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基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
2015-06-02许国莹刘家秀
许国莹,刘家秀
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淮安 223300
教学质量评价是高校内部教学管理的基本方式,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应着眼于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科专业发展。由于高等职业学校具有专业化特点,因此需要针对不同专业特点,聘请行业专家参与制定专门的评价体系。以往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缺乏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学检验课程、医学检验教师特点的诠释。因此,构建一套符合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特点的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有利于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等的实施情况进行科学地评判,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稳步发展的重要保证。
1 教学质量评价的发展
现代教学质量评价起源于美国,西方有几十种,但是对我国影响较大的有以下三种:①泰勒模式,即“目标—达成—评价”经典评价模式;②斯塔佛比姆首创的CIPP评价模式,即“背景(contex)评价、输入(input)评价、过程(process)评价、成果(product)评价”;③斯坦梅茨评价的差距模式,即标准与实际运作的比较。
随着教学质量评价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综合评价法,如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但有学者认为 不同的综合评价法其结论并不一致,建议使用组合评价。
2 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中外学者、专家在教学质量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均有不同的看法[2]。孙新铭等[3]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一定看法。综合文献和专业分析,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2.1 民粹本位影响评价结果
“民粹本位”的教学质量评价即所谓的“学生评教”。因其以学生的“满意度”为核心判断标准,以提升学生“满意度”为主要目的,蕴含着尊重与满足“民意”的价值倾向,故称之为“民粹本位”。李继怀等[4]认为民粹本位的情感扰动对评价结果影响较大,因此,通过试题梯度修正、偏差分布修正、学术成就、修正专家委员会修正,并构建了评价系统模型数据实现流程。所以,在构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时应考虑到民粹本位的情感扰动,减少学生评教在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中的比例。
2.2 评价标准缺乏差异评判
评价标准是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准绳,一般由教学管理部门制定。而针对评价主体的差异、课程的类别、教师的职称使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务必会打击具有一定创新性教师的积极性。张慎霞[5]认为应建立适应不同评估主体、不同课程及授课教师的分类指标体系。如专家侧重授课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评价,而学生侧重对教与学的态度、教学效果的评价。此外,采用通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项目化”、“教学做”一体化等类型的课程没有体现,不能科学地评价现在的高职课程类型的特点。再者,教师在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面临的任务不同,所以对于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的要求也不相同。因此,应根据评价主体差异、课程差异、教师差异分别设计专家表、自评表、学生表,等。
2.3 评价主体缺少教师本人
素质教育对课程评价新的要求是:“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这是我国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三项核心任务。然而,在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中,往往只重视第二方(学生、教学督导人员,等)的评价,忽视了第一方(教师本人)的评价。同时,黎荷芳[6]也强调教师的自我评价主要是要引导教师通过其反复比对自己所定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来分析其教学改进的目标,真正调动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的积极主动性。因此,在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时应注重教师本人的评价。
3 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3.1 发展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
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在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中以发展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为主。“发展本位”的教学评价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努力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充分肯定教师的教学成绩,与教师一起分析存在的问题,使被评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得到提高。教师的自我评价即是发展性评价的体现。同时,要进行激励性评价,要能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能激发教师的创新能力、能促进教学改革的发展、能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对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具有激励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3.2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高职专业课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其质量评价就应以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标准进行。在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内容上应注意评价的全面性,既包括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包括专业技能的掌握,也要评价思想品德素质等内容;在评价方法上注重多种方法的共用,实行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使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趋于统一、相互补充。因此,科学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取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综合,并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质量评价与临床医学检验技士资格证书挂钩,使专业课程评价更具有实效性和职业导向性。
3.3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为了反映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征,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从重视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重视课程实施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转变。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结果不仅与教学过程的组织调控有关,还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态度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学校可根据实际条件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调整,使教师的教学才能行为突破教材的制约,实现教师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向能力本位和现代职教课程观转换,又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所以,在对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时,既要重视教学结果,又要重视教学的过程,做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从而确保评价的科学合理性。
4 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4.1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评价依据
我国从上个世纪末开始执行严格的职业资格制度,其中要求从事医学检验工作人员,必须从医学院校相关专业毕业,并参加全国检验技师(士)资格考试,取得医学检验技师(士)资格证书。资格证考试科目及题型如表1所示。因此,高职医学检验学生毕业一年后能否顺利通过医学检验技士资格考试,应是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办学效果、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
表1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资格证书考试科目及题型
4.2 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框架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是医学检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合理客观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前期研究[7]的基础上,参考相关文献[3],构建了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它由三方评价主体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的条件质量、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进行评价。
图1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框架图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框架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该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于2009年6月以“引企入校,校企共建”的合作形式,与杭州迪安医学检验公司签约,成立淮卫迪安医学检测中心,参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科研,等。因此,应将淮卫迪安医学检测中心纳入评价主体。此外,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去向为各级医院检验科,因此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评价主体第三方的用人单位以医院检验科为主。
此评价主体不仅重视第二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校学生、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师、校内督导和淮卫迪安医学检测中心专家)的评价和第三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医院检验科专家和非用人单位,如政府评估组织)的评价,而且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师的自我评价纳入其中。在肯定教师工作业绩的同时,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突出了教师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激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原则。同时,三方评价主体也防止了“民粹本位”对评价结果的影响,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框架中评价指标由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的条件质量、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构成(如图2所示)。
条件质量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教学的基本保障,通过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师、校内督导、淮卫迪安医学检测中心专家及非用人单位对教学团队、学生状况、实训基地和学习资源进行评价;过程质量主要注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师在教学准备过程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是否能与临床医学检验技士考试大纲接轨,其教学过程是否与医院检验科岗位工作流程接轨,以及教学管理环节,主要通过第一方评价主体和第二方评价主体进行评价;结果质量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核心,通过学生实习前发放调查问卷、实习检查座谈会的形式考察学生所获得的“培养-就业综合”能力,统计学生在化学检验技能大赛和创新大赛中的表现情况以及通过第三方评价体系麦可思完成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在临床医学检验技士通过率、一次性就业率和医院检验科评价的调查。
图2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评价指标具体内涵
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评价指标对于不同评价主体、不同课程及不同职称的教师分别设计评价表,体现差异性评价。针对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指标侧重点应不同。例如: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校学生的评价表中评价指标占权重较大的是过程质量中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师的教学态度;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同行教师的评价表中占权重较大的是过程质量中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否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及结果质量中学生的学习效果;淮卫迪安医学检测中心的评价表中占权重较大的是过程质量中教师的教学内容是否与临床医学检验技士考试大纲和医院检验科岗位工作流程接轨,是否体现“三围”教学目标及结果质量中学生的学习效果;校内督导的评价表应侧重于教师教学准备阶段和教学管理环节的评价。针对不同课程的评价指标侧重点也不同,如操作性较强的《临床检验基础》和《微生物学检验》应注重“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改革,而对于系统性较强的《临床血液学检验》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应注重项目化课程的设计。对于不同职称的教师,职称越高,要求越高。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不仅考查学生在期中、期末测试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知识的掌握,同时通过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技能考核和专业技能竞赛考查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更注重在平时的表现,体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同时在量化各项指标的同时,体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结合。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保证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成效的核心环节。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能有效地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质量。今后,在评价过程中我们还将不断完善评价指标,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提供有力保障。
[1]王一任,吴志泉,王姿欢,等.医学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若干问题与对策探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1):149-150
[2]叶燕,娄桂琴,郭永生.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综述研究[J].职业,2012,(32):126-128
[3]孙新铭,方修建,喻朝善.基于课程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J].职教论坛,2013,(14):59-61
[4]李继怀,樊增广,钱士奎.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中的理念创新及其模型修正[J].现代教育管理,2011,(10):61-64
[5]张慎霞.课程教学效果评价还是教师教学水平评价[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3):61-63
[6]黎荷芳.高校“教学质量奖”评选中的教学质量评价问题反思[J].煤炭高等教育,2012,30(1):84-86
[7]刘家秀.高等职业教育动态性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1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