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态技术、服务外包与农业现代化
2015-06-01温小林马媛媛庄义庆
温小林,马媛媛,庄义庆
(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镇江212400)
偏态技术、服务外包与农业现代化
温小林,马媛媛,庄义庆
(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镇江212400)
从理论上探讨了我国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然后从偏态技术的角度出发,提出用服务外包的手段来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具有偏态特性的农业技术的外包服务是农户兼业化背景下提高农业科技进步,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选择。
偏态技术;服务外包;现代农业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的背景下,我国的农业生产得到长期快速稳定的增长,这主要是缘于非人力资本偏态技术的广泛使用(如表1)。表1的数据表明,我国粮食产量与化肥施用量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化肥施用量越多我国粮食产量越高;从粮食单位面积的产量的角度来看,两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则更为明显。已有的研究表明除粮食播种面积之外,以化肥为代表的体现非人力资本偏性特性的物资投入是影响粮食产量增长的第二大重要因素。[1]但是随着化肥、农药等非人力资本偏态技术释放的农业增长效应趋于结束,节水灌溉技术、全自动机械化和无人机农药喷洒技术等人力资本偏态技术即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促进农业增长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在劳动力选择性转移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农业部门人力资本存量未能得到进一步深化,从而使得偏态技术的持续跟进和效益的发挥受到影响。新增长理论认为,内生增长的源泉归结为人力资本,农村劳动力的选择性转移势必会导致农业人力资本的流失,从而对农业生产带来负面影响。如何消除或者弱化这种影响无疑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偏态技术与服务外包
(一)偏态技术的选择
舒尔茨认为,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是保证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前提条件。[2]而传统农业是不具备这种可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可能就是打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格局,用现代农业来替代传统农业。舒尔茨认为,打破旧的农业生产格局不外乎以下几种方法:第一,改变农业生产技术相对稳定的状态;第二,打破传统农业相对稳定的生产结构;第三,改变传统的要素投入比例。可见,农业的现代化改造,关键在于打破农业技术相对稳定的状态,在此基础上实现农业生产格局和农业生产要素比例的改变,目的是促进农业生产要素收益的提高,最终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表1 主要年份农产品产量和化肥施用量
按照技术使用过程中劳动者人力资本积累情况,这里把技术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非人力资本偏态型技术和人力资本偏态型技术。如果某种技术的使用不要求劳动者具备更高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依靠劳动者自身禀赋和原有技术即可操作的技术,称为非人力资本偏态型技术;相反,如果某种技术的推广和试用是建立在劳动者较高的人力资本储备的基础之上,此时发生的即为人力资本偏态型技术。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跟进,非人力资本偏态技术的广泛应用不再能够满足农业进步的要求,不再能够匹配较高程度的农业现代化对农业生产的要求,此时农业生产的实用技术类型就需要向人力资本偏态技术转移,所以偏态技术应该也必须成为现代化过程中农业技术进步的努力方向。[3]
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是以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变革为前提的。发达国家规定耕地平均施肥的标准上限是225.0千克/公顷,而我国平均施肥量已经达到336.0千克/公顷。[4]这表明非偏态技术带给农业生产的增长效应已经耗尽,对非偏态技术的过度利用将给农业生产环境带来严重的压力。因此,推进人力资本偏态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势在必行。[5](如图1所示)
(二)偏态技术与服务外包
现阶段快速发展中的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是农业科技进步实现路径创新的重要形式之一,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是指农业生产经营中的部分环节,尤其是包含农业先进技术应用的环节,如农作物耕种收获阶段的农机跨区作业,技术托管,种苗代培及植物病虫害防护等行为,委托专门的具有显著偏态技术特征的农业服务人员或组织来承担,从而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该服务行为的实施是农业生产经营分工进一步深化的表现,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业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后农业劳动缺失带来的负面冲击。
图1 传统农业(非偏态技术)和现代农业(偏态技术)下人力资本H与农业产出Y的关系
在劳动力选择性转移的大背景下,农业人力资本积累程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城市工业部门对农业异质性劳动力需求的影响,从而使得偏态技术增长效应难以释放出来,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发挥现代农业技术对农业生产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成为急需面对和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农业生产环节的服务外包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提出来的。服务外包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劳动力转移后农村出现的“知识空巢”,同时也为偏态技术的实施和推广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伴随着新一轮服务外包在全国范围内的兴起,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应该成为未来农业现代化持续跟进的必然选择。[6](如图2)这主要基于如下认识:一方面,人力资本偏态技术进步的加速发展能够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准入门槛来促进服务外包的发展;另一方面,承接方的技术进步通过技术兼容影响农业产出增长,促进全国农业现代化进一步发展;更重要的是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承接方对发包方的技术外溢作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劳动力转移对现代农业的遏制,也方便较快的把非人力资本偏态技术从农业生产领域里释放出去。
图2 现代农业中投入(I)与产出(Y)的关系——基于不同农业生产主体
二、服务外包与农业现代化
服务外包的实施不仅弱化了优质劳动力缺失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获取分工深化所带来的规模效益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农产品质量较差,技术含量不高,农业结构老化,农业种植规模效益低下,劳动力成本偏高等诸多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面临了极大的挑战。[7]基于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发展情况,把外包理论嫁接到农业生产的实践之中,是我国推进农业生产现代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应该也有必要使得农业生产环节的服务外包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要补充和主要存在形式。农业生产环节的服务外包一方面可以促进人力资本偏态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使用,另一方面还可以强化区域范围内农业科技支撑,加快区域范围内高效特色农业的布局和配置,在外包服务的驱动下,培植和壮大区域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优化区域农业产业结构,与此同时还可以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促进以家庭承包为主的土地资源以自愿的、市场化的方式进行整合,在此基础上推动集约化、规模化和可持续的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一旦把农业生产的全部或部分环节外包给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特征的专业机构或个人,农业从业人员和土地资源就可以实现自由流动和合理转移,从而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下面从三个不同的视角来剖析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与农业现代化的可能关系:
1.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存续的合理性。与工业生产相反,农业生产更多地受制于自然因素的影响,各种农业技术的实施和操作有着严格的季节性,他要求特定农业科技的实施和操作在某一特定时间和空间内完成。[8]尤其在面对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的情况下,农业生产对农业科技的水平和工作量要求就更高,这就要求,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一种全面而细致的分工。而这却是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所不能的。正是基于此,农业生产环节的服务外包才逐渐发展起来,并且变得不可替代。而实践证明,农业生产服务外包能够与农业生产发展的内在推动力高度契合,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在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国家得到了普遍推行。
2.在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的基础上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可能性。当然,对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的现实考量还要注意与“中国实际”相契合。目前,学术界的共识是:农业生产服务外包既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之一。[9]总体看来,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够在某种层面上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与农业从业人员隔离开来,激发农业生产的潜力,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符合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
3.在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实施农业生产服务外包的必然性。农业生产之所以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生产产业化水平过低,农业生产规模偏小。我国现行的农业生产制度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农业生产环节的服务外包的实施使集规模经济、信息服务和先进技术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第三方对分散的农业资源进行集约化管理,发挥整体优势和规模效益,实现对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改造。与此同时,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服务外包的认知度也大大提高,愿意把更多的资源投向农业生产,从而推动传统农业向产业化和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的讨论所获得结论如下:1.劳动力选择性转移是二元社会向一元社会转变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种经济形式,任何试图消除选择性特征的努力都将是徒劳的;2.非偏态技术应用对农业增长的效应已经释放殆尽,未来一段时期内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以人力资本偏态技术为支撑,而这种技术的实施要以农业部门人力资本存量的提升为前提;3.在劳动力选择性转移持续推进的背景下,逐步减少农业部门人力资本弱化对现代农业的束缚,为现代农业生产释放更大的发展空间;4.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的实施很好地解决了农业现代化所依靠的偏态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使得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同步进行。
我国特殊的农业生产特点和体制决定了未来我国应该采取“政企农合谋”的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发展模式。[10]政府运用其特有职能为农业生产环节的服务外包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用外包生产来引导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引导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侧重点。服务外包企业和农业生产者则不仅要积极与政府进行沟通以获取最有力的扶持和优惠政策,而且要创新彼此间的沟通和互动模式,创新彼此间的利益协调和分配机制。只有政府、企业、农户间分工协作,共同努力,才能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服务外包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服务外包开启了我国农业规模经营的序幕,为进一步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深化农业技术改革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农业规模经营的方式首先应该从农业生产环节的规模经营入手。在推进农业生产环节的规模化经营的过程中应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重点推广代育和病虫害统防统治为核心的技术替代型生产环节外包,逐步发展和普及以机插秧为核心的技术替代型生产环节服务外包,最终实现全生产环节的服务外包。
[1]郭剑雄,李志俊,温小林,等.人口偏好转变下的农业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187-190.
[2]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刷馆,1999:26-27.
[3]侯风云,张凤兵.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及外溢与城乡差距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7(8):118-130.
[4]巩前文,田志宏.农村经济发展与化肥使用量的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及验证[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57-163.
[5]温小林,庄义庆,张玉军.农村劳动力选择性转移背景下的农业发展——基于拉尼斯一费模式的讨论[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1-25.
[6]李华农.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外包的风险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1):15491.
[7]赵玉姝.农技服务外包的作用机理及合约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3):82-86.
[8]刘永清.我国实施农产品物流外包的可行性与效益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8(2):26-29.
[9]荆林波.全球外包服务与风险规避[J].中国科技投资,2007(1):45-46.
[10]燕振刚.甘肃省农业服务外包信息平台综合评价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2(3):192-194.
(编辑:程俐萍)
Skewness Technology,Service Outsourcing and Modern Agriculture
WEN Xiao-lin,MA Yuan-yuan,ZHUANG Yi-qing
(Zhenjiang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Hilly Area of Jiangsu Province,Zhenjiang Jiangsu 210024,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s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advancing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China,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solutions and corresponding policy suggestions based on skewness technolog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rvice outsourcing is the only choice to improve the progres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enhance the capacity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Skewness technology;Service outsourcing;Modern agriculture
F304.6
:A
:1671-816X(2015)03-0259-04
2014-12-17
温小林(1984-),男(汉),山西兴县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农业科研管理和农业科技服务方面的研究。
庄义庆,研究员。E-mail:yqzhuang@sina.com
镇江市软科学研究计划(RK2014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