区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5-06-02袁亮何伟军安敏

当代经济管理 2015年6期
关键词:武陵山片区生态农业对策

袁亮++何伟军++安敏

摘 要 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在武陵山片区承担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当地人民脱贫致富的重大任务。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并结合武陵山片区的实际情况,指出了该区发展生态农业存在的问题,强调生态农业是其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并就如何保证该区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双重效益提出了具体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武陵山片区;生态农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5)06-0037-04

武陵山片区(以下简称片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积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涉及湖北、湖南、重庆、贵州三省一市的11个地(市、州)、71个县(区、市),其中国家级贫困县42个,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和回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总计1 200多万人,约占总人口的40%[1]。由于地理位置、科技水平和自然条件等限制使其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上已经远远落后于中东部地区其他城市,农业发展问题尤为突出。生态农业作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兼顾了地区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要求,并可以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那么如何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地区扶贫攻坚的机遇下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是片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一、生态农业的涵义

生态农业的概念最先由国外学者提出,是指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投入,经济上有活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2],我国原农业部副部长路明指出生态农业应该包含环境与生物、种群结构与种群关系、生物群落理论与生态自然修复、生态系统与循环农业、景观生态学与生态城镇化等5个层次的安排和设计[3]。我国生态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的,与中国特色的农业综合生产体系相融合,结合生态学和经济学的理念,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设计的一种有序的并能实现生态、经济合理的良性循环的农业体系。它是一个强调以市场为导向的鼓励在合理利用资源和科学技术的条件下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根据资源、环境特色,通过技术、知识密集,将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良性循环开放的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多层次农业体系[4],具有零生态环境影响、最终产品具有零食品安全风险的特征[5],其精髓是物质单元多次经过经济体内部的生产过程,目的是物质单元更多地附在产品上走出经济体,保障是用价值之船载上物质单元在经济体内畅通循环[6]。

二、武陵山片区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建设“两型社会”构想的提出,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武陵山片区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生态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生态种植业、林业、养殖业以及生物医药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一批以绿色食品生产为主导的生态农业企业也逐步壮大,如油茶、烟叶、脐橙、葡萄、竹木、大鲵、景阳鸡等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其总量、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农业结构明显优化,乡镇企业和龙头企业规模正在逐渐扩大,武陵山片区共有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4家,占湘鄂渝黔三省一市的9.21%,其中湖北2家,湖南3家,贵州7家,重庆2家。片区开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企业共110家,产品种类达257个,中国驰名商标19件,其中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6件。但是武陵山片区属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人口过剩,耕地短缺、自然资源过度使用、经济结构扭曲等问题对农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压力[7],为了解决当地存在的环境问题,又要保证片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仍需要认识并解决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一,农业生产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片区内人均耕地面积为0.81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内土壤瘠薄,耕地中土质强度退化的土壤面积较大,低产田的比重达到60%以上,并且区内多是丘陵及山区,石漠化的严重,难以实现机械化大生产;同时水资源稀缺,不少地区的农业还是依靠雨水灌溉;区内部分地区海拔较高,气候环境恶劣,旱涝灾害时常发生。以张家界市为例,低温、阴雨、冰雹、洪涝、夏秋连旱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常年发生面积达50万亩次,人均旱涝保收面积仅有0.3亩,比全国平均水平少0.1亩。

第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市场体系不完善。就综合交通而言,由于片区地形复杂,地势险要,施工难度大,导致交通仍然制约着片区的对外连接,截至2011年11月,片区内共有9 271个行政村不通沥青路,占行政村总数的40.25%,交通不便导致物流成本变高,从而影响产品的销售、运输和仓储。通过走访调查发现,片区内大部分农民对外界和政策的了解是通过村委传达和电视这两种手段,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的意识和手段比较落后,并且对外开放程度低,金融、技术、信息等与生态农业发展相关的市场体系不健全。

第三,经营主体素质不高,技术支撑体系落后。片区内农村教育水平低,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于85%。为了解决人多可耕地少的矛盾,区内突发复垦严重,地处重庆市的部分县市的垦殖系数已经高达60%,高度的复垦导致了区内生态环境的恶化,土壤和土质的退化日益严重,片区部分县市无退化的土壤面积不到20%。同时为了提高单位耕地面积的产量,农民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不仅仅污染了地区的水源,也导致农副产品的含毒量超标、土壤的可耕性降低,对其他动植物造成了危害,从而影响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加之对大棚薄膜等农业设施的不正确使用和栽培技术的不到位也会严重影响土壤的质量[8]。并且区内农技推广力量欠缺,农业科技装备和技术落后,对农业科技的转化效率低,区内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加之年富力强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农民大都已外出打工,给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巩固和提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第四,品牌战略意识薄弱,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片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片区内现有名牌农产品4个[9],28个县市共有中国特产之乡39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47种、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29种,国家质量标准3个,但是由于土地资源和生产规模制约,分散种植而集中再加工使得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很难得到保证,加上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对象是分散的农户,其素质水平高低不一,导致了产品质量管理难以贯彻落实,质量问题成为制约着品牌建设的关键因素,并且片区没有足够资金对产品品牌进行宣传,缺少对绿色产品的建设与营销,使得产品没有在市场上得到认可,无论从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还是市场竞争力而言,片区内生态农产品的品牌价值都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endprint

第五,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积极性不强。区内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区内户均经营土地面积不足3亩,每个农户的经营范围不到全国的一半,同时区内缺乏技术、人才、资金和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并且由于财政困难,政府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明显不足,大部分地级、县级龙头企业没有得到扶持性收入,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专业人才少、市场开拓能力和创新力不足的问题,这导致了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足,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再加工升值,并且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社之间的利益联盟关系不牢,合作关系不稳,履约率不高,在走访调查中发现,片区85%的农民有发展生态农业脱贫致富的愿望,但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

第六,政策延续性不强,相关政策方针变化频繁。由于制定农业政策的决策机制不优,常出现农业政策“一把手”说了算,缺少基本的咨询制度,造成片区农业政策因人而异,随人而变;片区内农业政策繁多,其公共性凸显不足,不少地方政府职能部门为了追求短期的利益而制定出片面的农业政策,使得长远的规划被打破,加之制定的有些农业政策实践缺少相应的配套和激励措施,使得政策本身的执行力就大打折扣,本身就难以为继。政策的延续性不强,导致农业在片区经济中的地位不稳定,使得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不敢放开胆子发展生态农业,从而影响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三、武陵山片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

1. 保护环境和脱贫致富的客观要求

2011年颁布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已经明确了武陵山片区的战略定位,扶贫攻坚示范区、跨省协作创新区、民族团结模范区、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等战略规划的提出标志着国家开始重视片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问题,要求片区内加快转变产业结构和区域协作发展,并给予相关的政策支持,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保护环境的主动性。那么在国家要求片区环境必须得到保护,人民又迫切渴望收入水平得到提升,而当地的生态环境又极其脆弱的特殊环境下,生态农业是片区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这也符合国家对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片区扶贫攻坚的要求。生态农业生产可以充分利用每单位的资源,减少生产过程中资源的能耗和对环境的损害,把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10],将片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仅提高整个系统的生产力,保护和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还可以加快片区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村环境,解决“三农”问题,使片区走上持续稳定健康的农业发展道路,推进片区走向绿色繁荣之路。

2. 利益最大化的主观选择

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模式中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同时也是加速现代农业发展的最佳途径[11]。生态农业可以很好地解决片区农业发展中的两大矛盾:①生产规模和产出效益之间的矛盾。武陵山片区的自然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各种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尤其是土地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片区农民的生产规模必定是受到一定限制,不可能普遍采取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在有限的生产规模和产量的前提下,如何保证产出效益的提升,那么就要求产品有着高附加值。由于生态农业产品在生产、工艺规划、材料选择、加工设计、包装、运输等环节的复杂性和安全性,从而使其价格比普通农产品的价格高。在产量处于稳态情况下,只要这种高附加值是可以弥补其生产成本增幅,那么生态农业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②资源投入和最终产出之间的矛盾。根据国家对片区主体功能区的划分,片区可开发利用的物质资源非常有限,而且资源的系统性是不容破坏的;现在年轻劳动力认为农业收入过低而普遍在外打工,导致片区的人力资源贫乏和土地的抛荒。由于影响农民做出决策的最大因素是其最终的产出能否满足其对前期资源投入的期望,而生态农业是一种劳动力高度集约的、资源高效率利用的农业生产模式[12],只要土地在精耕细作的情况下的产出收益大于或等于其机会成本时,农民就会将资源尽可能地投入到土地。

四、武陵山片区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第一,政府参与,科学规划。由于生态农业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政府可以按照市场经济的特点和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进行科学的规划,建立一种新型的区域嵌入式生态农业经济[12]。生态农业要与地区的资源禀赋、城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旅游业发展相结合,层层设立由领导牵头的地、县、乡的相应的办事机构,由于片区多属贫困山区,政府参与可以帮助农民承担一定的风险,还可以更好地落实资金、技术、市场开发和人员等配套工作,完善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同时借助跨省协作创新区和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建设的契机,使各省在发展中努力打破行政区域束缚,加强交流与合作,争取合作共赢。

第二,发展互助资金,创新发展模式。借助国家扶贫攻坚的战略机遇期,成立生态农业发展扶贫社,吸收入社农户,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导、入社社民自筹为依托、以社会资金为补充的扶贫开发和生态农业发展两种形式的互助资金,发展生态农业等特色致富项目。在资金使用上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原则,保证资金的投向,坚持有偿使用,加强资金监管和整合,确保互助资金的运转效率。

第三,培育龙头企业,打造绿色品牌。片区现有国家扶贫龙头企业25家[13],借助国家政策倾向,为龙头企业完善财政、土地使用等优惠政策,推进特色产业的兼并和重组,加快建立产业信息化平台,壮大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协会”和“地理标志+特产之乡+驰名商标+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14],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并大力实施绿色品牌战略,重点扶持高附加值、有市场前景、核心竞争力强的生态农产品,借助“三品一标”、中药材GAP认证产品的宣传和推广以及地方老字号和特产的市场号召力,加强绿色品牌的宣传和运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使其成为市场上“明星”产品,从而扩大市场占有率,并加强市场监管,保证生态农产品的合法权益。

第四,找准特色,多元发展。武陵山片区森林覆盖率为53%,张家界、怀化等地的森林覆盖率达到68%左右。片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利用茶叶、腊肉、果品、中草药炮制的传统工艺,融入文化遗产,重点发展油茶、茶叶、蚕茧、高山蔬菜、中草药、干果等生态农产品,这些产品开发可以带动农林产品加工业、生物医药业、现代物流等二、三产业的发展。在生态农业发展的同时,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与传统老字号、旅游业和民族文化的融合,注重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生态农业结合,促进现代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15],各地区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生态农产品的产业集群。

第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保证生态农业发展的资金来源,中央政府和省市县财政加大对片区的生态建设投入,使片区的转移支付资金能够充分发出良好的集约效应,尽快体现出该资金在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效益[16]。将武陵山区纳入“国家生态补偿试点地区”和“国家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17],同时建立以中央为主,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为辅的政策补偿、资金补偿、技术补偿三位一体的生态补偿机制,特别是注重片区外省级政府对片区内政府财政间的转移支付这样一种省际之间的补偿方式的构建,从而避免生态农产品走入“公共地悲剧”。

第六,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各种中介服务组织的建设,如:金融担保、法律咨询、信息顾问、技术推广、农户培训等,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为生态农业提供全面的高质量的服务,建立农民增收和农村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目标,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从源头控制污染,利用地区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借鉴“猪—沼—果”、“蚕—桑—鱼”立体开发模式或CSA农场发展模式的经验,根据自身特色,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区,发展农村循环经济。endprint

猜你喜欢

武陵山片区生态农业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安乡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
保证粮食安全,发展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