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教育中融入德育:润物细无声

2015-05-30李大庆

艺术科技 2015年1期
关键词:潜移默化融入德育

李大庆

摘 要:“美可辅德”,我国历来都重视美术的德育功能。在美术教育中融入德育,以美促德,德育借助美术作品的知识性、形象性、趣味性和人的情感等变得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美术教育中通过正面教育、美术作品对人的积极感和熏陶、榜样示范,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得到精神的净化,情操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关键词:德育;融入;美术教;潜移默化

高校德育是教育学生“怎样做人”的,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只是大学生服务社会的一种手段,而学会做人则是他们的立身之本。因此,我们首先要教育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明确相应的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在面对道德是非时,学会判断;在面对道德冲突时,学会选择;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正确对待他人;发展自己的道德判断力、选择力、形成健康、和谐与发展的精神世界。回顾我们的德育,一方面,曾把它与智育对立起来;另一方面,德育活动本身又着重于解决认识问题,多偏于说教与灌输,或仅仅借助某种手段来宣传某种道德规范、进行道德说教。因此,德育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智育的性质。长期以来,在德育工作中的空洞说教和硬性灌输,使一些学生对德育不感兴趣,甚至对德育采取拒绝的态度。要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提升德育实效,首先要发挥学生的德育主体性地位,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让学生被动接受的所谓的道德“硬性灌输”的局面。而美术是一种思想情感的審美形式,它有提升人类精神品质的功效。美术教育不是德育,但它却包含有德育的内容与任务。

1 在美术教育中融入德育,以美促德

德育贯穿于美术教学的全过程,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美术教育方向及其教育性质、培养目标所决定的。思想道德教育借助美术作品的知识性、形象性、趣味性和人的情感等变得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它使学生能对现实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与丑、高尚与庸俗、文明与野蛮、健康与颓废做出正确的评价,这是公式化的说教所不能替代的。

“美可辅德”,我国历来都重视美术的德育功能。魏曹植说“存乎鉴戒者图画也”。[1]南朝谢赫在其著名画论《画品》中一开头就提出了“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1]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绘画可以“成教化、助人伦”等等。另外,不少的教育家、思想家也非常重视美术的思想教育作用和道德教育作用,在此方面都做过大量论述。鲁迅先生说:“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2]美术的德育功能并不是通过概念化、公式化的说教方式来实现的。美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以人和人的生活、社会为自己描绘和表现的对象,其中就包括人的道德面貌,他们不仅仅反映现实,而且还会对现实生活做出评价,而当描绘和表现人的道德面貌时,美术家又不免要做出自己的道德评价,由此提出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体验和感受。我国古代老百姓能有条件读书的人少,没有文化的老百姓就是从《二十四孝》《三国演义》等题材的年画中学到忠孝、仁义,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历史的教育。

2 美术作品的德育功能首先体现在它能使人们对人生和人类社会中美好的事物与正义事业的热爱,对进步的信仰,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对祖国的热爱

在一些美术作品和美术种类中,比较容易注入思想道德方面的内容,这就使美术教育在启发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就像我们从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中感受到对正义事业的热爱,对进步的追求。从董希文的《开国大典》中加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热情。我国传统文人以画梅、兰、竹、菊、荷等题材来寄托自己的品格情操。例如,画竹以表达他们高风亮节、虚怀若谷,画荷以抒发、寄托他们不愿与世俗为伍,淡泊名利,超凡脱俗的情怀。画这些题材实际也是对高尚品质、道德情操的宣扬和画家们对自己为人处事的要求,以及使画家的人格品德在所画的题材中予以体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叶一枝总关情。”是郑板桥从夜听冷雨打窗、风吹疏竹发出的“萧萧之声”,联想到成千上万百姓啼饥号寒的哀怨声,继而展纸画竹,对于民间疾苦,作为一个小小的县官也要“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样,画家的人格理想和高尚品德在一枝一叶中体现了。

3 利用具有教学意义的环境、故事或情景来陶冶学生的思想和情操,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方法

人的思想意识的形成与转变是德育的主要任务,而对于思想意识形成与转变这样的问题,是不能用强制、压服的方法去解决的。只有既对学生晓之以理,又对学生导之以行,才能使学生分清是非,促进学生思想道德认识的提高与升华,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从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中,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例如,我们从西汉霍去病墓前的石马石兽,乾陵雕像中看到其中蕴含着的那种宽阔的胸襟、远大的目光和勇敢的精神,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强盛时期的最好证明。这些艺术作品是通过可感、可知、可信的事实,是联系实际的体现了爱国的思想,它给学生以深刻的感染。美术教师带领学生在野外写生,通过领略祖国的山川胜迹、自然风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受到教育,在潜移默化之中唤起人们的情感上的共鸣。教师还要用自身的行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育学生提高环保意识。因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实际上存在着伦理关系,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也包含着道德问题。通过环保意识教育,使学生自觉的关爱身边的环境,关爱我们共同的家园。在野外写生过程中,还要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和团队精神的教育,锻炼吃苦精神等。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在环境或情景的自主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深刻的教育,使教育犹如和风细雨之于禾苗,润物无声而使禾苗茁壮成长,而且这样使师生关系很融洽。

4 身正为师,率先垂范

“育人”必先“育己”,作为教师,应当首先加强自我修养,注意搞好自身言行的示范。在过去的德育中,我们苦口婆心的谆谆教诲,往往苍白无力、收效甚微,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假而失信,教师“身教”与“言教”的相悖和学生感受到的方方面面,形成学生道德感知冲突。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降低,对所进行的德育产生虚假感。我们美术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只满足于美术知识、技能的传授,要充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教师应自觉、经常地用自身的人格、言谈举止去感化学生。美术作品是以感性形象的具体性和生动性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美术作品所包含的美和思想意义,给予作品的欣赏者以积极感化和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美术教育”和“德育”相融,将使学生在生动形象、愉悦有趣的美术作品中,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作品的感染和道德的教育,也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得到精神的净化。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总是把育人放在第一位的,我们的美术教育更要重视以美育人,以德育人,要把美术教育的内容尽可能与人格的直接碰撞密切相连,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环保意识等都应在美术教学中得到强化。我们要特别注意通过美术教育本身,让学生的人格在美术课得到锤炼。

参考文献:

[1] 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第二版)[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12,355.

[2] 张望.鲁迅论美术(第二版)[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3.

猜你喜欢

潜移默化融入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精读深悟 复述出彩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如何渗透德育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刍议中医养生理念在瑜伽教学中的融入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