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短期趋势研究
——以甘肃省中小学校教育为例
2015-06-01陈艳陈亦晨韩建民
陈艳,陈亦晨,韩建民
(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短期趋势研究
——以甘肃省中小学校教育为例
陈艳,陈亦晨,韩建民
(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随着甘肃省城乡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加速,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已成为影响城镇化效果的重点所在,城乡教育的重要性也随之凸显。地方教育资源配置能否满足城乡教育发展需要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通过数据建立回归方程,以说明短期内教育经费收支比、教师师生比、教学设备比的变化对甘肃省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中小学校教育资源配置效果趋势产生的影响,以说明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均衡,进一步挖掘出了教育政策、财政教育投入、优势资源的聚集这些影响长期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因素。
城镇化;教育资源;城乡教育;教育公平
一、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教育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城镇化趋势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城镇化是农村人口持续向城镇集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向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进行转型的过程,[1]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评判一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建国初期的“二元”经济体制对社会的各个层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也包括了城乡教育的“二元化”。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第一次超过50%,表明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大幅上升。据统计,到2010年底,甘肃省城镇化率有明显提高,已超过35%,但就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化速度而言,甘肃省与全国仍有较大差距。[2]
表1 2007~2010年甘肃省城镇化率增长表
表2 2007~2010年甘肃省城乡教育指数
美国经济学家米凯·吉瑟研究证明,在乡村地区,教育水平提高10%,将多促使6%~7%的农民迁出农业。[3]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甘肃省城镇化水平从2005年末的30.02%提高到2010年底的35.1%。[4]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使城镇人口比重不断增加,成为导致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发生动态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育指数是人类发展指数的三大成分指标之一,[5]对教育指数短期变化的把握有利于研究教育发展的相关问题,也利于研究教育资源配置的效果。由教育指数的计算公式可得出短期内甘肃省城乡教育指数。
二、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动态
一般而言,教育资源配置是教育各系统之间及系统内部在给定量的教育资源条件下,将各种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和优化配置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尽量满足社会各方面的教育需求,最终促进教育的长期健康发展。[6]通过对甘肃省农村地区教育资源配置与城镇地区进行动态对比分析,进而了解农村教育资源配置趋势及方向。本研究从教育经费、教师资源、教学配套设备(软硬)三方面进行对比,以说明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教育经费配置动态比较
通过表3和表4,可以看出在2007~2010年间:1.城乡中小学教育经费收入和支出均呈递增趋势;2.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经费逐年呈现收入大于支出的趋势,表明农村地区教育经费未能实现充分利用;3.城镇地区中小学教育经费则逐年呈支出大于收入趋势,表明城镇化带来的城镇学龄人口增加与教育经费收支难以满足教育需求的矛盾逐渐加大。
表3 甘肃省城乡小学教育经费总收支对比表(单位:亿元)
表4 甘肃省城乡普通初中总收支对比表(单位:亿元)
表5 甘肃省城乡普通中小学基本情况统计表(单位:所/万人)
表6 甘肃省城乡普通中小学学校数比例对比表
表7 甘肃省城乡普通中小学学生数比例对比表
通过表3~7,计算城乡中小学校均经费情况(表4)可看出,农村地区教育经费资源具有总额大、分散广、校均教育经费额度远低于城镇地区的特点。总之,通过甘肃省城乡教育经费动态对比,说明城镇中小学财务运营能力、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都超过农村地区,也说明城乡教育经费配置并未达到均衡且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城乡教育经费配置差距会逐渐拉大。
表8 甘肃省城乡普通中小学校均教育经费情况统计表(单位:所/万元)
表9 甘肃省城乡普通中小学校均教育经费分配比例表
总的来说,甘肃省城乡教育经费配置明显不均衡。宏观来看,城乡教育经费总收入与总支出的逐年变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城乡教育经费资源配置的差距在逐渐拉大;微观来看,按照教育经费的具体用途来分,包括如基础建设费、校舍建设费和维修费等,由于城镇地区校均教育经费额度要远高于农村地区,城乡教育经费资源配置的不均衡问题表现的具体化。
(二)城乡教师资源配置比较
教师是教育资源的核心要素之一,是确保教育实现的必要因素。教师资源的质与量对教育效果有重要影响,“质”是关乎教育目标能否达成的关键,优质教师资源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量”是保证教育事业顺利开展的人力保障,教师资源不充足会阻碍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对甘肃省城乡普通中学“师生比”进行计算,以说明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的动态情况。
表10 甘肃省普通中小学城乡教师数量统计表(单位:万人)
通过表5和表10可看出,甘肃省城乡中小学师生比例即城(或乡)专任教师数:城(或乡)教职工数:城(或乡)中小学学生数。假设城镇中小学师生比例为A、农村中小学师生比例为B,则A与B的关系将明确体现出城乡中小学师生比的差距所在。通过计算,A与B的结果如表11所示:
表11 甘肃省普通中小学城乡师生比统计表
通过对比A与B,可知由于城镇化的加速,农村学龄人口向城镇不断转移,农村普通中小学师生比变化明显,而城镇地区师生比却高于农村地区,说明城镇化给城镇普通中小学教师带来教学压力的增加,导致城乡普通中小学师生比的不均衡。
表12 2007~2010年甘肃省城乡普通中小学教师学历平均分布表
据表10、表12可看出:1.从农村师生比可以看出农村教师资源相对充足,但教师学历及职称都偏低,造成农村地区教育的较大滞后,学龄人口向城镇地区转移趋势明显;由于城镇地区的薪资待遇和生活水平都明显优越于农村地区,加之农村地区优质教师资源被城镇地区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挖走”,使农村教师资源紧缺问题更趋严重化。2.从城镇地区中小学师生比可以看出城镇地区中小学学生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教师资源(尤其具有高学历、高职等的优势教师资源)远高于农村地区;城镇师生比相对农村地区偏低,但教师资源较为充足,能够达到国家教育部的标准。
(三)城乡教育配套设施配置比较
教育配套设施包括各项教育硬件及软件设施,是支撑教育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前提,教育配套设施完善与否对教育效果会产生直接影响。城乡教育配套设施的配置动态以城乡电化教育配套设施为例进行分析。
电化教育普及从2007年甘肃省有14个市(州)、43个县(市、区)发展到2010年的14个市(州)、65个县(市、区),计算机台数由8万台增加到10万台,生机比从60.3∶1变动为18.3∶1,足以说明2007~2010年甘肃省相关部门对城乡电化教育的重视,城乡动态对比一定程度上便于研究城乡教育配套设施的配置趋势问题。
表13 2007~2010年甘肃省城乡普通中小学计算机台数对比表(单位:台)
表14 2007~2010年甘肃省城乡教学多媒体数量对比表(单位:台/所)
表15 2007~2010年甘肃省城乡教学多媒体教室对比表(单位:间/所)
由表13~15可看出,甘肃城乡中小学计算机台数自2007年到2010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其中城镇的增长率为67%,农村的增长率仅为5%,城镇中小学计算机台数增加速度远高于农村地区。其中,城镇地区用于教学的多媒体数量逐年递增且增长率为52%,农村地区的增长率仅为14%,城镇地区教学多媒体数量和近几年的增长率都远高于农村地区;城镇地区中小学多媒体教室数由14.35增长为18.67,增长率为30.1%,农村地区由1.03增长为2.01,增长率为76.6%。
表16 2007~2010年甘肃省城乡普通中小学生机比对比表
由表16可以看出,生机比越小,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机会越多。2007~2010年城镇中小学生机比由34.0012减少为21.9835,减少率为54.7%,说明城镇中小学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机会增加;农村地区中小学生机比由60.0090减少为48.9734,减少率为22.5%,说明农村中小学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机会也在增加,但增加幅度远远低于城镇地区。
综上所述,2007~2010年间甘肃省电化教育城乡差距短期内逐渐增大,一定程度上说明甘肃省城乡教育配套设施配置存在不均衡情况。城镇地区以电化教育设施配置为代表的教育配套设施水平远高于农村地区,且由于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城镇地区教育配套设施需求会逐年增加,而农村地区教育配套设施则面临步履维艰的境地,无法满足农村教育需求却又难以提高教育配套设施水平,一定程度上对教育公平产生影响。
三、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短期趋势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建立回归方程以说明短期内的教育经费收支比、教师师生比、教学设备(以计算机为例)比变化对教育资源配置效果趋势产生的影响,同时便于分析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效果是否均衡并找出影响均衡效果的因素。
(一)城镇地区教育资源配置短期趋势
假设城镇地区教育经费资源收支比为x1,教师资源师生比为x2,教学设备计算机生机比为x3,与城镇教育资源配置效果(城镇教育指数)y1,建立y1与x1、x2、x3的预测方程。
于是,正规方程组为:
因此所求预测回归方程为:
回归方程中系数b1,b2,b3的含义为,城镇地区中小学教育经费收支比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教育经费收支平衡对教育资源配置效果减少155.8个单位,教师师生比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教师资源配置对教育资源配置效果增加2706.8个单位,教学设备(以计算机为例)生机比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教学设备对教育资源配置效果增加0.51个单位。
(二)农村地区教育资源配置短期趋势
与城镇地区教育资源配置短期趋势分析同理,假设农村地区教育经费资源收支比为x′1,教师资源师生比为x′2,教学设备计算机生机比为x′3,与城镇教育资源配置效果(城镇教育指数)y2,建立y2与x′1、x′2、x′3的预测方程。
经计算,农村地区教育资源配置预测方程为:
回归方程中系数b′1,b′2,b′3的含义为,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经费收支比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教育经费收支平衡对教育资源配置效果减少3.08个单位,教师师生比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教师资源配置对教育资源配置效果减少424.22个单位,教学设备(以计算机为例)生机比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教学设备对教育资源配置效果增加0.28个单位。
四、结论
(一)城镇化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
城镇化过程中,非农产业向城镇集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同时需要接纳部分劳动力的子女教育需求。由于城镇教育资源较为集中,大量农民工子女加入到城镇教育的行列,给城镇地区的教育带来很大压力。同时,给农村的教育造成巨大冲击,学龄人口向城镇的转移使农村受教育学生数量减少,而农村的大量教育设施和教育资源将会因为“招生难”而产生浪费。[7]
(二)甘肃省城乡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短期趋势
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主要表现在教育经费配置、教师资源配置、教育配套设施配置等三个方面,这种不均衡导致城乡教育间的差距逐渐拉大,教育公平问题凸显。通过对比城乡教育资源配置预测方程,可知:就教育经费收支比而言,城镇地区教育经费收支不均衡,农村地区相对均衡,相对全国的均衡水平,甘肃省教育经费资源仍有较大调配空间;就教师资源师生比而言,城镇地区配置相对均衡,农村地区不均衡,相对全国教师资源配置水平,甘肃省农村地区相差较远;就教学设备(以计算机为例)而言,城镇地区和农村地区配置都较为均衡,但达到全国教学设备资源配置水平还有差距。有证据表明,教育不平等会阻碍经济增长,并且这种阻碍作用要大于投资于受教育水平本身所具有的促进作用。[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其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9]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将是甘肃省未来发展教育的重点目标,也是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条件。
(三)影响城乡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效果的因素
1.教育政策
由于农村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因素的制约,对教育政策的敏感度和认识层次都不高,从而不利于农村地区充分利用国家和政府提出的支持教育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加之农村地区学校总数较大,学校分布较为分散,利好的教育政策难以实现集聚效应。城镇地区是高等教育的集中地,也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集中地,有天然的地理优势,能第一时间了解政府相关政策的内涵,通过对政策的准确把握而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发展机会。
2.财政教育投入
财政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财政教育投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就增加0.584 241个百分点。[10]由于甘肃省对农村地区教育问题一直较为关注,而逐年增加的财政支持却不能满足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的需要。城镇地区教育有较为充足的资金支持,其中社会捐助不仅有地方的支持,也有国家、社会、企业的支持;而农村地区的社会捐赠收入全部来自地方,且捐赠数额远小于城镇地区,如表17所示。
表17 甘肃省教育社会捐赠收入城乡对比表(单位:元)
通过城乡教育经费资源配置动态分析可以看出:国家、地方、企业对城镇教育给予的平均经费支持远大于对农村地区教育的经费支持。单一的经费来源,缺乏社会、企业的支持,使农村教育缺乏长期健康发展的动力,也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一定意义上加剧了城乡教育差距的拉大。
3.优势资源的集聚效应
教育资源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首要和必要条件,而占有优势教育资源则更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快速实现。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和所处社会环境的巨大差异,城镇地区占有丰富的优势资源(其中包括优势教育资源,如教师资源、教育配套设施资源等)且会产生优势资源的集聚效应,更大地发挥优势资源的作用,对于发展教育有着巨大的推动力。相对而言,农村地区不具有优势资源的竞争力,加之农村地区薪资待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环境、卫生条件等都难以与城镇地区相比,而且随着城镇化的加快优秀教师资源和学龄人口不断流向城镇地区,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地区教育的滞后。
[1]廖元昌.城镇化与教育发展互动机制探讨——兼谈县域教育资源的整合[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3):88-90.
[2]刘宏周.甘肃城镇化存在问题及解决路径[J].发展,2011(11):94-95.
[3]张碧波.论发展农村教育与缩小城乡差距[J].企业导报,2010(1):45-47,135.
[4]吴永隆.甘肃稳步推进城镇化水平130万农民五年后有望变市民[N].每日甘肃网-科技鑫报,2011-04-28(A5).
[5]UNDP.New UN data shows progress in human development[EB/OL].(2008-12-18)[2013-01-13].http://hdr.undp.org/en/mediacentre/news/title,15493,en.html.
[6]范先佐.论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教育体制改革的关系[J].教育与经济,1997(3):7-15.
[7]虞小强,陈宗兴,霍学喜.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的困境与选择[J].现代教育管理,2011(6):22-24.
[8]盖伦特·琼斯,郑磊,杜育红.教育与经济增长[J].教育与经济,2006(4):1-8.
[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3-03-12].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10]李兴江,高亚存.甘肃省财政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会研究,2012(3):12-16.
(编辑:佘小宁)
On the Short-term Trend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al Resources'Allocation——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n Gan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CHEN Yan,CHEN Yi-chen,Han Jian-min
(College of Humanities,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Lanzhou Gansu 730070,China)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y in Gansu province,improvement of rural residents'cultural quality and labor skills has great effect on urbanization,and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will be highlighted.Whether local education resource allocation can meet the educational needs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study.By data regression equation,it explained the effect of changes of the short-term funding for education expenditure ratio,teacher-student ratio,the ratio of teaching equipment on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education resources allocation in Gansu Province and found out that education policy,financial investment in education,superior resource gathering have negative effect on a balanced alloc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long-term run.
Urbanization;Education resources;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Education fairness
G521
:A
:1671-816X(2015)03-0253-06
2014-12-06
陈艳(1990-),女(汉),甘肃金昌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村社区管理方面的研究。
甘肃省科技厅项目(1105ZCRA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