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5-06-02李懿
李懿
【摘 要】随着教育的发展,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不能老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 思维
我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多年, 根据平时的实践摸索,深深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特别要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我就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几点体会:
一、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氛围对学习很重要,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知觉作用和积极力量。”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1.创设愉悦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敢于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色色的舞台,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数学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对学生的独特创新想法要特别呵护、启发、引导,不轻易否定,切实保护学生“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积极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占有足够的自学时间,享有广阔的联想空间。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我提出在长6米、宽4米的房间里铺地毯,商店有宽1米、2米、4米三种型号让学生自由选择。有的说“买1米拿起来方便”;有的说“买4米的铺起来美观大方没有接口”;还有的说“选择2米,这样又方便又省钱,床底下可以不用铺”。课堂上学生质疑问难、创新意识的苞芽得到了保护,将逐步形成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二、提供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机会
1.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实践证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时,行为的动机是自愿的,行为的过程是自由的,行为的结果是独创的。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使课堂真正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
2.让学生大胆质疑,讨论争辩
学习首先是从疑问开始的,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没有问题就没有紧张的思维活动,更谈不上创造性思维活动。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适时组织学生讨论争辩,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欲望。
例如学习“长方体的认识”时,有位学生提出了“一张信纸是不是一个长方体?”的疑问,全班同学对这一问题产生了不同的意见。这时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展开了讨论。有的说“它没有高,不是长方体”;有的说“它有高,只是底比较薄,所以是长方体”;有的说:“只有把纸放平后,它才是一个长方体。”学生畅所欲言,思维互相碰撞,发挥了他们潜在的创造潜能。
三、不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
所谓思维的发散性,是指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的思维方式。创造思维水平往往是通过思维的发散水平体现的。思维发散点越多、思维发散量越大,创新思维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大。
例如,在编完9的乘法口诀以后,我要求学生找出它们的规律。甲生说:每句口诀中被乘数都是9,后一句口诀中乘数比前一句多一,面积比前一句多一个9;学生乙说:每句口诀中积的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都是9;学生丙说:9和几相乘的积,就是十减几的得数。我问:你是怎么发现的?学生丙说:1个9比10少1,2个9比10少2……几个9比几少几,所以……一般在教学中,编完乘法口诀之后,就是读与写,不会再在思维上提出进一步的要求。我创设了一个能刺激学生发散思维的环境,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甲从整体上观察思考,发现了一条基本规律;学生乙从局部上观察思考,发现了一条局部的规律,具有偶然性和特殊性;丙生从整体上观察思考,发现了一条新规律,并通过有根据、有条理的叙述引导大家经历了“发现——验证”的过程,显示了一定的创新水平。
2.注重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所谓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拒绝复制型思维。创新往往是从怀疑开始,怀疑就是思考,怀疑就是批判。一次,我在复习应用题时,出示一道题:某修路队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120米,7天修完。若需提前一天修完,平均每天比原计划多修几米?甲生解:120×7÷(7-1)-120=840÷6-120=20(米)。乙生解:120÷(7-1)=120÷6=20(米)。乙生说:这条公路计划7天修完,若提前1天修完,只需用6天,在6天里平均每天比计划多修的米数加起来等于计划1天修的米数,所以只需要把120除以6即可。通过比较,大家对乙生另辟蹊径的最简解法十分赞赏。这时丙生提出质疑,认为本题不可能用两种两步解答:他说若需要提前6天修完,用120÷(7-1)=120(米),120+120=240(米),而每天比计划多修120米,是不可能提前6天修完的。我表扬丙生敢于质疑,指出乙生的解答思路没有错,但解答步骤一般需要三步,并启发丙生列出算式:120×7÷(7-6)=840÷1=840(米)。丙生兴奋地向大家说清了理由。学生在发散思维基础上提出了两种解法:甲生的解法是一般解法,乙生的解法是特殊解法。丙生未真正理解乙生的解法,持怀疑态度。我若因此加以否定,那对丙生的学习情趣和批判冲动将是一种残酷打击。我在鼓励的同时指导丙生列出算式,再由他理直气壮地说出解题思路,使丙生获得了认识与情感上的极大满足。
在创新教育中,教师的宽容态度很重要,没有宽容心,学生就没有自信心,没有信心也就失去了创新的内驱力,无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创新性的教育观念,通过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探索性地学习,培养其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最终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其创新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