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文课堂的道

2015-06-02葛江海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5年2期
关键词:文本语言设计

在教育改革经过了轰轰烈烈地讨论与实验之后的今天,各种理念与实践都将课改的目标指向了课堂。无论是教学设计的研究,还是教学模式的探索,都强调“为了课堂”、“在课堂上”。

这是因为:课堂有道。说课堂有道,是指课堂教学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有很多内容值得研究,有很多规律需要探索。纵观当下,有相当一部分的语文课堂,并没有体现学科思想,文味索然,章法缺乏。笔者认为,课堂的道,在于准确把握教材,重在优化教学设计,难在建设学习组织。

其一,准确把握教材

伴随课改的推进,一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轮番登场。有些模式师生互动、场面生动,对改变“少慢差费”的陈旧课堂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有些模式,学生讨论热烈,课件动画新鲜,而缺少引导学生沉入文本涵泳的环节,少了学生深入朗读或听读的场景,少了教书先生特有的书卷气。原因就在于,有些模式与设计突出了校本、生本,却忽视了“语本”――语文课的“语言本位”①。而语言本位,正是语文学科思想的核心所在。

所以,教师要进一步深刻领悟学科思想,准确地把握教材。就语文学科而言,“学习语文要学习语言”,“即帮助学生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语言。”②

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先海先生上《祝福》时的一个教学细节。

师:请同学们读这一句:“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生:她提着一个装碗的篮子。

师:这个句子能否直接写成“内中一个空的破碗”呢?

生:倘若写成“内中一个空的破碗”,“破碗”就成了这个句子中最“抢眼”的词。而原句中最抢眼的词是“空的”。

师:嗯。你的体味很独到。还有同学补充吗?

生:“内中一个破碗,空的”,把“空的”放在后面,“破碗”和“空的”这两个词都得到了“突出”,强调了祥林嫂乞讨无门的惨状和鲁镇人的冷漠。

在这一细节中,王老师采用“换句式体味”的方法,紧扣文本,引导学生感受、体悟语言材料所渗透的情感和韵味,就是学习语言。

准确把握教材,教师要准确解读文本。王先海先生认为,读是将培养语感落到实处的第一要义。这里的读不仅指学生的读,更包括教师的读。

并不是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具有准确地解读文本的意识和本事。有些语文课,总让人觉得其分析讲解不太令人信服,或者只是停留在对文本理解的浅表意义上;有的似乎也有较深的理解,但那也仅仅是按照教参照本宣科了一番,无法让人看到教师自己独到的感受与领悟。教师的浅读,势必导致学生理解的肤浅,所以教师要有“细读文本”的意识和本事。“文本细读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是解读文本,切实提高语文教师教学有效性的必由之路。”③细读文本,就是品味文本言语的精妙,就是欣赏文本技法的独到,就是感受文本内容的深邃,就是触摸文本情感的经脉。教师只有进入文本的内在世界,才有可能与文本进行对话,才能准确把握文本内涵,甚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有一位教师执教高中语文必修4《短文三篇》第三篇《信条》时,可能出于时间考虑,在学生自读课文之后,就让学生谈对这些信条的看法。学生由于没有细读课文,大多从这些信条对于我们修身立命如何有意义、如何重要侃侃而谈。那半节课就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由于没有指导学生细读课文,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也只是泛泛评价。

而另一位教师在教《信条》时,仍然指导学生深入文本,并以“你从这些信条中发现了什么”为主问题导问,提醒学生多次朗读相关句段,抓住“智慧并不在高等学府的大山顶上,倒是出自主日学校里孩子们玩的沙堆中”这一句,指导学生边读边品,引导学生明白“人生信条很多,但就这篇文章而言,要明白‘人生大道理,无非儿时母叮咛,这也许才是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这一解读,不仅深刻,而且独到;是基于细读,又从读中得出。

其二,优化教学设计

课堂的精彩,在于有精彩的生成;而精彩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

教学设计要有文味。毋庸置疑,虽然语文课不是文学欣赏课,但语文是最接近文学的,语文课堂必须有文学味,必须有文学的灵性在流淌。在教学内容上,语文课堂上师生交流最多的是文学作品,所以课堂上应多一些唯美的欣赏,少一些肢解文本的解析;在教学语言上,要力求用语优美、精粹、诗性,用文学的语言诠释文学作品;在教师个性上,孕诗兴于胸中,扬激情于课堂。

教学设计要有强度。思维的强度应不仅属于理科课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认为,“语感训练要与思维训练相结合”。④一节语文课要有一个环节,通过学生的活动,带动思考;通过思考,兴奋神经;通过兴奋,发展能力,形成课堂的“训练强度”,从而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洪镇涛先生执教《天上的街市》时,在老师范读完全诗后,引导学生想象诗歌创造的画面,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诗的内容用散文语言复述出来。这一教学环节,就是将语感训练与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结合的例子。

教学设计要有动感。语文学习是一个师生智慧碰撞、心灵对话的互动过程,所以要通过起承转合、蓄势与高潮、文内与文外,形成课堂的波澜。文似看山不喜平,课堂亦然。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在执教《边城》时,第一步要求学生初读课文,介绍主要特色、基本内容、人物关系、前后情节;第二步要求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美丽”和“忧愁”。这样蓄势之后,引导学生就“美丽”与“忧愁”两个母题进行探究鉴赏。这一设计以文本为例子,以阅读为前提,以探究为牵引,整个活动显得有张力、有动感。

教学设计要有个性。文学分流派,艺术分风格。正如小吃讲究风味,语文教学设计也应追求个性。在“模式”风行、教育信息化的当下,语文教师仍是语文学习中永远不能少的课程资源之一,不能因程式化而失去个性,不能因信息化而失去自我。

其三,建设学习组织

课堂教学需要组织。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有效学习的根本保证。有组织的学习,使每个学生不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促进每个人都能以主体意识、主角身分进入学习,从而避免常常教师提问只是少数几个学生回答、其他学生当观众的课堂局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版)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学生如何在课堂上自主地与同伴合作去探究呢?山东昌乐二中的“课堂小组建设”也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参考。他们的做法是,教师选择班内学科成绩较好的3名学生成立学习委员会。由委员会成员聘请小组长,每位委员聘请2-3名小组长。再由小组长选择3名组员形成学习小组,小组内每位同学都有学习的分工,分别负责讨论组织、发言、展示等。因每位同学的学习能力不一,班级里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小组成员们努力地帮助组内的学困生,希望他来回答问题,得到更多的奖励。这不仅能促使学困生也努力地学习,通过回答问题来给组内赢得更多的奖励,同时也给他树立了信心:原来,我也是组内不可缺少的一分子!而学优生在当小老师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巩固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每个学生都生活在一个组织中,每个学生都能在组织中找到自我,实现自我。

课堂教学的组织没有定式。无论是建设课堂学习小组还是组织其他学习形式,都应具有小组化、合作式、目标性等特点,可以是全班活动或分组活动,可以是师生角色反串或课内课外“翻转”,但无疑都是教师匠心独运,个性使然,肯定是学生乐于其中,得于其中。

综上所述,语文的“课堂有道”,就是要求教师在准确把握课标、教材的基础上,优化教学设计,建好学习组织,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蕴含的文味、意趣,从而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意识,并将文学精华内化为自身的语言鉴赏和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①②洪镇涛,《回顾我的语感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7.2。

③黄孟轲,《文本细读,切入言语的心灵世界》,《中学语文教参》2006.7。

④洪镇涛,《语文教育的“道法术”》,内蒙古教育·基础教育综合版 2008.6。

葛江海,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汉。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本语言设计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BUBA台灯设计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有种设计叫而专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