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小儿静脉输液外渗中的应用

2015-06-01王婧婧李尕梅周雪荣

西部中医药 2015年11期
关键词:缺陷率外渗品管圈

王婧婧,李尕梅,周雪荣

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甘肃 兰州 730050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小儿静脉输液外渗中的应用

王婧婧,李尕梅△,周雪荣

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甘肃 兰州 730050

目的:通过品管圈活动在减少小儿外科静脉输液外渗的应用,探讨提高护理质量的有效途径。方法:对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住院患儿433例实施品管圈活动,观察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存在的缺陷数及缺陷率,比较护理质量考核平均分值、住院患儿及家属满意度,讨论品管圈活动的有效性。结果:应用品管圈后存在缺陷率较前降低,护理质量考核结果、住院患儿及家属满意度明显提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可有效将降低小儿静脉输液外渗风险,有利于护理服务和护理质量的提高。

品管圈;输液外渗;护理质量

品管圈(qualiy control circle,QCC)是由日本品管权威石川馨博士发起的,从尊重人性出发,通过轻松愉快的现场管理方式,使员工自动自发地参与管理活动,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1]。小儿输液安全是住院患儿安全管理的重要问题之一。2013年5月,我科重症及围手术期患儿突然增加,尤以围手术期新生儿最为突出,1~10日共有3例输液外渗,其中1例达2级,2例达4级[2]。针对临床工作中输液外渗问题,以护理风险事件的形式上报护理部,护理部以指令性整改的方式于5月份成立降低输液外渗品管圈,活动时间为6月1日至9月30日,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3年5月10日至5月30日在我科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住院患儿110例(品管圈活动前)为对照组,其中男51例,女59例;年龄1~8月;新生儿15例,1~3月婴儿53例,>3月患儿42例。2013年6月1日至9月30日323例(品管圈活动后)为试验组,其中男151例,女172例,年龄1月至1岁;新生儿150例,1~3月婴儿110例,>3月患儿63例;2组患儿及家属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组成品管圈 以自愿报名参加为原则。由9名护士组成,其中主管护师1名,护师3名,护士5名,选举圈长1名,护士长担任辅导员并督导。圈内细致分工,头脑风暴法确定圈名(橡皮圈)、圈徽及圈的口号(宝贝,加油),每月举行1~2次分析讨论会,以PDCA循环工作方式进行并总结。

1.2.2 主题确定 此次品管圈活动的主题以近期护理工作风险事件发生频率为主线,采取指令性方式,确定主题为减少输液外渗,降低护理风险。

1.2.3 分阶段、分步骤进行 共4个阶段: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8个步骤:1)设定目标;2)可行性分析;3)分析原因及要因确认;4)制订对策;5)对策实施;6)检查结果;7)标准化及总结;8)存在的问题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

1.2.4 现状调查与分析 于2013年5月10~30日由圈员在科内进行为期20天的现状调查与分析,同时由护士长与圈长对品管圈涉及的圈员、护士进行培训,设计数据收集表,包括患儿年龄,家长文化程度,穿刺者,穿刺部位,外渗发生时间、部位、范围、原因、处理及最终转归,输液工具,输入药品名称,外渗当天病区病员总数及护士人数等,并进行详细登记。5月份品管圈活动前受调查患儿共110例,发生外渗5例,其中2例达1级,1例达2级,2例达4级[2],发生率为4.54%。存在缺陷数为41例,缺陷率为37.3%。

1.2.5 原因分析 采用根本原因分析法,全体圈员经过讨论通过绘制鱼骨图,从人员、物品、方法进行分析,找出输液外渗的具体原因:血管及穿刺技术,固定方法,护士人力严重不足,工作量大,不能做到及时巡视,家属和患儿不配合,输液工具选择不当,长期输注刺激性、高渗性药物,记录缺失,见图1。

图1 鱼骨图

1.3 执行阶段 制定相应对策

1.3.1 加强操作技能培训,总结经验 高年资护士(5年及以上)与低年资护士(5年以下)进行一对一穿刺辅导,通过经验交流及技术指导共同提高穿刺水平;严格依据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术标准流程,并结合我科实际组织科内护理人员进行理论及操作考核,不达标者进行补考。

1.3.2 做好穿刺前的有效评估 根据患儿输注药液的类型及时间选择合适的输液工具,如PICC管,CVC管,Y型留置针,直型留置针等;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避免关节活动处,如较粗直的血管,头正中静脉,肘正中静脉,大隐静脉等;根据输液时间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固定前保持穿刺部位皮肤清洁干燥,无汗液及血渍影响留置针固定;选择正确的固定方法,用透明胶贴无张力固定,延长管采取“U”形固定法,肝素帽高于留置针尖端,可减少回血和堵塞的发生[3],并以网套固定保护。

1.3.3 加强质量管理,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建立、完善巡视制度及交接班制度,在原有的护理记录单中增加静脉穿刺部位和穿刺点皮肤情况的观察项目,做好有痕迹记录;将静脉输液外渗相关项目列入绩效考核。

1.3.4 健康宣教 做好家长健康宣教工作,告知静脉留置针的注意事项,输液外渗的观察要点;指导家属配合置管的护理,以延长留置时间及减少输液外渗的发生率,与护士一起做好护理工作。

1.3.5 寻求主管部门的支持,增加人力,降低风险 对于高危患儿,由辅导员协调医学工程部提供合适的输液工具;血管条件差的患儿可紧急启动静疗小组辅助穿刺;辅导员与上级领导协调增加护理人力资源,保障正常护患床位比,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风险。

1.4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儿活动前后存在的缺陷数及缺陷率:由静疗小组专业护士对患儿输液外渗进行评估、分级,输液外渗临床一般分为5级:0级没有临床表现;1级表现为皮肤发白、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水肿最大直径<2.5 cm;2级表现为皮肤发白、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水肿最大直径2.5~10 cm;3级表现为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发凉,轻到中度疼痛,可能有麻木感,水肿最大直径<15 cm;4级表现为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皮肤变色,有瘀血肿胀,有凹陷性水肿,循环障碍,中等或重度疼痛,水肿最大直径<15 cm[2]。并于科室自制输液外渗观察记录表格内登记完善。实施前后小儿外科护理质量考核平均分值:采用医院常规护理质量考核表进行考核评价,采取百分制,并计算平均分值。患儿及家属满意度调查:采取医院统一的满意度调查问卷,依次统计每组患儿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调查的323例患儿中,发生外渗者0例,发生率为0.00%,存在缺陷数为46例,缺陷率为14.24%,此次活动成功达到了活动目标值的15.31%,进步率为61.80%;活动实施前后小儿外科护理质量考核情况及活动实施前后患儿及家属满意度等的比较结果见表1—3。

表1 活动前后存在缺陷数及缺陷率比较

表2 实施前后小儿外科护理质量考核平均值 分

表3 活动前后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静脉输液是小儿达到治疗目的常用有效途径,由于小儿年龄、生理解剖及心理等特点,在输液过程中易发生外渗。对此家长很不理解,极易产生护患矛盾,甚至发生医疗护理纠纷[4],输液外渗使患儿局部出现疼痛、肿胀,如处理不及时或不当,甚至可引发静脉炎或皮肤坏死溃烂,给患儿造成较大的不必要的治疗痛苦,同时也是造成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之一[5],此次活动的成功实施杜绝了患儿严重输液外渗差错事故的发生,并有效降低了住院患儿的输液缺陷发生率,提高了护士穿刺水平,使科室整体住院满意度上升,输液环境安全,效果满意。

品管圈活动使护理管理实现了由以物为中心的传统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的转变,护士的工作由被动转向主动,激发了护理人员参与管理的意识,充分调动了圈员进行质量管理的积极性[6],使护士了解了利用品管圈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自身发展训练的机会,尤其增加了团队凝聚力,由于QCC小组每次取得成果后能够将遗留问题作为小组下个循环的问题,因此,能使QCC小组活动持久深入地开展,推动PDCA循环不断前进,更加有信心克服护理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

[1] 洪素菊,胡伟玲.品管圈活动在术中一次性医用耗材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7):1560-1561.

[2] 王建荣.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23-125.

[3] 夏莲芬.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儿科外周静脉留置时间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9):1789-1790.

[4] 牟群英.儿童不同年龄组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7):4085-4086.

[5] 薛锦.静脉输液引发医疗纠纷的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J].当代护士:综合版,2007,11(7):27-28.

[6] 许晨耘,柯雅娟,陈茹妹,等.品管圈活动在手术病理标本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20-23.

Application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y to Decrease Extravasations of Venous Transfusion in Children

WANG Jingjing,LI Gamei△,ZHOU Xuerong
Gansu Provincial Maternity and Child-care Hospital,Lanzhou 730050,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effective methods of improving nursing quality by using 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activity to decrease extravasations of venous transfusion in children.Methods:All 433 children who accepted venous transfusion accepted QCC activity,defect number and defect rate existed before and after implementing QCC activity were observed to compare average scores of nursing quality examination,satisfaction degrees of the children and family members,and to discuss the effectiveness of QCC activity.Results:Defect degrees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ing,nursing quality examination results,satisfaction degrees of the children and family members raised obviously after using QCC activity,P<0.05,the comparison had statistical meaning.Conclusion: Launching of QCC activity could effectively decrease the risk of extravasations in the course of venous transfusion, which are helpful to improve nursing service and nursing quality.

quality control circle;extravasations of venous transfusion;nursing quality

R931.3

B

1004-6852(2015)11-0120-03

2014-11-04

王婧婧(1988—),女,护师。研究方向:小儿外科护理。

△通讯作者:李尕梅(1971—),女,副主任护师。研究方向:小儿外科护理。

猜你喜欢

缺陷率外渗品管圈
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中护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及新生儿缺陷率观察
增速预注射在降低肿瘤非首疗程化疗患者CT增强检查对比剂外渗率中的应用价值
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对策的应用效果观察
降低高速机内衬缺陷率
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局部外渗1例护理体会
放疗患者CT定位造影剂外渗的护理
品管圈在质量文化构建中的应用
品管圈“转”起来
品管圈的魅力
品管圈在降低妇科腹腔镜术前脐部准备缺陷率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