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B超检查价值探讨
2015-05-30范燕
范燕
【摘要】目的:分析B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病患100例,均通过B超与CT检查,对比两种方式的诊断准确性等效果。结果:所有病患检出率上,B超为81%,CT为84%,两种方式在检出率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颈动脉血管造影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上具有很高的临床诊断价值,而B超与之效果没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也具有临床实用性,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B超;临床诊断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1-0412-02
颈动脉粥样硬化会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属于较为危险的血管性疾病,需要及早干预来控制其斑块情况,从而对脑血管疾病做好预防与治疗。在临床诊断中,可以通过B超和CT等技术进行影像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病患100例,其中男性为62例,女性為38例;年龄范围为42-78岁,平均年龄为(67.3±8.4)岁;其中合并有糖尿病者23例,高血压者43例,高血脂者21例,脑梗死者82例。所有对象排除了患有严重肝肾脏器疾病、严重感染、房颤、心衰或心内膜炎等,同时在近3个月时间内有过抗凝治疗或使用过纤溶类药剂,在6个月内有过手术或者重度外伤情况者。
1.2 方法
超声仪探头设置为5-17MHz频率,病患检查时取仰卧位,将颈部佩戴物品取下,垫枕放于颈后,将颈部进行充分性暴露,头对侧为45°,将探头向颈部轻压而缓慢的华星来达到探查影像的获取,对两侧的颈动脉做细致探查,顺沿动脉走向自下而上或者横向探查,将颈动脉起始、主干、窦部及其周围颈内与外动脉进行显示。在检测中分别更加情况进行高低频的操作,其中颈总动脉运用高频多普勒彩超探查,颈内动脉多使用低频凸阵探头。探查过程中要关注内膜增厚、斑块大小、形态、位置、光滑度、回声等情况,要对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血管阻力、血流量、血管内径、峰值血流速、剪切率等进行确认。
CT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到外耳廓上缘,层厚为0.9mm,层间距为0.45mm,使用碘海醇对比剂,通过肘前静脉注入,按照370mgI/ml的标准,速率保持在4-5ml/s,注射量为40-50ml。
1.3 评估标准
当内膜-中层厚度达到1.2mm则可视为斑块,病理分型上可以分为硬斑块、软斑块、扁平斑块和溃疡斑块。其中钙化病灶属于硬斑块,纤维性和钙盐性多为软斑块,表面不规整,物质多样性的溃疡斑块,脂质聚集情况多为扁平斑块。易损斑块会存在纤维帽的破损,例如有血栓、溃疡、破裂或者出血等情况。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1-狭窄程度最严重处的血管管腔直径/该血管远端正常情况下的血管直径)*100%。如果狭窄程度计算结果处于1%-49%者属于轻度者,中度范围为50%-69%,重度者范围为70%以上。
B超在硬斑块探查上,显示斑块有高低不平和回声强,同时后方存在声影;软斑表现为斑块朝向管腔突出,有强弱不匀的回声,表明呈现光滑;溃疡斑块较大,基地较宽,凹凸,在边缘有低回声;扁平斑块有光滑的内膜,回声强烈,局部存在轻度突起。
1.4 统计学分析
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spss17.0统计学软件做分析处理,其中将计量资料运用t来检验,计数资料运用卡方来检验,同时以p<0.05作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
2 结果
所有病患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上,B超为81%,CT为84%,两种方式在检出率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在颈动脉狭窄情况检出上,如表2所示。
表1:两种方式对病灶检出率对比
表2:两种方式对于易损斑块和颈动脉狭窄情况检出数量对比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临床上发病原因多样,与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有一定内在关系,容易引发动脉内皮功能异常,损害机体的抗凝和纤溶能力,从而导致血浆内的脂质生成。低密度的脂蛋白、泡沫和巨噬细胞的集聚会导致纤维帽的形成,斑块从而在其作用下产生。另外,泡沫细胞坏死、炎症反应和载脂蛋白聚集也会导致形成粥样物质,从而引发斑块形成【1-2】。
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现为血液中的脂质、碳水化合物和血液成分的沉积引发内膜病灶纤维增生与增厚,胶原纤维呈现增多、钙化与坏死。一般由内膜水肿与脂纹开始,之后形成纤维斑块,当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形成粥样斑块以及更为复杂的斑块类型。
一般CT血管造影技术可以有效的观察血管狭窄的具体位置、狭窄程度,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情况。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显示准确性高,特别是病灶组织表面的不规则与溃疡显示方面,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其扫描速度较快,成像时间短,图像清晰,但是具有一定辐射量。B超的空间辨别能力强,可以清晰的展示横纵向颈动脉情况,观察到其大小与形态、范围,同时还可以观测到血管壁厚度与管腔的狭窄级别,因此临床上较多使用。一般B超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主要依据内膜-中层厚度,一般健康人群为0.1-0.5mm,但是如果发生病变者,内膜功能损害,脂肪出现沉积,内膜会有加厚情况。这一指标是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早期诊断的有效指标。
B超是通过回声强弱来进行斑块的检测,硬斑块回声强,软斑块回声弱;扁平斑块回声强并且不均匀;溃疡斑块为低回声,并且不均匀。本研究中,两种方式对于不同病理类型的病灶检出率上没有明显差异,因此,B超在此方面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易损斑块容易形成血栓病情易发生破裂,纤维帽有脂质核心和炎性细胞大量存在,较少的平滑肌细胞,血流丰富,同时周边存在新生血管,而新生血管中的血脂沉积会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发展。B超技术可以在易损斑块上有一定的检出率。
参考文献:
[1]肖文,李仓霞,薛海龙,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D-二 聚体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 [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2.11(3):266-268
[2]文萍.双源CTA与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评价的对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