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大学校园与城市小学的校前空间
2015-05-30杨莉
杨莉
摘 要:近年来,城市小学的校前空间在上下学时段的拥堵情况尤为严重,城市小学周边的交通情况几近瘫痪,严重影响城市正常交通,由此反映出城市小学校前空间规划失衡。然而,一直以来,校园规划对该空间的重视常出现于高校的校前空間,长期对城市小学校前空间的忽视,导致了问题的凸显,由此引发了影响城市交通的后果。本文旨在分析校前空间的特性及区别于高校校前空间的城市小学校前空间,并呼吁各界对城市小学校前空间的高度关注及整合规划。
关键词:校前空间;城市小学;大学校园
0 前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机动车水平的提高,导致一些城市问题日渐凸显。在城市小学的门前空间常出现一个特殊街景:在城市小学上下学时段,校园门前空间及周边机动车道拥堵着大量的接送家长及车辆,严重阻碍城市交通的正常通行。接送家长拥堵在校前空间,影响着过街人行道日常通行;接送车辆肆意占道、无序停车,加剧了上下班时段的交通拥堵。相比之下的高校的校前空间,虽然空间尺度大,但仍存在整体空间规划刻板,同化程度高,未能展示校园文化等问题。不论是城市小学还是大学校园,都反映了校前空间与城市发展或校园规划的失衡现象。
1 校前空间
“校前空间”是以校园主入口为界的内外周边区域,是处于城市和校园的交界和边缘位置,也可以说是交叠区域。校前空间主要由“入口区”和“校前区”两部分组成,分别从属于城市和校园。
入口区是与校园入口紧密相邻的城市部分,它是围绕在学校入口周边的区域,可以是校园入口前去的小广场,可以是城市中的道路或建筑群,在某种条件下也可以是自然环境。
校前区是从入口进入校园后一片相对独立的空间,是紧邻校园主入口以内的区域,也是入口与校园其他功能区的重要联系空间,其依据校园围合方式的不同呈现各异的空间形态。
2 城市小学与大学校园校前空间使用现状
由于校园规划建设速度滞后于城市化进程,在规划建设之初多将关注重点置于校园整体规划和建筑设计上,忽视了校园特殊空间——校前空间,致使校前空间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功能性使用需求,从而产生了校前空间与周边交通或环境问题的凸显。然而,由于空间行为主体及空间行为的不同,城市小学和大学校园校前空间现存问题也各不相同。
2.1 城市小学校前空间
城市小学校前空间是城市进入校园空间内部的缓冲地带,在上下学时段具有场所一致、时间集中的特点,校前空间必须承受在某一时段大股人流收束性的进入与流出。由于对校前空间关注不足,忽视校前空间与城市的发展关系,致使在上下学时段,人流进入、流出阶段产生一系列现实问题。
(1)校前空间尺度不足,空间规划不合理。校前空间中的入口区承载着人车流集散,等候接送等功能,由于用地紧张,许多小学沿街开设大门,入口区仅略宽于校园大门,使得入口区尺度严重不足。有的城市小学校前区过于逼仄,直接与教学楼相对,没有预留足够的可供师生进入校园后的集散空间。学校入口区与人行道的边界模糊,仅用黄色油漆或路障来进行空间功能分割,致使临时过境的行人必须从入口区等候的接送家长中间穿过,阻碍城市街道日常通行。学校内部的校前区缺乏有序的空间功能划分及区域限定,在小学生放学后,等候交接的接送家长及正在整队等待的孩子同时拥堵在校前区,使有限局促的校前区场面混乱,增加了交接难度,延长了交接时间。
(2)人车混行,交通组织混乱。为了简化校园安保工作及管理,传统城市小学仅设一个校园出入口,在上下学高峰期,校师生人流与教职工车流都通过这唯一的出入口进出校园,形成人车共道、人车流线的局面,严重影响小学生的通学安全。由于城市小学未给接送车辆配备足够的停车位,接送车辆即在机动车道上肆意占道停车,严重影响上下班高峰期,过境机动车的正常通行,加剧了校前空间前区的交通拥堵情况。
(3)缺乏人性化尺度和设施。据实地调研观察,大部分小学校前空间入口区都没有为家长提供专门的等候区域和设施,周边也没有遮阳避雨的遮挡空间。由于上下学高峰与城市上下班高峰重叠,有相当一部分的接送家长是中老年人,空间缺乏人性化的尺度和设施,接送的中老年人只能依靠或直接坐在校门边的路障或路缘石上等待接送孩子放学。
2.2 高校校前空间
大学校园的校前空间也包括入口区和校前区两个部分。入口区是校园的门面,校前区是校园内部交通组织和总规划布局的中心,皆为校园规划设计的重点。然而,许多高校在入口区规划时不顾校园客观环境和地域文化,盲目贪大,追求形式主义,使得入口区面临形式雷同、缺乏人性化尺度、日常维护困难等问题。校前区规划时过度讲究平面构图效果,忽视了实际中交通使用问题,导致了校前区人车共道,机与非机分离不足,日常交通使用不便等实现问题。
3 空间形态及特性来分析校前空间
不论是城市小学还是大学校园,校前空间都是由入口区和校前区两部分组成的。然而由于大学与小学空间行为主体及行为特性不同,校前空间的空间规划及功能划分也有较大差别。
3.1 从空间特性上看
由于城市小学用地不足,空间行为多样化,校前空间具有空间开放化、功能复合化、边界模糊化特性。空间开放化是指校前空间在不同时段的开放程度不同:在上课时间,小学的校前区与入口区之间是完全封闭隔离的状态;在放学时段,小学校前区则部分开放给接送家长等待,便于小学生快速完成交接。由于校前空间面积有限,空间行为活动多花样,空间又表现为各种行为于一体,各个功能边界模糊,包括等待、整队、交谈、观看等。相比之下,位于城郊的大学校前空间,空间面积充足,各个功能分区明确,具有开放化程度高、空间功能独立的特性。
3.2 从空间形态上看
城市小学校前空间与城市空间结合程度高,尤其是与城市道路的交互关系。据调研,城市小学校前空间与道路结合方式有临街式、内凹式、引入式和尽端式四种。临街式直接与道路相邻,入口区面积太小,无法满足人车集散需要;内凹式留有空间便于人车集散,丰富空间变化,缓解交通压力;引入式则避开城市干道,为学校内部交通争取缓冲空间;尽端式避开城市交通对校园的影响,且为接送家长争取较大等待空间。相比之下,高校校前空间依据地势条件及使用需要分为围合型、支状型和开敞型三种,主要功能性使用集中在校前区,承担交通导向和联系内部空间的纽带功能。
4 结语
城市发展速度与校园规划滞后的矛盾,引发了学校校前空间使用问题的凸显,要求将来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关注常被忽视的特殊空间。然而,校前空间使用问题不仅仅需要设计者对校前空间更加完善细致的考虑,还需在城市规划、道路规划过程中,综合考虑各方面的使用便利及需求,用发展的角度看待校前空间规划问题。面对不同形态及特性的校前空间也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差别对待,整合考虑使用者行为及空间客观条件,创建出优化合理的校前空间。
参考文献:
[1] 戴志中,褚冬竹,肖晓丽.高校校前空间[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2] 崔文.城市小学门前区规划设计指标的量化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
[3] 朱献,吴璟.城市小学校入口空间调研及浅析[J].华中建筑,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