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所认知的《清明上河图》

2015-05-30季晓奕

艺术科技 2015年1期
关键词:张择端汴京清明上河图

季晓奕

摘 要:历经近千年的风霜,《清明上河图》至今仍然绽放出耀眼的光彩,吸引着人们的注意。本文正是以此为线索,通过对《清明上河图》内容、结构、绘画技法等的分析,着重研判了《清明上河图》的内涵特征与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并提出了个人的思考和见解。

关键词:清明上河图;张择端;汴京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宫廷画师张择端创作的一幅大型风俗画,也是张择端为数不多的传世作品之一,堪称国宝级文物。《清明上河图》目前藏于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也是故宫最引人注目的馆藏珍品之一。在巨幅的画卷上对海量的人物、风景、物体、建筑等进行逼真的描绘,堪称大师的手笔,这也正是《清明上河图》成为举世闻名的绘画作品的原因。尤其是联系《清明上河图》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指向,就更加能够引人深思。

1 “包罗万象”的丹青巨作

《清明上河图》长度为528厘米,宽度达25.2厘米,以绢本设色,长卷为形式。在《清明上河图》“浩瀚”的绢布上,张择端以其天才般的创作灵感和超凡的画工描绘了一幅百姓和谐相处,城市繁华昌盛的景象,堪称中国绘画史的一个奇迹。不夸张地说,《清明上河图》可谓是“包罗万象,内有洞天”。在长达5米的画布上,张择端一共描绘了多达814个人物,73匹牲畜,船只、车轿共计数十辆。此外,《清明上河图》对当时汴梁城的房屋建筑、亭台楼阁的描绘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堪称风俗画的极致。

《清明上河图》的对象是当时的北宋都城东京城,也称为汴京、汴梁,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清明上河图》以大篇幅的内容详细描绘了汴京的河流自然景象与城市的繁华风光。从《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内容看,主要可以分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其中,以汴河为重要的中轴,张择端准确地“刻画和还原”了那个历史时期汴河的码头、桥梁、渡人、船家等,同时还包括花草树木等自然景色。沿汴河溯流而上,可以看到《清明上河图》绘制了汴京的人文景观,其中的茶坊、肉铺、酒肆、寺庙等不一而足;各色人等在集市上热闹的开展买卖贸易,反映了当时北宋都城繁华的景象;街道林立,三教九流,士农工商,行人商贾摩肩接踵,可谓是欣欣向荣的都城气派。

张择端在这幅巨大的画卷上,以风俗实景为依托,以人物、自然景观、人文建筑物等为基础,准确地描绘出了北宋鼎盛时期都城的一派繁荣昌明景象,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观察、寻觅、遐思甚至想象的空间。历经900多年的历史风霜,《清明上河图》以其孤本和珍品的“姿态”存在于北京的故宫,这是历史的传承和对接,更是中华文明的印记所在。透过这幅巨大的画卷,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将近一千年前我们的先辈如何享受盛世太平,如何在自然与人文之间探求和谐之道。更重要的是,无论从技法、结构还是内容、属性上看,《清明上河图》都堪称我国甚至世界绘画史上的奇观。于绢绢画布绘制芸芸众生、茫茫景物,《清明上河图》是不可复制的经典,也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的文化和历史遗存。

2 繁简有序,错落有致;大小融汇,栩栩如生

《清明上河图》是千年来最伟大的风俗画作之一,堪称不可多得的国宝。张择端用细致的观察、超强的灵感、敏锐的视觉和扎实的画功完成了这幅传世佳作,也带给人们无尽的思考和研究。从《清明上河图》的整体结构来看,由于画卷十分庞大,使得画面包含的内容极为复杂,其中的人物、动物、花草树木、街道河流、酒坊茶肆、店鋪营生等内容都各具特色,同时有“和谐相处”,毫无突兀之感。整体看,《清明上河图》结构严谨而有序,段落分明而不乱,画卷虽长却并未显得拥挤或多余。通看全图,能够看出画面中的各个细节、景物、人物、建筑等,都安排得十分合理,布局十分严谨,不仅首尾呼应而且上下连接,呈现出大师的手笔和气度。无论是画面繁简的相间控制还是景物大小的衔接,都把握得十分到位,同时聚散、动静有条不紊,整个画面栩栩如生,让人拍案叫绝。

张择端在创作《清明上河图》的过程中体现出的不仅是画家独特的绘画技巧,还有对日常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验。从图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大场面还是小细节,画家都进行了细致、完整的处理,可以说是“大手笔与惊喜手笔的结合”。绘画的技法以大小结合为基础,以世情风俗为蓝本,突出了城市的人文生态与自然的秀美风光,反衬出汴京独特的繁荣景象,更透视出北宋王朝彼时的富庶和强大。例如,图中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车马船只面面俱到,谨小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势。例如,船只上的物件、钉铆方式,甚至结绳系扣都交代得一清二楚,令人叹为观止。所以,张择端以大气磅礴的气势和细致入微的观察款款描述,将诸多景象、人物置于画布之上,栩栩如生,带给人极强的视觉震撼和冲击力。

于大处见细节,于繁杂处见简约,这正是《清明上河图》的基本特色,也是张择端艺术功底的最佳展示。在528厘米长的浩大画卷上,张择端将其无尽的才华和对世俗生活“奇思妙想”的观察都融入其中,创作出了这样一幅为世人赞叹、为同行折服的不朽名画。无论是全图的布局、结构还是技法、内容,都值得深入的观赏、研究和品味。可以说,《清明上河图》是传世风俗画的精品,也是现代人应该加以研究和保护的瑰宝。

3 《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回响—经典传于后世

张择端以其高超的画功和细腻的笔触创作出了《清明上河图》这样一幅传世作品,其内容之繁复,技法之扎实,结构之周密,在绘画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据此,可以看出《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千百年来,《清明上河图》先后经历了宫廷收藏、民间抢夺、战火洗礼与南北飘零的过程,可谓是“命运多舛,步步惊心”。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清明上河图》终于被人民解放军妥善保护下来并最终收入北京故宫博物院,也算是到了它最终的安全归宿。

《清明上河图》的画面过于宏达,细节过于逼真,内容过于精彩,实在是让人啧啧称奇。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的组织成统一整体,在画中有仕、农、商、医、卜、僧、道、胥吏、妇女、儿童、篙师、缆夫等人物及驴、牛、骆驼等牲畜。有赶集、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情节。画中大街小巷,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百肆杂陈,还有城楼、河港、桥梁、货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由此观之,《清明上河图》将一个时代、一个城市的历史定格于此,同时以色彩、画布和丹青绘制下来,供后人观摩、欣赏、称赞和回忆。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清明上河图》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绽放出夺目的光芒和魅力,这是近一千年前汴京的故事,也是张择端内心思绪与画笔激情的水乳交融。在汴河四周,大街两畔,行人熙熙攘攘,你来我往,商贾贸易繁荣鼎盛,各色人等“粉墨登场”,演绎出一幅市井和谐、百姓兴旺、天淡云轻、欣欣向荣的“风俗剧”,让人沉迷其中,欲罢不能。总之,《清明上河图》是我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集大成之作,也是历史文物与文化符号的双重代表。在现代化的今天,回望《清明上河图》及其所属的年代,我们更有理由审慎的回首过往,珍视现在,期盼更加繁荣、稳定和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赵井玲,展端宁.由《清明上河图》谈美术鉴赏的意义[J].科技创新导报,2011(19).

[2] 阎现章. 20世纪80年代以来《清明上河图》研究综述[J].中州学刊,2008(03).

猜你喜欢

张择端汴京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站在城楼观街景
张择端:汴梁的天际线
汴京:繁华背后危机重重
一张图带你游汴京
汴京诗群
《清明上河图》带你逛繁华汴京
《清明上河图》身世传奇:多次入宫曾遭劫被调包
《清明上河图》的盛世记忆
嘉靖年间,赝品《清明上河图》酿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