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春江花月夜》后的几点思考

2015-06-02王世发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5年1期
关键词:思妇两节课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千载传诵的写离愁别绪的抒情诗。这首诗描写了春天江边月夜下的美景,抒发了思妇和游子的相思之情,生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思索。闻一多评价此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被誉为“孤篇横绝全唐”。这首诗主要写唐人的胸襟与宇宙意识,充满哲理。下面对程丽华、张正平两位老师的研究课作一下简评。

一.朗读引起了重视。朗读是两节课最大的亮点。第一,注意了给学生读的时间。两节都给了学生一定的读书时间,学生通读了三至四遍。课堂上能大胆地给时间让学生读,很难得。第二,注意了读的指导。如程丽华老师朗读指导时,教学生古韵十三辙知识,学生不一定全懂,但有好处,韵脚和响亮的程度,学生基本是懂的。十三辙学生基本不懂,但以后学生上了大学,学到音韵学就会有印象,学生会想起程老师教《春江花月夜》时讲过的。第三,注意了方法的多样性。如第一节课就有齐读、男女分读、男女分层次读、教师范读等。第四,展示了读的效果。尤其是第一节男女生分读,读得深情,读得陶醉,读得能再现诗的情景。

二.教学思路清晰。两位老师都抓住了这首诗的教学重点:景、情、理的结合,描绘了春江月夜美景,提示了人生与宇宙的哲理,抒发了思妇游子相思之情。第一节设计分层教学环节,颇有特色,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张扬学生学习个性。

三.注重语言品析。语言品析和鉴赏是两节课的另一个亮点。程丽华老师教学有一个主环节是品析语言:“选一句你喜欢的与下列意象相关的诗句,读一读,并说说这句诗的言内之意和言外之意。”学生品析非常细腻。张正平老师教学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人教版教材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苏教版教材却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你认为是用“望”好,还是用“只”好?说说理由。学生一读一品,都觉得用“望”字好,用“望”字情感更加丰富,入情入境,诗情画意。诗人用词的精妙让学生了然一心!

两节研究课引发了笔者对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思考之一,语文课如何更加充分地体现诗歌教学的特点。诗歌教学有两个重要的特点:意象是诗歌的生命,想象是诗歌的灵魂。

1.意象是诗歌的生命。意象是诗歌教学的载体,离开了意象,诗歌教学就成了镜中之花、空中楼阁。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诗歌的教学必须以诗歌的方式来教。”诗歌是言情的,诗歌的言情是通过意象来表达的。两节课几乎没有把意象的分析和意境的揣摩作为诗歌教学的重要抓手。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意象有两个特色:

一是意象叠加,创造了深邃的意境。意象叠加就是将多个意象叠合在一起,形成意象群,创设一个特有的春江花发的月夜世界,使诗歌的意境显得丰富、深厚、奇特。例如开头:“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写的是春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写的是春夜,“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写的是春原(春天的原野,开满花的郊野)。春江、春夜、春原就形成了春的意象群,如果诗人单一地表现其中一个意象就显得单调,现在作者把它安排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春江月夜”的世界。江潮浩瀚,月共潮生,皓月千里,广阔无垠,江天一色,景象阔大,画面壮丽。本诗中的意象极为丰富,有江水、沙滩、天空、明月、花树、雪霰、原野、枫树、花林、流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鸿雁、鱼龙、江潭、落花等,我们将这些意象梳理一下,就会形成若干个意象群。有“月”的意象群:初升月(“海上明月共潮生”)、中天月(“蛟蛟空中孤月轮”)、西斜月(“江潭落月复西斜”)、孤悬月(“落月摇情满江树”)。有思妇的意象群:青枫浦——明月楼——妆镜台。有思念的意象群:玉户帘——捣衣砧——鸿雁——鱼龙。有游子思妇意象群:梦落花——江水流春——江潭落月——落月摇情。本诗超过了古人一般诗歌中的意象,通过独特的意象组合和意象叠加形式,描绘了丰富的画面,创造了深邃的意境。意境深邃,如“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石拂还来”,月光照在梳妆台上,照进门帘,照在捣衣砧上,赶也赶不走,拂也拂不掉,相思之苦,愁思难排,把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写得深沉绵长,楚楚动人,表现了思妇内心的愁思之重和愁绪之深。

二是意象对比,揭示了深刻的哲理。《春江花月夜》中,意象是在不断的对比中进行的。宏观的对比是上半部分的情景、哲理与下半部分的离情、相思的对比;微观方面的对比有很多,比较重要的有两点,一是人与月的对比:“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由此自然想象引入“古人”与“今月”的对比:“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二是人生与江月的对比:“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把“月亮”与“人生”放在一起思考,让人想到月亮是永恒的,宇宙是永恒的,由月亮的盈虚变化,让人感到时间的流逝,人生的短暂。然而诗人没有仅仅停留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之上,而是别开生面,翻出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的个体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然而人类的生存则是绵延久长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是能够共存的,人生短暂,但人类与宇宙共存。这就揭示了人类与宇宙的真谛!

2.想象是诗歌的灵魂。德国文艺评论家莱辛曾说:“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诗画同源。“诗是动的画”说的是想象,没有想象便没有诗。诗歌教学也要借助想象,只有通过想象和联想,才能够进入诗歌的意境。两节课关于想象的训练,教师没有明确的意识,缺少想象训练,因此没有很好地把学生带入诗的深邃意境。此诗几乎是一句一画,一诗一境。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等。想象训练是诗歌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不可忽视。

思考之二,语文教学要大胆启发学生提问。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学习品质,要从学生提问开始。两节课提出了不少问题,但全是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不能提出问题吗?不是。老师没有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教师缺乏指导学生提问的意识。一位科学家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会提问的学生是思维型学生、智慧型学生。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教《天上的街市》,教师示范提出两个问题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学生提出了10个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学生问,为什么要说是那“朵”流星,而不说成那“颗”流星?流星明明很快,为什么说它是“提着灯笼在走”?学生讨论后,很快解决了这个问题。“流星”一般用“颗”作单位,说“一颗流星”,作者为什么要用“朵”呢?有一位学生说,我是这么想的:“朵”一般是形容花,花是非常漂亮的,鲜艳的,这里用来形容流星,说明流星是非常漂亮的,像一朵朵花一样美丽,作者这样写,是说天上人的生活是非常美好的。天上的流星明明很快,为什么说它在“走”呢?学生说:作者写的这颗流星不是天上实实在在的那颗流星,而是作者的一种想象,说他们“提着灯笼”在天上“走”着,这样想象就表现了牛郎织女在天上悠闲自在的生活情景。课堂上让学生提问,让学生讨论和交流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思考之三,语文教学要注重整体教学。所谓整体教学,就是要从整体入手,然后进入局部,进行微观研习,展开充分的学习活动,最后回归整体。现在课堂教学前面两个环节一般都做得不错,但是“回归整体”这个环节普遍做得不好。“回归整体”是对教学进行深化和升华,帮助学生形成整体印象。如两位老师开场都说《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是“孤篇横绝全唐”。其实,唐诗里写景状物的诗并不少,充满哲理的诗也很多,写游子思妇的诗更多,为什么说就这首诗是“孤篇横绝全唐”呢?一节课结束了,学生对这个问题并不清楚。沙市区教科院李劲老师执教这一课,在课的末尾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她引导学生这样来探究,认为前人之所以这样评价,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是格局,诗人把写景、说理、抒情融合在这一首诗里面,形成一个宏大的格局;二是格调,很多写离别相思的诗,都写得苦闷,悲伤,格调比较低沉,而这首诗是“哀而不伤”,表现了诗人豁达的一面。如果两位老师的教学在回归整体这个环节上注意一下,让学生明确本诗“孤篇盖全唐”的原因,形成整体印象,岂不更好?

思考之四,语文教学如何摆脱网上资料的束缚,体现创造性教学的特点。这两节课的教学,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受到网上教案资料束缚的痕迹。网上能搜索到王义翔老师设计的《春江花月夜》教案,大家可以比较一下,这两节课的教学设计都不同程度的受到这份教案的影响,或教学设计的主体结构基本相同,或板书基本相似。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是个性化思维的成果,如果套用网上某些资料,就失去了讨论与研究的价值。

思考之五,语文教学要关注细节。程丽华老师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老师示范诵读(老师当众背诵全诗)。老师能够背诵固然好,但教学的效果不是看老师能不能背诵这首诗,而是要看学生当堂积累了多少。老师背诵时学生在干什么?在听老师背诵,在看老师表演。这节课指导学生诵读前面有很多铺垫,如果最后让学生“赛背”这首诗,那不是更好吗?它可以掀起教学的波澜,把教学推向高潮。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学生。张正平老师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播放录音朗读,朗读得真好,这个环节为什么不放到开头进行呢?放在课的开始可以让学生感受这首诗应该怎样读,发挥朗读示范作用,可以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让学生把握朗读的情感,而放在课尾读,效果就没有这样明显了。

王世发,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湖北荆州。

猜你喜欢

思妇两节课春江花月夜
最虎的事
春江花月夜
培训
苏轼和李清照词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对比
同一叙事模式下的不同意蕴
传世作品最少的诗人
《春江花月夜》赏析
睡眠,想说爱你不容易
浅析《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美学价值
如何改正自己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