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
2015-05-30熊鹰
熊鹰
内容摘要:朗读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朗读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关键词:新课标 朗读 《安塞腰鼓》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新课标也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朗读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朗读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朗读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
语言具有再现现实的特点,又有表达思想感情的长处,中学语文课文语言具有深刻性、形象性、经典性特点,从语言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些课文语言风格各异,或精美,或清新,或谨严,或飘逸,成为文学土壤中的精美果实,语言似海中的晶莹珍珠,让人情感萦绕,兴意盎然,百诵不厌。
朱光潜在谈他读李白诗《经下邳桥怀张子房》的感受时说:“我十几岁时就爱读这道诗,常常高声朗诵。朗诵时心情是振奋的,仿佛满腔热血都沸腾起来了,特别是读到最后“唯见碧流水”四句,调子就震颤起来,胸襟也开阔起来,仿佛自己心中也有无限的豪情胜概。
反复朗读文章,涵咏其中,才能得其妙处。理解文章靠读,鉴赏文章靠读,记忆文章靠读,写作文章也靠读。学生通过朗读,想象课文描绘的形象、意境,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转换为具体的视觉表象,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朗读目标要明确、具体
在课堂上,一些教师往往用“讲”替代“读”,有些学生一读就懂的问题往往要讲好几遍,学生朗读训练得不到保证,就更谈不上体会情感。还有的老师给学生的“指令”非常抽象,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请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等。这不是朗读指导,而是朗读要求。学生读不出感情,不是因为不知道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而是不了解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感情。教师应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在朗读技巧上给予具体的指导。
一般来说,朗读要进行多次。一读,重在整体感受,注意语音(饱满、圆润);二读,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节奏、停顿、快慢);三读,重在进入情境,注意语气(轻重、抑扬、抒情性)。“进入情境”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随着对课文的理解逐步深入的,这就要求在理解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对朗读的要求。
三.运用多种方法朗读课文
朗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如个人读、小组读、全班齐读、领读、赛读、分角色读、配乐朗诵等。无论是何种方式,学生只有在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入角色,倾注感情,才能读出激情,读出韵味,才能“入情”、“动情”、而后“辞发”。
如教《安塞腰鼓》,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除了教师示范朗读外,还采取了人数递增的朗读方法:“百十个斜背腰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第一组读)“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第一组、第二组读)“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读)“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全班齐读)
这样,一个自然段通过人数递增式的朗读,越到后来读的同学越多,音量也越大,读着读着,同学门似乎与作者心灵相通了,深刻体会到了安塞腰鼓的雄壮、热烈和磅礴,得到情感的共鸣和美感的满足。
语文课不能没有朗读,没有朗读的课不是美的语文课,如果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读”,而没有朗读指导的课,那是没有力度,更没有美感的课。为此,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高度重视“读”这一环节,作为教师就必须熟悉朗读的基本方法,有真情的投入,能够进行科学的朗读指导。只有如此,才能引发学生的情思,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
(作者单位:武汉市马房山中学)