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共享教学中实现语文知识增值

2015-06-02宗桂荣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5年2期
关键词:观点个体思维

陶渊明在《饮酒二十首(其一)》中有诗云:“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一壶酒一个人喝是孤独,但是与邻里朋友分享对饮,却是欢乐无穷。酒尚且如此,无穷无尽的知识资源更是这样,我们应该将脑中有限的知识分享,来收获他人有限的知识。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将每个人有限的知识罗列起来,就可以使我们本身原有的知识增值。这是一个抛砖引玉,开阔眼界,增强思辨,储备知识的有效途径,我们利用自己有涯的知识,吸收异于自己的思维方式,使知识“以一生十”,无穷无尽。可以说,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环境、履历经验都别于他人,所以在其脑海中所形成的知识烙印也具有很大的差异。在此,教师可以提供一个知识共享平台,将这些迥异的知识体系结构联袂成知识整体,实现个体所存储知识的升值。本文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为“众矢之的”,来谈共享教学中语文知识增值的实现。

一.百家争鸣,同台共享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派系繁荣局面,这与同期的古希腊文明遥相辉映,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永恒的明星,它的光芒也波及整个世界。至今被我们仰望、涉及、流连。之所以如此,大部分是因为横向对比它的丰富性和纵向对比它的深刻性。可以说,“一家之言”总会使所代表的知识领域显得荒凉、浅显、单薄,而倾尽自己现有的知识彼此争芳斗艳、促膝分享却能积淀自己的知识底蕴,丰富、深刻自己,又能实现自己现有知识的增值。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来说也是如此,教师要颠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噤若寒蝉的听讲方式,建立一个知识共享的平台,让学生各抒己见,将别于他人的经验、思想、情感分享出来。这是一次整体中个体间相互交流、沟通的机会,学生通过知识的分享建立向心力、凝聚力,这两种力量撮合各个个体,进而使学生这一整体更具有强大的力量而攻无不克、无坚不摧。

一朵花开不算艳,千万种花齐放才算艳。对于语文课堂来说,以一个教师为主体的教学不是精彩教学,每位学生以个体的形象说出代表个体的语言才是精彩教学。说比听更有意义。例如苏教版初中教材中《落日》一文。这是一篇经典的新闻纪实文章,即新闻特写。学生阅读文本后发现,本文与其他纪实类文章有些不一样。有的学生认为本文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其中有一些作者的主观感受。前两段中,还有议论:“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七十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也有学生发现文章选取了一些看起来细枝末节,甚至鸡毛蒜皮的事实来写。如水兵的衣服“军衣洁白,折痕犹在”、签字场所的摆设。有学生甚至谈到文章并未完全依据事实来写,还写了不在现场发生的事实(“白马的故事”)。正是通过这样的交流共享,学生恰恰能充分认识到“新闻特写”这一文体的特点。又如高中教材中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慷慨激昂的演说词,是马丁·路德·金咆哮着发出的“黑人之音”。这篇演说词的历史意义,其间所蕴含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等等都不是教师轻描淡写的讲解就能使学生透彻理解的。所以,在这里教师要建立一个知识分享平台,让学生互相将所知道的关于作者、美国种族歧视纷争、黑人遭遇,乃至美国种族经济、政策的现状等等做一次交流。这样一来,学生间进行知识互补,增长了见解,也使得原有的知识升值。另外,教师还可将眼光置于文本之外,让学生举出一些人类历史上最珍贵的演说,如闻一多的演说,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等等。

二.激烈思辨,矛盾相生

思维的碰触才能激起无限智慧的火花。思维的禁锢只能让智慧之水静止、呆滞和污臭。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它所涵盖的知识包罗万象,涉及各个学科、各个领域,这更需要我们运用不竭的智慧去探索。但是,由于经验的有限性,我们着眼事物的角度也走向了偏执和片面化。这让我们难以接收与我们不一样的思维想法,我们洞察事物的智慧也一点点用尽,世界在我们眼中成了冰山一角。所以我们需要智慧的挖掘,需要从别人的身上汲取我们所欠缺的思维方式。可是,思考角度、思考方式也有对错之区别,我们需要在激烈的思辨中来验证自己的思维和他人的思维,然后才决定要不要坚持和采纳。正所谓:“矛”、“盾”相生,在思辨中,想法、知识等形成共享,这是其一;其二,在思辨中,互相矛盾的观点也会互相成就。如果没有矛,就不会成就盾,或者说,如果没有盾,就不会成就矛,事物间总是在相克中相生。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相矛盾的一隅而不自知,但当与别人进行观点切磋、激烈思辨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当然,这也是观点、思维分享的一种方式,在分享中知对错,在分享中决策是否坚持己见,是否接受他人观点。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于三味书屋是“乐园”还是“苦屋”,就足以引起学生的争论。一方面,三味书屋中的学习生活是枯燥无味的,另一方面,孩子们又能趁先生自我陶醉时糊盔甲套在指头上做戏,用半透明的纸蒙在绣像小说上画画,这些又显得趣味盎然。学生可以在这样的辩论中发现作者传达出的隽永的趣味,不管教育体制如何僵化,孩子们活泼的天性总能找到自己的表现形式。而对童心的肯定,恰恰是作者对旧教育体制的批判。又如《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涉及到孟子的“仁政”思想,其中不乏一种睿智的思辨色彩。它与孔子在《季氏将伐颛臾》中所提倡的“德政”一脉相承。在这里教师可以将孟子的“仁政”与孔子的“德政”放到一起,让学生进行比较,并联系目前国家现状,让学生互相进行思辨,谈谈哪种方式更恰当些,更好些。孔孟之道都反对征伐,其所提倡的治国思想都以“仁”为本。但孔子提倡君以修德来聚集远方的人,而孟子提倡以民生的方式来使天下百姓聚集于此。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以前坚持的是那个观点,但是经过互相的思辨展开,他会觉察到自己内心的矛盾而在辩论中形成自我观点的统一。

三.观点集合,吃透知识

正如分散的星星的光芒稍逊月亮的光芒一样,分散的观点的力量总是微小而不具说服力的,所以我们要把观点集合,将无数个看起来微弱的光芒聚集起来,使其形成一个发光整体,整体的力量总是巨大的。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教师建立一个知识、观点共享的平台,让大家各抒己见,互相借鉴学习。但倘若教师止步于大家的各抒己见,而不将这些观点做一次总结,那么,该课堂只是满足了学生说的欲望,而没有起到知识分享真正的成效。因此教师要将灌进麻袋的学生的观点进行整合封袋,让它们形成一个体系。这样,才使得学生易于把握,继而吃透知识。

“十根筷子”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不过本文不是去讲团结的重要性,而是要说明观点集合之力量的巨大性。还以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和孔子的《季氏将伐颛臾》为例,一个提倡“修德”,一个赞成“民生”,学生围绕这两个观点展开讨论,但是你一言我一语未免显得很杂碎、分散,所以作为教师要进行观点的集合,将学生的观点分类、分角度进行汇总,然后再用最恰当的语言总结出一个最能详尽这一角度的观点。这样一来,学生无论是对自己的观点还是对他人的观点都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这更有利于其对这两篇课文的学习。另外,教师也可突破文本,让学生站在课本之外进行思考。联系国家现状考虑除孔子的“修德”、孟子的“民生”之外的治国思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丰富了课堂教学。

结语:

英国文学家萧伯纳曾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大家相互交换,各得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大家相互交换,各得两种思想。这句话精辟地指出了知识共享的重要性。学生作为不同的学习个体,是存在差异的。基于不同的人生经验、生活环境,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各具特性。学生作为知识的主体,也是不对称的,因而对于教师来说,不能求同去异,而要重视差异性,为学生搭建共享平台,从而促成学生的相互切磋和借鉴,以此实现个体知识的增值。

宗桂荣,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扬州。

猜你喜欢

观点个体思维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How Cats See the World
观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