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感染类型及危险因素分析
2015-06-01郑卫红
郑卫红,金 薇,肖 颖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上海200336)
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感染类型及危险因素分析
郑卫红,金 薇,肖 颖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上海200336)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手术加化疗的治疗方法在很多乳腺癌病例的治疗中均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甚至可达到保乳的目的[2]。长时间的化疗会大幅度降低患者的免疫功能,这导致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也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3],识别和认识乳腺癌患者术后感染的高危因素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针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感染类型及危险因素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现将研究的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300例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为42至67岁,平均年龄为(55.6±9.8)岁,患者术后均应用阿霉素+多西紫杉醇+环磷酰胺(TAC方案)进行化疗,化疗期间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内分泌治疗及联合放射治疗,排除合并有肝、肾功能严重损害的患者,排除术前或化疗前具有感染史的患者。对纳入患者化疗期间感染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将其中发生感染的患者列为感染组(52例),纳入患者均符合原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001年版)》中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将未发生感染的患者列为非感染组(248例)。
1.2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BMI)、TNM分期、病理分型、雌激素受体(ER受体)情况、术式、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化疗周期、内分泌治疗情况、联合放疗情况、血红蛋白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外周血CD4+/CD8+淋巴细胞比值、生命质量测定评分(QLQ-BR23评分)、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住院时间进行观察和比较;对感染组患者的感染类型进行观察和比较,采集患者的血液、尿液、痰液、皮肤感染创口分泌物等样本,对其中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和菌种鉴定,对其病原菌分布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进行处理,患者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进行处理,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的感染类型及病原菌分布
感染组患者的主要感染类型为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和口腔黏膜感染,分别占全部感染病例的46.2%、15.4%和13.5%,见表1;在各类标本中共分离出45株病原菌,其中,以革兰阴性菌构成比最高,占46.7%,在各类病原菌中,以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假丝酵母菌的构成比最高,分别占22.2%、20%和17.8%,见表2。
表1 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的感染类型及构成比(%)
表2 乳腺癌术后化疗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构成比(%)
2.2 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感染的单因素分析
两组患者在肿瘤病理分型、TNM分期、术式及患者的年龄、QLQ-BR23评分、血清白蛋白水平、化疗周期、联合放疗、外周血CD4+/CD8+淋巴细胞比值、抗菌药物应用种类、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住院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463-49.143,P<0.05),见表3。
表3 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感染的单因素分析(例,%)
2.3 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以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是否感染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感染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OR=2.915)、术式(OR=1.613)、QLQ-BR23评分(OR=5.084)、血清白蛋白水平(OR=3.116)、化疗周期(OR=5.938)、外周血CD4+/CD8+淋巴细胞比值(OR=3.265)、抗菌药物应用种类(OR=4.457)、外周血白细胞计数(OR=3.306)、住院时间(OR=3.168)均具有相关性(P<0.05),见表4。
表4 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中国是乳腺癌发病率增长较快的国家之一,而且乳腺癌现已成为近年来我国城市女性人群中死亡率增长最快的癌症,且发病年龄具有一定的年轻化趋势[4]。目前,除手术治疗外,临床上针对乳腺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放疗、激素疗法、化疗和免疫疗法等[5]。近年来,化疗已逐步成为乳腺癌治疗的首选方式,但由于化疗药物的滥用和肿瘤本身的异质性,导致了患者在术后不得不经历周期较多的化疗治疗,术后化疗患者感染率出随之上升。
本研究结果显示,感染组患者的主要感染类型为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和口腔黏膜感染;在提取标本中分离出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的构成比最高。这一结果与国内的相关调查研究结果基本一致[6]。呼吸道的感染是术后化疗的常见并发症,而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则可导致患者出现死亡[7]。同时,化疗患者的败血症病例有60%以上是由口腔黏膜炎引起[8]。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肿瘤病理分型、TNM分期、术式及患者的年龄、QLQ-BR23评分、血清白蛋白水平、化疗周期、联合放疗、外周血CD4+/CD8+淋巴细胞比值、抗菌药物应用种类、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住院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463-49.143,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感染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OR=2.915)、术式(OR=1.613)、QLQ-BR23评分(OR=5.084)、血清白蛋白水平(OR=3.116)、化疗周期(OR=5.938)、外周血CD4+/CD8+淋巴细胞比值(OR=3.265)、抗菌药物应用种类(OR=4.457)、外周血白细胞计数(OR=3.306)、住院时间(OR=3.168)均具有相关性(P<0.05),说明年龄、术式、生活质量、营养水平、化疗周期、免疫功能、抗菌药物应用、住院时间等均是影响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感染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高龄、营养水平差、化疗周期长等因素可加剧患者免疫功能的下降,扩大性根治术和住院时间长则可增加患者机体对病原菌的暴露,而抗菌药物的滥用则易造成病原菌的耐药性增加,这些因素均可通过不同的机制来提高患者的医院感染风险。
综上所述,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发生感染的机率较高,其感染风险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医生应对高危因素给予充分重视和有效干预,以确保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
[1]李艳华,胡大为.乳腺癌相关因子的研究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4,31(4):335.
[2]王铁军,耿 慧,祝永刚,等.乳腺癌化疗现状及相关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22):4398.
[3]牛文强,苏 莉,黄诚刚.乳腺癌患者手术化疗后感染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8):2016.
[4]谢晓冬,郭 放,韩雅玲.乳腺癌转化医学新理念——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4,26(3):1.
[5]刘维鹏,胡 焱,符兆英.乳腺癌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4,10(3):64.
[6]舒志芳,毛雪萍,张雪丽.乳腺癌患者手术化疗后的感染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4):971.
[7]贾存东,朱 娓,赵 兵,等.晚期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4):5966.
[8]程 实.乳腺癌术后化疗所致口腔黏膜炎的预防[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9):3029.
2014-03-19)
1007-4287(2015)06-1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