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励志育人,开展贫困大学生发展性资助

2015-05-30闫愆仟

2015年1期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闫愆仟

摘要:国家助学政策体系的实施不断完善,高校物质资助力度不断加大,为的是给予家庭经济贫困的大学生有书读,有学上,帮助其实现自身价值和回报社会。单一的物质资助难以促成学生的全面和长远发展。借助励志育人,开展贫困大学生发展性资助,以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励志育人;发展性资助

近年来国家助学新政策体系的实施不断完善,简单地说,国家助学新政策体系可用5个字来概括,即:‘奖、贷、助、补、免,‘奖指国家奖助学金,‘贷指国家助学贷款,‘助指勤工助学,‘补指困难补助,‘免指减免学费。[1]这样的大学生资助格局,打破了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被迫辍学的无奈局面,很多家庭经济贫困的大学生从中受益。然而,从事长期的学生工作可以发现,只有物质资助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励志育人工作和资助工作有效结合显得非常重要。

一、贫困大学生资助存在的不平衡问题

1、注重资助资金的投入,忽略贫困生的发展教育

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群体,在求学的路上,依然执着而充满艰辛,经济上的扶持是有必要的。目前对贫困生帮扶只有经济资助,很多贫困大学生处在“等、靠、要”的状态下,贫困生的发展教育得到搁浅。贫困大学生群体中大部分都存在着自卑、心理承受力大、交际障碍、缺乏感恩、就业难等心理和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贫困大学生群体成长成才。我们应该从励志育人着手,关注这一群体,给予更好的资助,不能忽略他们的发展教育。

2、注重物质奖励的增加,忽略贫困生的精神奖励

每年对贫困大学生群体的资助都以单一的物质奖励为主,并且金额逐年增加。更多在校贫困大学生较依赖通过申请资助来完成学业。以至于缺少通过励志教育来培养贫困大学生的能力,通过励志教育来支持贫困大学生的精神鼓励。高校“教育”是以知识为工具教会他人思考的过程,即“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资助工作只有以育人为本,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才能实现经济资助的最大利益,体现物质奖励的真正价值。

3、注重无偿资助的给予,忽略贫困生的社会回报

如今全社会都参与到贫困生资助工作中来,有效地保障了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国家、学校和社会对贫困生的帮助都是无偿的。部分贫困大学生不断索取,不断依赖,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容易伤害到资助者的资助热情。久而久之,部分贫困生会在物质奖励的驱使下,缺乏感恩、诚信和责任。没有励志教育的感染,不利于贫困生的自立、自信和自强的长远发展。

二、发展性资助的内涵

发展性资助理念,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在“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標下,具体切实地解决资助对象的发展可能与资助对象的发展要求之间存在的内在矛盾,培养和谐发展的人。[2]物质资助可以解决贫困大学生目前经济困难又要完成学业的现实问题,更应该着眼于他们的长远发展。中国有句古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能在资助过程中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和生存能力,才能真正将助困与育人有机结合。

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把教育与人的幸福、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有机联系起来。发展性资助模式坚持“以贫困生为本、为贫困生服务、助贫困生成才”的工作原则,一切着眼于贫困生的良好发展,重视发挥贫困生的主体性,并建立贫困生的行为约束机制,保证了资助体系的良性运行和资助工作的育人效益。[3]

三、从物质资助到励志育人的发展性资助模式构建

打破单一的物质资助传统模式,采取以励志育人为前提的多种多样方式加强学生的鼓励,这种鼓励更侧重于学生学会感恩、学会责任、学会诚信和学会励志的综合能力培养,发展性资助将成为高校扶助贫困生新趋势。从物质资助到励志育人的发展性资助构建模式探索:

1、有效开展心理扶贫

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会遇到不少心理问题,主要包括自卑心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接触事务和人群有不自觉的自卑心理,导致他们性格内向,不爱交流和表达自己。学习方面会出现由于基础不好,跟不上教学进度,成绩下滑,产生厌学。交往方面缺乏大胆的沟通能力,与班级同学相处不融洽,没有可倾诉的对象,不会与异性相处,宿舍矛盾较多等。就业方面缺少足够展示自己的自信和拥有求职的实践技能,求职挫折较多。其次依赖心理,贫困大学生进校后获得的资助项目很多,不同项目累加数额较大。工作中会发现部分学生产生只要开具家庭贫困证明材料就可以依靠学校、国家或是企业给予的资助奖励,或是因为父母双亡始终以“孤儿”的身份不断索取相应的物质资助。这种心理的产生,会助长贫困生只知道用“贫困的双手”向好心的人们无条件的施舍,容易滋生自私和好逸恶劳的毛病,缺乏对社会应有的回报。贫困大学生在校的成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的鼓励,教育和培养为的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因此要采取励志教育来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心理健康课、心理指导、学生社团、爱心活动等方式来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问题,解决他们在精神和心理上的贫困。

2、借助励志教育展开育人活动

教育必先育人,让学生在励志教育中自觉养成自主意识、增强主动力,立足长远发展。贫困大学生家庭经济虽然困难,但是思想不能贫困。一个人若有上进的思想,他的要求会上进,积极性也能调动起来。实践中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励志教育从而展开育人活动:

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励志宣讲,现身说法促资助育人。校内展开对新生入学培训时,他们的求学经历和奋发斗志是最好的现实教科书,给贫困生亲自说法,树立学习的榜样。

贫困生大学生中间有不少励志故事,可以建立励志宣讲团,宣讲组员可以从学习方法、职业规划、交际方式、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等方面与其他贫困大学生共同分享自己的事迹和典型经历。激励同学们培养健全的人格,练就真本领,挑战自己,不向命运低头。

借助新生媒介做励志教育。借助校内自拍自导的励志微电影,在图书馆或室外循环放映,以发生在身边的贫困生个人真实故事激励群体,要相信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优秀事迹讲座。借助优秀校友的力量,到校内进行宣讲,对贫困大学生以后的就业或是创业都是很好的励志榜样。学生可以通过榜样的力量学习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学习多项职业技能、锻炼个人意志,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发展贫困生综合能力

每位贫困大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鲜明的个性,有不同的价值观。由于在成長过程中,部分贫困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迷失了方向,如果不及时给予教育,难免对社会和家庭造成伤害。在这一过程中做好必要的心理辅导是必要的,另外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才能使其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不被淘汰,在工作中获得成功和满足感。

首先励志育人为的是培养自立、自强和自信能力。高校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搭建体验式平台。如扩大勤工助学岗位需求,养成靠自己的努力,克服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实现自身的价值。

其次励志育人为的是培养社会适应能力。贫困大学生还要改变认识,参与到社会求助、自愿者服务队伍中,学会关心他人、关爱社会,让同样需要帮助的人感到温暖。培养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最后励志育人为的是培养就业和创业竞争力。每年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就业形势愈加艰难。

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既要珍惜在校时光,又要把握好机会,做个有准备的人。就业是大学生迈出社会必经的过程,是独立生活的标志。作为高校,要提高学生在校实践技能,参与社会调研,做好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举办求职大赛,提供就业单位,做好创业项目培训,增加贫困大学生在求职上的砝码。逐步引导其在就业和创业路上的前行,使他们不惧求职挑战,更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变化,符合未来的发展要求。

励志育人的发展性资助是一种立足于长远发展的资助,只有将物质资助和发展性资助有效结合,才能着眼于贫困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助困育人。正所谓“资助与发展并重,管理与育人并重”,将励志育人融入到贫困大学生的发展性资助中,目的是激励其摆脱家庭贫困的绊脚石,促进心理健康和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育人工作需要教育者的不断努力,更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努力,使育人工作更上一层。(作者单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该文是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广西学生资助研究专项课题 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群体助困育人模式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立项编号:2013ZZ029课题主持人:韦凡荣

参考文献:

[1]http://roll.sohu.com/20120815/n350664365.shtml

[2]桂富强.高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理念及管理体系研究[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37

[3]季枫.对高校贫困生实施发展性资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1):95-96

[4]林娜.高校贫困生资助新模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唐文红.从物质资助济困育人到励志强能育人——民族地区高校能力发展性资助育人的现实探索[J].实践与探索,2011(7):67-69

猜你喜欢

贫困大学生
浅谈在精准扶贫政策下的大学生资助的新思路
基于需要层次理论和EAP模式下的关困助学新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浅析高校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思考
刻板印象威胁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
基于发展型资助视角的贫困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研究
贫困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研究
贫困大学生择业观和就业观研究
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