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在脊柱手术后下肢血栓形成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5-05-31苏微
苏微
脊柱手术在外科临床中十分常见,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情况也偶有发生,不但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拖延康复时间,还会延缓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出现下肢溃疡、肿胀,约50%~70%的患者还会继发肺栓塞[1]。目前,临床中尚不存在特异的治疗措施,所以,做好手术治疗期间的预防和护理至关重要。本研究选取96 例脊柱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护理干预在其临床治疗中的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开展时间为2012年1月~2014年6月,纳入研究的对象均为该阶段在北华大学附属医院接受脊柱手术治疗的患者,共96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48 例,其中男28 例,女20 例,年龄44~68 岁,平均年龄(57.10±2.15)岁,其中腰椎手术26 例,胸椎手术22 例;观察组48 例,其中男30 例,女18 例,年龄43~66 岁,平均年龄(55.50±3.20)岁,其中腰椎手术28 例,胸椎手术20 例。对2 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初步统计,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备比对试验的条件。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临床中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护理操作针对患者的疾病类型和身体特点进行,并严格按照标准手术护理程序操作,护理中坚持无菌操作原则和人性化服务[2]。观察组患者临床中加强综合护理和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具体措施包括:术前评估、术前预防、术后体位护理、术后预防、术后观察、溶栓治疗。
1.3 观察指标 严密观察患者治疗期间的疾病症状变化,加强呼吸、脉搏、心率等各项指标的监测,一旦发现异常,及时给予上报和配合处理。
1.4 评价标准[3]采用满意度测评量表评估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总分100 分。评分≥90 分为非常满意;评分在70~89 分之间为基本满意,评分≤70 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度+基本满意度。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住院时间和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无下肢静脉血栓发生,对照组中出现4 例(8.3%),经对症治疗后获得治愈出院,2 组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 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
2.2 护理满意度 对2 组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满意度的评估和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 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3.1 术前评估 术前对患者进行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出凝血时间等相关实验室检查,注意高龄、肥胖、糖尿病、吸烟、恶性肿瘤、下肢静脉曲张、骨盆损伤等高危患者的疾病情况,告知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危险性,提高其对疾病的认识程度,进而提高其依从性,能够积极地配合护理。
3.2 术前预防 告知患者日常饮食与下肢静脉血栓之间的联系,指导患者食用低糖、低盐、高蛋白、低脂等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鼓励患者多喝水,指导患者定时排便,并养成规律排便的习惯,以免发生便秘,增加负压,影响下肢静脉血的回流[4]。禁止食用花生油、蛋黄等钾元素含量高的食物,告知患者戒烟。术前指导患者进行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和跖关节旋转运动和肌肉等长收缩锻炼。
3.3 术后体位护理 术后取患者平卧体位,并加强保暖护理,室内温度保持在20℃~22℃[5]之间,以免低温刺激导致静脉痉挛和血液瘀滞。每2 小时协助患者翻身1 次,翻身方式采用轴线翻身法[6],摆放肢体功能位,避免过度屈髋和膝下垫枕。将双侧下肢抬高20~30 cm,并鼓励患者深呼吸,以促进下肢静脉血回流。
3.4 术后观察 术后认真倾听患者主诉,并注意患者下肢有无水肿、肤色改变和肌肉压痛、浅静脉怒张症状。对于下肢远端无症状,患肢轻度疼痛和自觉患肢沉重,膝关节下部肿胀、腓肠肌深压痛的患者应加强重视。进行近端下肢静脉血栓表现为下肢疼痛明显、高热、皮肤发绀、肿胀等症状,髂静脉、股静脉进展近端静脉血栓会引起下肢静脉回流严重受限,同时伴有动脉痉挛、患肢肿胀和剧痛等,应加强重视[7]。
3.5 术后预防 术后早期加强肢体功能锻炼,麻醉清醒后即行髋、膝、踝、趾部屈伸锻炼和双下肢肌肉等长收缩锻炼,并与术前比较。完全截瘫的患者应给予下肢被动活动,并作心脏向心性肌肉按摩。
对患者进行双侧下肢气压治疗,每次半小时,每天2 次,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调节治疗强度。也可使用弹力袜进行由下到上的循环减压治疗,注意弹力袜的大小,并注意治疗中患者的感觉、血液循环和活动能力变化。
3.6 溶栓治疗 对于已经发现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应使用低分子肝素、尿激酶等进行溶栓治疗,治疗期间注意患者有无咳血、血尿症状,特别应注意伤口周围皮下出血、伤口负压引流量,患者有无意识障碍、呕吐、头痛等,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上报医生处理。溶栓期间还应注意患者的患肢温度和颜色变化,每日进行双下肢周径测量和比较,以有效评估其恢复情况[8]。
综上所述,加强脊柱手术患者的综合护理干预和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护理可有效减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1]周辉辉,李虹.脊柱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原因分析与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17(10):34-35.
[2]房静.脊柱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9):75-76.
[3]胡军华,吴广良,侯秀伟,等.脊柱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J].医学信息,2013,14(13):313.
[4]刘霞,祝海萍.脊柱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分析及防治护理[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z 2):78-79.
[5]陈婵君.老年脊柱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9(6):84.
[6]高永香,高凯章.骨科围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干预初探[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118-120.
[7]宋艺,王小梅,刘建青,等.脊柱外科手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治疗策略[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6(1):67-68.
[8]马湘梅,刘瑾,胡雅斌,等.间歇充气压缩泵在脊柱外科术后护理中的应用及价值[J].中外医疗,2010,29(26):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