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网络问政”研究
2015-06-01刘醒
刘醒
摘 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作为一种新兴手段在我国民主参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网络问政”平台的建立不仅拉近政府与公民的距离,消除地位悬殊,也让公民拥有平等对话协商权利。然而,在其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下,网络自身存在的缺陷亦不可忽视。这些缺陷如若不加以重视,必将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发展。因此首先提出民主建设中“网络问政”平台的优点,其次强调“网络问政”平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最后试图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完善“网络问政”平台。
关键词:民主建设;网络问政;思想政治教育;积极作用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2-0255-02
古往今来,民主建设在一个国家的政治文明建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古代为官者通过舆论察得失,纳群言,明决策。随着民主思想的不断完善,邓小平于1979年春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1]的重要命题,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报告》中,习近平主席更是高屋建瓴地指出“我们必须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要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2]伴随着公民参政议政的意识不断增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问政”平台应运而生。它不仅成为公民政治参与有力手段,也是对我国民主建设又一次伟大的探索。
一、“网络问政”平台的兴起及其含义
列宁曾强调:“对我们来说,重要的就是普遍吸收所有的劳动者来管理国家。”[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如今科技的迅猛发展在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的交流形式。传统的基层走访调研和烦冗的信访制度已不能满足公民政治参与的诉求,人们开始通过网络表达诉求。“网络问政”平台兴起后,不少学者对其具体含义给予独到见解。在学术界,依据问政主体不同,普遍有如下三种看法。分别是:“双重主体论”“政府主体论”及“网民主体论”。[4]“双重主体论”全面地概括出“网络问政”平台是通过网络这种新的技术形式,进行党政机关和民间的平等对话,在网络中显现公民民主需求的政治手段和行为。”[5]“问政”体现出的正是一个双方面沟通交流的过程。因此可以把网络问政狭义地意会为政府通过了解民情、汇聚民智,达到科学民主决策,做到“问”计于民。而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人民也应向政府官员献言献策,表达民意,监督政府。但“网络问政”作为一种新的问政方式,亦有其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二、“网络问政”平台的优势
自2008年以来,“网络问政”平台已实施了七年。在七年的时间里,“网络问政”的平台建设如火如荼,问政平台也几乎形成完全覆盖的局面。“网络问政”平台被如此广泛使用,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公民平等对话,全民监督政府
在网络问政平台上,匿名效应可以让每个网民都受到平等对待。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与政府“零距离”对话的机会增多让公民由被动接受信息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其次,网络问政还引领了网上监督的新时代。在网上,政府制定政策和执行过程的隐蔽性大大降低。公民可以在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政府事务并对政府工作及官员的表现提出建议,做出评价。公民在表达自己的态度中无形产生一定的社会舆论压力,进而对政府行为进行有效监督,促进政府工作的廉洁和高效。
(二)有利于政府科学决策,提高工作效率
“网络问政”平台相较传统问政模式结构变得更加精简,省去许多华而不实的层级组织,节约了大量的成本和资源,最大程度确保了原始的信息真实性和连续性。由于互联网体现出自由开放的理念,在遵循自由平等原则下,公民表达意见,参与政府决策。政府机构能及时倾听底层声音,缓解社会矛盾,大大增强了政治的传导与反馈系统。所以“网络问政”这一平台能够帮助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网罗民意,广纳善言,并且及时提出反馈意见。
三、“网络问政”平台的劣势
现如今在我国政治制度还不尽完善,网络问政在提供了很多有利因素的同时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不应将网络的作用任意夸大,同时也要关注平台所存在的劣势。
(一)“网络问政”具有片面性和功能夸大性
一些网民反映的问题纯粹从个人利益出发,缺乏对整体意识的考量。而政府决策也缺乏对于整体统筹的把握。这无益于各级领导了解基层的真实状况并产生误导,给地区科学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消极作用。一些学者在言论中过度夸大网络问政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正是职能部门缺位和公信力丧失的表现,企图将所有问题通过网络去解决,这将是网络不能承受之重。
(二)“网络问政”容易导致表面化与形式主义化
在西祠胡同上一篇名为《南京网络问政,你怎么了》的帖子,指出南京一小区将会所出租作为酒店,小区居民向南京相关部门反映,直至酒店开张了,平台上给出的依旧是“案件正在处理中”。可见,对于反映的问题,问政中心是持置若罔闻的态度。对此小区居民感到愤慨,并质疑南京开通的网络问政平台只是空摆设,导致“服务型”政府的形象在民众的心中大打折扣。这反映某些政府在开通平台后实行不浏览、不回复、不更新,甚至都不曾专门维护网站,大大打击了群众的积极主动性。
以上种种问题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正是我国在“网络问政”平台运行过程中忽视了对广大行政人员和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四、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问政”关系及其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问政”的关系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已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媒介之一。网络的广泛应用,让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日益紧密。当前大量的爱国互动网络平台积极传播世界观教育、法制观教育、道德观教育等价值观念,在潜移默化中促使人们爱国情感得以增强。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教学手段,有益于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最大效能。思想政治教育还是社会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其独特的柔性管理特性能有效弥补行政手段及法律等硬性管理方式的不足。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多元文化冲击,非主流意识的人生观价值观充斥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就需要肩负更多的责任。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问政的作用
1.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和谐网络环境
如今网络政治勃兴,网民作为参与主体之一,其素质和能力将直接影响到网络问政最终效果。因此,首先要强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知识为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并贯穿于网络问政的整个过程中。强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面向我国全体公民,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一分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因此,每个公民需认知到参政议政的重要性,行政人员要鼓励大众积极参与其中,培养他们“主人翁”的中心意识。其次要进行马克思唯物辩证思想的教育。网络自由性在给人们带来平等对话的同时也常被一些不法者利用。信息爆炸时代的来临使全民陷入尴尬境地,看似拥有无数信息,实则却并不了解信息的真实性。部分网民不具备分辨真实性的能力,在网络政治参与中缺少自我主观意识,受到别有用心的唆使,容易产生倾向性分明的偏激性舆论,最终往往越来越偏离于事件真相。因此,加强唯物辩证思想的教育,让民众在获得海量信息的同时,也要时刻保持清醒。
2.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全面科学解决问题
诚如上述,公民在参政中往往缺乏整体意识。因此在“网络问政”中需要有整体意识为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目前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最新调查报告[6]显示(如下图):我国网民虽然呈现递增趋势,但仍有一半公民无法参与到平台中,此时传统问政形式需要发挥作用。行政人员要更全面地听取意见并统一到国家政策与方针的整体高度上,统筹兼顾,听取不同阶层,不同社会角色的声音,并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教育引导,全面科学地解决问题。其次,对行政人员要加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问政”旨在更好地深入群众,联系群众。因此谨慎地开设“网络问政”平台,认真负责地维护“网络问政”平台,及时而有效地解决“网络问政”平台上群众反映的问题,态度诚恳地接受“网络问政”平台上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当发生问题时,政府要理性分析,科学决策,积极引导公民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法制观去看待问题。
3.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避免平台流于形式
在开设“网络问政”平台前,加强行政人员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的思想教育培养刻不容缓。作为人民的公仆,首要工作是解人民之忧。当人民提出建议和问题时,应该第一时间去思考解决方案,听取民众意见。这需要频繁地浏览留言信箱和交流平台,一旦发现有新的诉求就第一时间关注,而不是只为面子工程,放任问题不管。同时一旦发现出现网络失范问题还需要通过些强制的行政手段和法律途径去解决这些问题。
民主不应是一种工具而是作为一种信念而存在,民主的终极目的是构建一个平台和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里,任何人都能够合理表达自己的声音,表现出自我价值。对于网络问政平台而言,从删除到接纳,从有回复到解决问题,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对于如何完善“网络问政”平台的局限,如何更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贯穿到整个平台运行过程中,还有待我们深思熟虑。
参考文献:
[1]付怀峰.“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命题的理论渊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6):87.
[2]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06.
[3]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3.
[4]黄建.网络问政与政府回应[J].长白学刊,2012(4):55.
[5]张尚仁.网络问政——公共管理的创新形式[J].云南社会科学,2010(3):29.
[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