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语篇中互文性现象的批评话语分析

2015-05-30徐良娟

校园英语·上旬 2015年1期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互文性

徐良娟

【摘要】本文拟以《中国日报》和《时代周刊》对香港“占中”事件的报道为语料,以SPSS数据统计为工具,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对新闻语篇中的转述方式、消息来源(互文性)进行初步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对“占中”事件报道上,中美媒体的引述方式差异很大,美媒体更倾向于直接引语;而消息来源上的方式上差异不大,但引述来源的倾向和频率上不同。二者隐性意识形态不同。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 互文性 新闻语篇

话语作为社会实践的一部分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然而新闻话语在描述和解释各类现实并传递给受众时,隐性的“将受众接受的信息内化为知识,同时也整合生成了知识生成的态度、观念和价值意图,进而形成情感的一致和话语联盟”。在其不断传播体系中不断维持事件固有的意义界定和范围,“给事件划上了人造的边界,从各种纷繁事件中构建意义的整体”,新闻话语具有“导向性、公共性和仪式性”。新闻语篇中转述言语隐藏的话语权力和意识形态引起了批评语言学家的极大关注等。本文尝试通过中美新闻报道中的互文性分析,结合批评话语分析理论探析互文性现象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和霸权关系。

一、理论依据

批评话语分析(CDA)是一个“以问题为趋向的,跨学科”为分析方法研究语篇的学科。CDA主要功能是“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互文性首次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克里斯蒂娃的《符号学》一书中,主要是指“一个文本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再现”。但其吸收的过程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复制和引用,而是按照某种方式对原文本加以改造、扭曲、错位、浓缩或者是编辑,以适合讲话主体的价值观念系统。互文性作为语篇的一个基本特性,其中包含了不同的声音和消息来源,即转述引语。转述引语在新闻话语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关注互文性中的转述方式和消息来源及其功能。

本文随机抽取《中国日报》20篇和《时代周刊》15篇对香港“占中”事件报道为语料,虽然前者比后者的了5篇,但是后者总的字数和篇幅都大于前者。本文将主要探索几个问题:a.中美媒体在不同文化语境下对同一事件的报道中采取的引述方式有何差异?b.中美媒体引述相对比较频繁的话语来源主要来自谁,是否存在一定的引述倾向?c.中美媒体在互文性的选取上有怎样不同的意识形态?

二、结果与分析

1.转述方式。Volosinov(1973)将转述引语解释为“言语内的言语,话语内的话语,同时又是关于言语的言语和关于话语的话语”。本文对互文现象中转述方式的考察主要关注直接引语(DS)和间接引语(IS)的区分(Fairclough,1995a)。利用SPSS统计引语频率分布结果:

《中国日报》直接引语

《中国日报》间接引语

《时代周刊》直接引语

《时代周刊》间接引语

如图所示,《时代周刊》和《中国日报》在引语的使用上有很大差异,总量上前者都超过了后者,而且后者DS和IS二者在文本中分布比较均匀。而前者IS使用远大于DS总数,有的篇幅根本没用使用DS。

直接引语被认为是能有效忠实的传递信息源的有效形式,新闻报道中常用直接引语来交代信息的出处。然而在具体语境中,当某一语境下所做的陈述被另一个语境转述时,“所谓的直接引语其实也是一种被构建出的对话。”带有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在报道“占中”事件时,《时代周刊》引述的直接话语几乎都是对“占中”事件的扭曲,把这一违法行为塑造成一个充满“正义”的“救港”行为,隐射出中国政府的“不仁义”和“暴政”。美媒体对事件本身不公不真实的报道,传递错误的信息给世界西方人民。

而《中国日报》直接引语引述甚少,相比在间接引语上多于直接话语。基本上是官方申明,因为“占中”的违法性是毫无疑问的。间接引语是指信息来源中被转述的话语。《中国日报》相比在间接引语上多于直接话语。

因此中美媒体在不同文化语境下对同一“占中”事件的报道中的引述方式有差异,美媒体更多使用直接引语,而中媒则间接话语较多。不同的方式对事件的真实性产生了影响,美媒体的报道不真实,有意扭曲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夸大事实。

2.消息来源。消息来源是指消息的原出处。新闻报道中引述的言论为了保证真实性,通常要交代消息来源。消息来源通常有三种:(1)具体确切的消息来源;(2)含蓄不定的消息来源;(3)不提及消息来源。 研究发现二者在消息来源的方式上差异不大,A类使用最多,其次是B类。这与新闻的“真实性”性质有关。二者在C类上且有一定差异,中方因为官方声明较多,“占中”的性质依照法律是违法犯罪行为,没有商榷。因而C类稍多。但是在研究中发现二者在消息源的选取是有差异的,《时代周刊》中A类远大于B类如:

University student representatives and organizers of the Occupy Central movement;Scholarism;some visitors from mainland China; student leader Agnes Chow reiterated;Jean-Pierre Cabestan,a political scientist at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Chow Yun-fat;Anthony Wong...

大量引述的人中有学生,组织者,学者,名人等。给人错觉是社会各界人士都认为“占中”是合法的行为,中国政府是在施暴镇压,但被引述者都是支持“占中”的违法分子,话语本身是错误的,具有煽动性。

而《中国日报》的消息来源中A类比B类相差不大,A类偏多。如:former chief executive Tung Chee-hw;Chief Secretary for Administration Carrie Lam Cheng Yuet-ngor;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Hua Chunying;Chief Executive Leung Chun-ying;“Occupy”co-organizer Chan Kin-man;former Secretary for Security Regina Ip...

其中少数引用了“占中”组织者的言论,大多数是官方发言人的话语。塑造中国在面对国内外压力时毫不畏惧,有能力解决自己的事情,不需要国外势力的干涉。

因此中美媒体引述相对比较频繁的话语来源有差异,美媒体消息多来源于支持“占中”的违法分子,而中媒体大多来源于官方发言,力图还原事实真相。

互文性分析揭示了话语怎样在具体的语境中选择话语秩序。互文的选择和意识形态紧密相连。美媒体试图给“占中”以“合法性”和“正义性”,损坏中国形象。而中媒体力图澄清事件真相,抵御国外反动势力的干预和煽动。因此,美媒体的报道“占中”事件上不真实,读者在阅读新闻报刊时应当提高批判性思维,多方阅读了解事实真相。

参考文献:

[1]程锡麟.互文性理论概述[J].外国文学,1996(1).

[2]丁建新,廖益清.批评话语分析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1(4).

[3]黄小平.报纸新闻的互文性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4(4).

[4]马景秀.新闻话语直接引语的“修辞-评价”机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4).

猜你喜欢

批评话语分析互文性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基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英汉新闻报道对比分析
英国执政党网络报对中式教育纪录片评论的批评话语分析
互文性在英语广告中的运用及其翻译策略
广告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中文访谈节目的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及其对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启示意义
新闻语篇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意识形态解读
“谷歌退出中国”美方新闻报道的互文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