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对策

2015-06-01王洪叶

学理论·下 2015年4期
关键词:犯罪青少年对策

王洪叶

摘 要: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消极的社会因素不断增多,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以至于我国青少年的犯罪现象日渐凸显,并呈现犯罪形式团伙化、犯罪类型多样化、犯罪成员低龄化和犯罪手段高智化、成熟化等特点,影响了社会的正常运行。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应形成合力,共同预防青少年犯罪。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对策

中图分类号:D9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2-0074-02

青少年是指已满14周岁未满25周岁的人,虽然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已经趋于成熟,具有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但是由于他们知识水平有限、社会阅历较浅,难以抵御外界的干扰。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各种消极因素和不良环境都在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以至于我国青少年的犯罪问题日渐凸显,并呈现犯罪形式团伙化、犯罪类型多样化、犯罪成员低龄化和犯罪手段高智化、成熟化等特点,给社会、家庭和个人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和不幸,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正常运行,也对我规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深入正确地分析青少年犯罪的成因,才能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和社会稳定有序的发展。

一、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分析

特拉维斯·赫希(Travis Hirschi)在其《少年犯罪原因》探讨(中指出社会任何人都是潜在的犯罪人,个人与社会的联系可以阻止个人进行违反社会准则的越轨与犯罪行为,当这种联系薄弱时,个人就会无约束地随意进行犯罪行为,因此,犯罪就是个人与社会的联系薄弱或受到削弱的结果[1]。青少年之所以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就在于其与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联系减弱的结果。因此,要分析青少年犯罪成因,就得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入手。

1.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初始地和重要的场所之一,家庭的教育方式、氛围以及家长的行为方式对于青少年思想观念的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所为家庭教养方式是指家庭中父母对子女采取的教育态度和方法。由于现在的家庭中多为独生子女,有些家长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就在物质上对孩子百般迁就,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总是满足其需要。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极容易养成任性、骄傲,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一旦要求不能满足,就会显得非常脆弱、焦躁,或自暴自弃,或采取极端的手段,对抗社会。同时,有些父母由于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当子女有过失时,轻则大吵大骂,重则皮肉相向。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孩子对家长产生畏惧、仇恨、敌视的心理。感到家庭的冷酷无情,使他们因厌倦家庭而选择离家出走。其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孩子。有些家长在家里随意地说脏话,放荡自己的行为如酗酒、赌博等,这些行为小孩很容易去模仿,使他们从小养成不良习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2.学校的因素

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是青少年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之一,良好的学校教育和环境,可帮助青少年学生抵制和消除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但是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学校在教育上也出现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首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学校、社会仍然把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衡量一个学校好坏的标准,学校的一切教育都围绕着中、高考指挥棒来转,忽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等,从而导致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失范,法制观念淡漠,很多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是否触犯了法律法规,后果如何并不知晓,对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认识不清。同时,青少年正处于成长的特殊阶段,他们或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压力,如果在这时候教师不能给予正确的疏导,很容易使之产生自卑、不安、焦虑等心理,长此下去就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其次,在教育方法和教育态度上面,为了追求较高的升学率,学校和教师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身上,而对于成绩差、品行不端的学生则是态度粗暴、放任自流,致使这一部分学生因为得不到教师的重视而产生心里的不平衡,他们对教师作对,厌学、逃学甚而被开除学籍而流入社会参与违法犯罪活动。

3.社会的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人的私欲膨胀,对金钱、奢靡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加强,社会中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社会不良现象也时有发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横行,这些现象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给青少年成长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由于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他们思想活跃,善于模仿,面对这五彩缤纷和充满形形色色诱惑的大千世界,由于其认知结构的不健全,缺乏社会经验,极易受到社会中不良思想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青少年过分地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但其自身又没有经济独立的能力,当其欲望和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便选择了偷和抢,最后以身试法,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文化市场的繁荣,互联网、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文化娱乐等中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等不健康的文化产品,侵蚀着青少年的心灵和思想,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建议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青少年犯罪应以预防教育为主,惩戒为辅,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要形成一个整体合力,共同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1.提高家庭成员的素质,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家庭是人们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家中成员之间的观念、行为是相互影响的。首先,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规范好自己言行举止,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改掉自己身上不良行为,不要把不良的情绪带到家中来,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其次,父母要与子女之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要重视与子女的思想交流和情感的沟通,积极地走进孩子的心理世界,及时地了解孩子和掌握孩子的思想变化,到孩子遇到困惑和困难的时候,帮助其正确地分析、面对和处理前进道路上遇到的问题烦恼和疑惑;鼓励孩子参与家庭的决策,遇事多与孩子商量,鼓励孩子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正确的意见给予肯定,虚心接受,错误的意见及时耐心地进行相互沟通并纠正。只有这样,家长才能缩短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再次,家长要优化教育方式。用民主、平等的方式教育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鼓励孩子每一点微小的进步;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对于孩子某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要给予赞赏和接纳。当孩子遇到挫折和失败时,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恰当的引导,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快乐和安全[2]。

2.学校要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法制道德教育

首先,学校要转变教学观念,要运用正确的科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讨论式、提问式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思想品德、法制教育生动化、形象化、具体化,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同时,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手段和方法,对青少年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其次,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其次,建立家校合作平台,加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和联系。通过设立家长联络部、定期召开家长会、邀请家长到校观摩教学、手机短信、电话等方式等方式,使家长能及时地掌握学校的工作动态、孩子的学习状态,学校也能及时地知道家长的诉求、学生在家里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以便于家长和学校能够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地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再次,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使教师具备优秀的品德和素养;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因此,要深入持久地抓好师德教育,使每一位教师都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3.营造文明、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

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它不仅仅是家庭、社会的责任,也需要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共同努力才行。首先,政府完善法制体系,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青少年的权益。其次,公安、司法、工商、文化等部门要联起手来,坚决查处和禁止制造、传播不健康文化制品的行为,清理整顿文化市场,为青少年提供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出版物及音像制品。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要经常对网吧、发廊、歌舞厅、迪厅、酒吧等公共娱乐场所进行突击检查,严厉打击涉及毒品、淫秽、赌博等违法犯罪行为,防止其给青少年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和危害,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构筑一道社会防线。再次,社区组织要把青少年教育放在首位。建立社区青少年档案;定期召开社区家长代表联系会;充分利用社区广播、宣传栏、板报等形式,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配合各级部门对社区网吧、电子游戏室、歌舞厅等物了场所的监管,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健康、文明的无了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先进人物等到社区进行演讲,心理辅导等,营造一个关心青少年成长的氛围,优良的社会环境,引导青少年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4.提高青少年自身素质,增加抵御犯罪感染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要预防青少年犯罪,首先,青少年必须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法律素养,在日常生活中。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学会明辨是非,增强自我防护的能力,抵御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其次,青少年要正确对待青春期生理心理问题,学会以正确方法发泄自身消极情绪,调节自我心理,提高心理素质。同时,远离低级的暴力色情文化,慎重交友,自觉抵制犯罪思想侵蚀。

参考文献:

[1][美]特拉维斯·赫希.少年犯罪原因[M].吴宗宪,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

[2]袁霞.论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社会化[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2(5).

猜你喜欢

犯罪青少年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青少年发明家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Televisions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什么是犯罪?
重新检视犯罪中止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犯罪”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